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这两天,读了一篇文章,《星巴克的中国迷思》,谈到星巴克目前遭遇的一些问题,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空间、产品和规模的不可能三角」。我深以为然。
「不可能三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在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是指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很难兼得。目前,正在投资未来的长城汽车,也有一个 「不可能三角」,要转型,要市场,要利润之间的平衡。
实现三者平衡与兼得,并非易事,必然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关于长城汽车转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不再赘述。因为已经被很多人说了很多遍,长城汽车本身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正在寻求彻底的改变。
我们想要探讨的是,在这个 「不可能三角」 里,长城汽车未来怎么做平衡?
掀桌子的现象不会持久
如果说,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趋势,是一趟飞驰的列车,是长城汽车想要登的车。那么厮杀到 「残忍」 的价格战,则是长城汽车面对的另一趟列车。
那么,上不上车呢?是迎战,还是等一等?很考验心态。
「降价伤企业,不降价伤销量」。3 月 10 日,长城汽车智能新能源干货大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的意思,是上车,但怎么上,在车上厮杀的方法,都需要严肃地思考。

而且,销量和利润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这中间有一个闭环的逻辑,没有销量,就没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品牌认知,就没办法分摊成本,新能源的转型就会受阻。
你看,不可能三角的逻辑又出现了。
2 月底,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 CGO 李瑞峰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销量的话题。他是这样说的,「销量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我作为增长官,你说我压力大吗?我没压力。这是深蹲和起跳的过程。」
穆峰说,去年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说,长城汽车 2023 年上半年就成功转型了,但是终端积压着过多的油车,怎么办?尤其是惨烈的价格战已经打响,燃油车正在厮杀得血流成河。
在新能源干货大会的采访环节,他问了在场媒体一个问题,「大家对于现在这波降价潮焦虑吗?」
有媒体小声嘀咕,「我们不焦虑,长城汽车自己焦虑吗?」
要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友商们打起价格战的姿势,能有多狠,就有多狠,连 「买一送一」 都不在话下,甚至有地方政府躬身入局,和车企一起推出史上最强购车季活动……
价格战的架势,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把桌子都掀了」。身为长城汽车总裁,如何处理要量还是要转型的矛盾,很考验穆峰的决断力与定力。
至少,目前来看,穆峰扛住了这个压力。他说,「掀桌子的现象不会持久」。这句话的背后,也映射着他的那个问题,终端挤压过多的燃油车怎么办?
长城汽车是怎么办的呢?
在短期内,长城汽车承认确实有一些车型可以对消费者进行普惠。此外,今年长城汽车还有产品定价策略的改变。「今年长城汽车上市的新能源车型,我们会基于竞争定价的原则进行定价」,穆峰说,不过,皮卡和坦克是保证长城汽车利润的护城河。这也是一种 「上车」 的方法。
当然,长城汽车并不打算长期上 「降价」 这趟车,所以在 2022 年,并没有求一时之快,也没有追求太多的销量,而是为 2023 做准备,做整体库存结构的调整。
长城汽车贯彻的是,经销商的每一台库存就是厂家库存。不是以批发数量作为考核目标,而是以经销商的库存卖给顾客,上牌之后作为厂家和经销商共同考核的指标。厂商共同盈利,才是长城汽车的渠道核心目标。

「如果库存过多,那时候大概率的动作是清空、降价,甩出库存来接我们新能源的产品」,穆峰说,库存过多,除了伤钱,伤害的还有新能源转型的大势,现在一些友商的做法也验证了长城汽车当时的一些判断。
「我绝对相信,为了一些经营的问题掀桌子,当经营问题解决的差不多就可以结束了。为了资本市场拿钱而掀桌子,到产业回归本质的时候也就不再掀了。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掀桌子,当这个原因不可持续的时候,也就不会掀了。」 他认为,大家掀桌子的出发点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在同一个时点结束,这个现象并不会持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认为,本轮 「价格战」 主要是 「国六 A」 清库引起的 「价格踩踏事件」,现在是这轮 「价格战」 规模的高点,预计到 4 月左右。
穆峰表示,针对已经进入到红海竞争的产品品类和品牌,长城汽车会遵循品类、品牌的利益,更贴近目标用户,这是长城汽车想要打的牌。
但是,身在局中,想当一个 「局外人」,并不容易。正如李瑞峰所说,「到底是要量还是要利,迎战也需要有勇气和长期竞争力」。如何在这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是长城汽车现在需要做的事情。

穆峰坚信,「把握长期趋势,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赢得未来。」
这是态度。
「要做长城的新能源,更要做新能源的长城」
态度有了,还是要落实到根本的布局上,要不然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加上这两年,一系列的产业调整无形中拖慢了长城汽车的转型力度,在这划生死分水岭的时候,就要求长城汽车,必须有更明确的思考方向。
「我们不仅要做长城的新能源,更要做新能源的长城。」
在智能新能源干货大会上,长城汽车发出的这句口号,有人感到热血澎湃,有人感觉是高举高打,当然也有人感觉是空话一句。但无论哪种感知,长城汽车都必须拿出更多的技术干货,和大明星单品,去打碎一些质疑。
不论外界如何看,至少从与穆峰和李瑞峰的沟通中,都足以看出长城汽车确实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也正在展现出一种和以往不一样的 「坚定」。穆峰说,「把握趋势,比追逐潮流更重要!」 李瑞峰说,「新能源之战未来不是百米竞赛,而是万米长跑,守得住才能跑得远。」
说到底,都是坚持一种长期主义。谁能坚持长期主义,谁就最有可能跑到最后。
事实上,我是有些替长城汽车感到可惜的。因为,和新能源销量不成正比的是,长城有着丰富扎实的新能源技术布局。而且,长城汽车是打造技术品牌、混动 DHT 技术的先行者,蜂巢能源、蜂巢易创、未势能源、毫末智行…… 等等技术名牌,也越来越被熟知。
当然,外界说再多可惜,都需要长城汽车自己去解决这一难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实现 「不可能三角」 之间平衡的过程。
在寻找 「不可能三角」 的平衡点时,长城汽车抛出了一个 「老套却本质」 的观点:让良心造车回归本质、让诚信造车回归本质、让核心技术引领造车回归本质、让科技实现平权…… 这是长城汽车从燃油车时代坚持至今的企业发展战略。
穆峰认为,布局至今,被市场锤炼多年,长城汽车的新能源布局也到了一个阶段,「布局不是从今天开始,而是在今天收获」。或许,这个说辞,会和外界的判断有些许不同。
面对质疑,长城汽车也深知,「百口,莫辩」,争论是没有用的,必须拿出系统的技术和具体的路线,让市场看看收获的点在哪。
不得不说,更加坚定的长城汽车,是出乎市场预料的,因为确实带来了一些惊喜。在新能源干货大会上,长城汽车重磅推出了全新的智能四驱电混技术 Hi4,是长城汽车森林生态在技术布局上发力的最新例证,而且,PHEV 被作为 2025 年前的主要技术路线。

「Hi4」,H 代表混动,i 代表智能,4 代表四驱系统,包含两套动力总成,系统功率达到 340 千瓦,可以覆盖 A 级至 C 级车型。并且,在技术上实现了三项革新,三动力源双轴分布的混动 「新构型」、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的 「新突破」、机电耦合传动系统的 「新高度」。
「Hi4」 凝聚了长城汽车多年来深厚的技术积累,对比主流传统双电机混动技术,采用前后轴双电机串并联电四驱构型的全新 「Hi4」,无疑极具行业开创性。
长城汽车希望,凭借全新 「Hi4」 技术的加持,在未来实现 「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通过等价平替两驱产品,让用户 「买得起、开得爽、用得省、跑得远」,做到 「全工况效率最优、全场景驾驶无忧」。

「我们这套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双电机的两驱成本增加很少,就可以实现真正的两驱和四驱的平价。」 穆峰说,消费者获益是一切的起点,通过 Hi4 整体技术突破,长城汽车试图解决用户使用车辆过程中的一些痛点,并带来新的感知:一是无忧,二是全新的驾驶体验。
全新 「Hi4」 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帮助长城汽车提升产品的品质比和性价比,也提升这种技术的能见度。只有市场看得见,消费者用得着,才是 「让核心技术引领造车回归本质、让科技实现平权」 的立基点所在。
「2023 年以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 Hi4 的发布为号角,冲刺 160 万辆年销量目标。」 穆峰希望,当别人都在降价、降品质的时候,长城汽车要实现引领,以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来回归造车本质。
这是长城汽车的一个目标。
最大的爆发点
这个时间节点,长城汽车为何把一项混动技术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市场需求的深度研判,一是长城汽车新能源转型的路线。
在长城汽车布局电动化的这些年里,虽然电动化大势轰轰烈烈,不过续航和充电两大痛点,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目前,混动车型仍然是主要市场需求点,纯电动是长期目标,这是长城汽车的研判。
「当新能源大势浩浩荡荡,真正的渗透率走到一定程度,就取决于产业规模,任何一个产业,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大家都有足够的空间向下延伸。」 穆峰认为,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首先就是着眼于未来最大的爆发点。

这个爆发点,主要是四个主航道。长城汽车将从主品类航道、主价格航道、主级别航道、主风格航道四个航道出发,实现品类、品牌、产品、型谱的重新规划以及命名体系的重新梳理,这是长城森林生态体系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长城汽车开始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以整车为核心,全面布局新能源、智能化相关技术产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已经确立了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的发展策略,加速汽车电动化转型;在智能化领域,具备了感知硬件、数据智能体系、智慧线控底盘、智能座舱等全领域的自研能力,等等。
了解长城汽车 「森林生态」 的人都清楚,此次发布的 Hi4 只是 「冰山一角」。不过,满手都是技术牌的长城汽车,却提出 「价格降维不如技术升维,全面实现技术开源」 的主张。
何为开源?
穆峰解释道,「我们打造的森林生态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长城汽车有的技术和产品都不会敝帚自珍,我们也会向所有的产业,所有的行业开放。」
长城将技术开源,生态开放的原因有二:一是长城汽车对技术生态体系的自信;一是长城汽车一直以来所努力的方向,都是希望中国汽车能够实现真正的超车,站上世界的舞台。

现在,长城汽车五大品牌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既然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在全球汽车市场领先半个身段,如果再以价格战的方式去赢得市场规模和销量,那么只是赢得了短期市场,失去了长期的竞争维度。
这一努力方向的落脚点,放在长城汽车本身,仍旧是产品。没有产品,或者产品不过关,一切都是 「想当然」。了解长城汽车的人,都知道,这从不是一家 「想当然」 的车企,说过的话,都会努力兑现。
「按照规划,今年上市的新能源产品中四款是电动,七款是混动。」 穆峰希望,在每个主价位区间、主级别区间,只有一款明星大单品出现,不会同时出现两款产品来挤占同一个领域。
比如,哈弗新能源转型将会采用完全独立的产品渠道,全新的产品序列,搭载全新 Hi4 技术的插电混动产品将单独使用新的产品序列,从而与燃油车的 H 系和狗品类进行区分。

此外,哈弗新能源转型将分内线外线两个战场。「外线是全新的产品系列,完全独立的产品渠道,做 14 万元以上的新能源市场。8 万到 11 万元的油车市场我们叫内线作战。」 穆峰还承诺,即便是 10 万元以下的燃油车产品,长城汽车也会努力做产品力的提升,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需求。
「长城汽车的生态布局不是从今天开始,而是在今天收获。当我们收获的时候就会把它整个体现在产品上。」 写到这儿,再次想起穆峰的这句话,有了一种扎实确切的力量,这是更高效的技术实力、更为清晰的产品矩阵。
当然,长城汽车也深知,战略都是阶段性的。企业战略的调整,技术体系的打造,产品矩阵的布局、全价值链的打通…… 变革永远没有尽头,就像解决 「不可能三角」 的过程,永远都需要新的平衡。
面对未来的千变万化,长城汽车一直都坚持自问:企业综合竞争力是否具有优势?成本是否具备优势?是否具备规模优势?是否具备技术的引领优势?能不能长期坚守造车本质?能不能实现科技的平权?
答案是确定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