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多少

圆周率是多少

G9
关注

“小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小鹏 G6
小鹏 G6 发布会现场打卡

2023-06-29

1、忧

6 月 3 - 4 日有幸参加抢先试驾,当时分享了作为 G9 车主对 G6 的看法,总体上我认为 G6 是一个各方面颇有竞争力而且技术架构和门槛十分高的车型(外观见仁见智,我认为挺时尚运动年轻)。

但是其实当时细项体验感受下来后,内心有点隐隐担忧,因为这个车仍然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没有解决 ——“看起来豪华和超值”,虽然各类配置齐全、空间大、座椅乘坐度舒适好、内饰用料在同级别(当时还未公布正式价格)上也不差,但是就是没有某些品牌那种把钱用在看得见地方上,让人一眼看过去觉得买到就是赚到的第一印象(当然看不到的地方必然有不足,因为成本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当时我内心觉得如果再出现像 G9 这样的 SKU 和定价失误,G6 可能很难翻身,毕竟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消费市场,产品力是需要建立客户接受度后才能体现出来的,而价格带来的超值感受(就是前面说的看起来豪华和超值)往往是建立客户接受度最好的方法。

G6 这款车对于小鹏有多重要,其实无论内行外行大概都能知道一些。而我作为一个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消费者,希望所有真正投入技术研发推动行业发展的公司能活得更好点,反感所谓的 “劣币驱逐良币” 这种恶性竞争,而 G6 这张牌能不能打好可以说会影响到小鹏品牌后续发展,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

2、喜

从抢先试驾回来后,小鹏的一系列市场活动逐步展开让我觉得欣喜,感觉到小鹏的市场营销终于开始有点起色。

1)6 月 6 日代言人活动,选了一个我觉得很不错的代言人,还玩了个梗,制造了一些话题,还打脸了一个恶意媒体。

2)6 月 9 日发布了 22.5 万的预售价后,展车也同步到店,周末各门店邀请做提前品鉴。

3)6 月 15 号更是重拳出击率先上线了北京的 NGP(非 CNGP),也算是对某些友商过度营销的有力回击。然后 42 号和另一个媒体分别在上海、深圳组织了一场城市辅助驾驶的直播对比,更是引起诸多讨论。微博和各种媒体上 ROCKY 以及各种车主对于辅助驾驶的讨论互动也频繁且激烈起来,小鹏的品牌传播声量和形象开始慢慢恢复。

4)6 月 9 日启动 6 月 21 日发布,召集 200 名车主现场参加发布会,这对小鹏来说也是第一次(事实上证明很有效,整个发布会现场火热的气氛全部是车主给的,而且 200 个车主的传播力是指数级的,带来的真实订单量可能比某些小型媒体还大得多)

从从这些行为,我觉得小鹏组织架构的蜕变效果真的开始体现出来了,在 G6 发布这件事上,小鹏开始像一部机器,各个部门像不同零件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虽然某些细节上还有瑕疵,应对上不够成熟,但是起码不再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3、惊

6 月 21 日发布名单后得知自己竟然选中参加现场发布会,这可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遭,虽然我作为汽车爱好者参加过多次厂家活动,但是这种规模的还是第一次。现场能见证我的担忧会不会成真,以及小鹏在组织架构转型后第一场新车发布会,让我充满了期待,机缘巧合,刚好工作安排也错开了 29 号下午到晚上的时间,如愿以偿的来到了现场,参加了这次让我难忘的发布会。

主要谈几个让我特别强烈的感受:

1)清楚产品的定位和目标客户。

从宣发的广告视频、各种车友群里讨论的主要人群、实际到场的车主群像、整个发布会的场地布置(直接在黄埔工厂举行,又潮又有工业美感),小鹏这次是非常清楚 G6 是想要卖给谁:年轻且追求智能化同时兼顾家庭使用需要,但因为年轻所以对性价比更敏感。

2)SKU 和定价成熟。

这次小鹏终于没有再自以为是的给出一套莫名其妙的 SKU 和价格,同时在价格和配置差异上也成熟老道多了,755 Pro 和 580 Max 并不是对等价格的设计十分巧妙,真正是给了用户灵活但不复杂的选择。我觉得这也是因为对产品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精准的成果。悬在我心里的担忧总算是落地了,也验证了我之前抢先试驾时说到的 “充分体现出来小鹏在这款车上要控制成本拿出性价比” 的判断。

3)何小鹏和小鹏没有乱。

最近的车圈比娱乐圈还乱,各种 “遥遥领先、嘴炮、吹牛、画饼” 大行其道,作为臭搞技术且销量 “三瓜两枣” 的小鹏,在这次发布会上,可以说几乎是没有回应,虽然有对比,但是不是对某些品牌报复性拉踩的对比。

整个发布会下来,坐在台下,除开 G6 的相关信息,我听到的是何小鹏对智能化、对辅助驾驶、对下一代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展望和目标规划,包括从消费者对电动车在 2019 年到 2022 年十大关注点的变化,小鹏如何围绕这些点去做的(续航、智能化、安全、空间等),小鹏从 2020 年推出 NGP 后、2021 年推出 CNGP,NGP 和 CNGP 的普及率和使用情况,顺理成章提出来小鹏对辅助驾驶、对智能化的积累、理解和发展,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原来 NGP 到现在其实也才 2 年多,已经改变了这么多人的驾驶习惯,甚至已经达到了通行效率超过人工。CNGP 才一年多,虽然百公里主动介入仍然高达近 10 次(安全接管小于 1 次),但里程渗透率竟然能高达 62%,在数据面前,真切的感受到辅助驾驶对用户的影响其实比想象的还要大。

听下来,我反而不关心所谓的开通几十个城市这种数字游戏,因为我知道小鹏的技术路线是对的,是可行的,而这个技术路线持续推进下去,城市全覆盖很快会到来。

同时在发布会后的产品交流环节,鹏厂的产品经理、营销负责人的交流中也十分坦诚和从容,敢于正面质疑、敢于自我批评,没有急于想要表现和证明什么,而是从骨子里表现出对技术的追求和对技术自信,我认为这也是组织架构改革的成果之一。只有处在一个良好的团队和氛围里,才能有这样的一个表现。

4)扶摇平台的架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

关于 G6 炸裂的价格、权益和性价比,我在这里不多赘述,现场从 700 Max 公布价格开始,“NB” 和尖叫就没有停止过,然后很多人掏出手机在锁单选配置,我震惊的是如此高门槛的技术架构下,如何做到这样的价格,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台同级别(包括尺寸、配置、高压平台、电机、电池系统、辅助驾驶、智能化、用料、工艺等综合)价格是低于 G6 的,G6 就是这个级别最便宜的,基于车企卖车不可能亏本的前提下,这个定价一定是有利润的,鉴于小鹏在供应商上目前的议价权被动局面,那只能理解为扶摇架构(SEPA2.0)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 组织架构改革减少了管理成本,所以可以给出来如此炸裂的价格。

扶摇这套架构整体的技术门槛之高,是明显领先其他友商,而这种技术门槛不仅有效转变成产品的竞争力,目前看来更是有效的转变为了产品的价格优势,现在开始理解为什么小鹏要花超过 100 亿打造扶摇这个架构,自研电机、CIB 车身、前后一体压铸、800V 不仅是性能竞争力,还是生产效率和成本优势,让我对整个扶摇架构后续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期待。

4、彩蛋

1)我 6 月 28 日在社区的一个动态,竟然上了发布会大屏,当时真是自己都吃了一惊,真是有牌面,同时看来这个发布会的 PPT 是 29 号才做好的,哈哈。

2)发布会现场的雪糕非常好吃,大家一致好评,建议商城考虑上架。

5、写在最后

感谢小鹏奉上了一次如此精彩的发布会,为持续接近一个月的 G6 上市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感谢小鹏守住了 “臭搞技术” 的做派底线,没有撸起袖子加入骂战,而是撸子袖子加油干技术,扶摇架构也开始露出獠牙,展现其多维度的强大竞争力,相信小鹏可以由此同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变成 “大鹏”,让中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专题推荐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1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