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城市通勤用车,30 万元级热门纯电 SUV,你会选哪款?
这个价位,有续航长的,有支持城市高速全场景辅助驾驶的,还有车机丝滑流畅就让你副驾好好娱乐的……
不过,硬件「卷」上天的今天,体验却始终没有跟上节奏。城市通勤的拥堵、盲区、补能却成为了出行路上的三大核心痛点。
那么这些焦虑如何解决?在最近上市的智己 LS7 Urban Fit 身上,我找到了一个优秀的答案。因为这款车,可以让我每天的城市通勤变得简单而有趣。
硬件太「卷」 体验不足
我所看到的 30 万元级热门纯电 SUV,最热门的几款车无一不在智能化硬件上狠下功夫:大屏幕、好芯片、激光雷达全都要。
但落实到车主的体验上,我却充满了对城市出行的焦虑。
前段时间,河南郑州交警做了一项测试:在一辆警用 SUV 的驾驶员盲区内,竟然能藏下 75 个孩子,稍不留神,很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城市出行中,类似的焦虑还有不少。我会分享三个核心的焦虑点,并且告诉你智己 LS7 Urban Fit 如何用全程AI舱化解这些问题。
焦虑一:盲区视线
如今,辅助驾驶传感器遍布车辆周身,感知距离动辄数百米。但却没有一套好的交互能让驾驶员在转弯、变道时更好知晓盲区内的情况。

智己最近推出的「一屏余光感知」,解决的就是盲区视线焦虑。
城市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视线不可避免在道路、后视镜、车机屏幕之间跳跃,视野偏移易产生安全隐患。智己通过整车传感器与智舱的全域融合,结合可升降的智慧场景屏,让驾驶者最大限度保持前向视野。
首先是环境智驾融合大模型,简单讲就是智能盲区影像。
当驾驶员在车辆低于 20 km/h 的时候拨下左转向灯,屏幕左侧会出现 A 柱的补盲画面,车辆会调用位置更高的前 800 万像素摄像头,确保显示清晰的画面。

当车辆速度高于 20 km/h 时,拨下转向灯会显示对应方向的侧后向画面,调用后向周视摄像头显示。在我们的体验中,摄像头显示画面的细腻程度,还有色调都非常优秀。并且,摄像头显示出来的画面有点类似于流媒体后视镜的感觉,但视角比后视镜更广。
每当通过左转、右转路口时,行人、非机动车都会让我紧张一把,特别怕盲区内出现危险,这时候我就需要伸头探脑看位保证安全。而智己的解决方案相当优雅,行驶方向的盲区直接显示出来,余光看一眼车机屏幕,就知道是否存在危险。
第二个出色的体验是直觉式呼吸光效交互。
这项功能就是为了让你「少看屏幕,专注驾驶」。一共有两个应用场景,一是导航路口光效引导,二是BSD侧盲区光效提醒。
遇到即将左转的路口,屏幕的顶端会出现蓝色的动态光效,从右向左滑动提示驾驶员即将左转。

这一功能融合了导航的路口放大图、导航转向、GPS定位信号、车速信号等信息,给驾驶员提供更直观的路线,提升驾驶安全。也就是说,一直专注路面驾驶的你,也不怕错过导航,因为系统会用更好的交互提示你,避免走错方向。
体验优雅、不打扰用户就是导航路口光效引导的使命。
路口堵车或红绿灯待行时,导航光效不会一直闪烁,而是会减缓并变淡,让驾驶者知道它的存在,又不会被打扰,这些都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贴心细节。

变道或转向场景下,当车辆监测到后方盲区有车辆逼近,有碰撞风险时,通过屏幕两侧的呼吸律动红色警示光效提醒,驾驶者可以轻松掌握驾驶盲区危险情况,相较于常规后视镜上的盲区提醒,更直观、更优雅。
焦虑二:最难的场景是停车
城市出行中,最初 50 米泊车出库和最后 50 米泊车入库,往往是最难的。尤其是城里的老旧小区,道路狭窄,人车混行,好不容易「挤」进小区,车位还非常狭窄。
全程AI舱的核心体验之一「一键场景代驾」,则解决了这停车场景下的贴边、脱困、循迹三大核心焦虑。
每当遇到侧方停车场景,我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贴边。这时候,车机上给了我一个「一键贴边」按钮。这时候,车辆会根据周围环境,自动控制贴边距离。并且,精确度可以控制到厘米级,实现轻松停靠。

另外就是城市内的狭窄路段,泊车出库也是难点。「一键脱困」可以让车辆自行调节驶出角度,帮我脱困。

最后就是高端 SUV 车型上才有的循迹倒车功能。驶入狭窄道路后难以掉头,再加上不敢倒车,「一键循迹」可以自动帮助我原路返回。

这项功能目前还没OTA,大家可以期待下,相信后续收到正式版功能推送之后,我出行路上最初和最后50米的焦虑可能会大幅降低。
焦虑三:车机聚焦娱乐,但不够有趣
以娱乐为核心的座舱,驾驶过程中能用的功能少之又少。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实用好玩的功能还没有在车机上出现,而对于极客用户来说,车机的 AI 能力还远远不够。
从去年开始,大模型的应用正在悄然改变所有行业。如果进入智能座舱呢?
目前,智己汽车正在和AI行业头部的大模型算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定制预研。这就是结合智能驾驶系统,基于算法融合 GPT 大模型的「一路刷爆体验」。今年四季度,这套体验的相关功能就将上线。
可以先给大家看一下目前已落地的应用场景。
「IM GO 奇幻岛组队」是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多辆车同时出发,车内多屏的交互界面可以向其他车辆发送表情、语音,搭配炫酷的动画风格,让组队出行不再无聊。

「Say Hi」功能则是可以在城市出行路上与周围车友打个招呼,增强互动。

此外,还有车友圈、IM PET、POAP 星云印记等诸多新增体验,将会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打通手机端和车机端,让「全程 AI 舱」变成全新的社交节点。
在使用过程中,一屏余光感知、一键场景代驾、一路刷爆体验组成的「全程 AI 舱」,确实能够减轻城市通勤中绝大多数的驾驶焦虑,让我能够在这个人机共驾的时代,更专注于道路。
很显然,未来 3~10 年,人机共驾还将长期存在。将智驾技术赋能人类驾驶,才是减轻驾驶焦虑的优秀解法。
通勤足够用 不到 30 万
智己将智驾技术赋能人类驾驶,让我在城市通勤路上不再焦虑。而一款打入 30 万元以内的智己 LS7 Urban Fit,则是让我的钱包不再焦虑。
定位智己 LS7 的入门配置,Urban Fit 两款车型搭载了 77 kWh 上汽时代三元锂电池,单电机实现 6.5 s 的零百加速,核心的全程AI舱、超级大视野,还有智能化的传感器、芯片、屏幕一点都没减配,售价 28.98 万元起。

可能你首先会问,77 kWh 的电池够用吗?
智己 LS7 Urban Fit 可以实现 CLTC 工况下 510 km 续航,而大多数用户一周的通勤需求集中在 300~400 km。这也就意味着,这块电池能够满足整整一周的通勤需求。
你可能还会问,充电真的方便吗?
今天的上海静安区,充电站的数量是加油站的 13 倍。地租上涨,新能源车普及让加油量降低,城市核心区域的加油站数量今后会进一步减少。
可以预见,几年后城市中心将会出现加油补能的焦虑。如果你今天恰好买了一辆纯燃油车,或者纯电续航里程并不多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那么在车辆生命周期内,你可能就会出现加油补能的焦虑。PHEV 车型的使用体验或许会更糟糕,因为你还有纯电续航焦虑。
而纯电城市出行则是当前不焦虑,未来更好用的出行选择。
你可能会问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不买块大电池?
如果你开车基本都是城市通勤,每天背着更沉重的电池,并不是个更好的选择。更重的电池意味着能耗相对更高,车辆更笨重。
同时,相信关注这款车的朋友已经对比过同级别的多款车。相信你发现了这样的结果,更大的电池换来的是更高的购车成本,或者是更低的车内配置。
在充电不再焦虑的今天,我更倾向选择同价位车型中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的车,而不是一味追求续航牺牲了这一价位车型应有的配置。
驶入高速路或城市快速路,智己 LS7 Urban Fit 还拥有 NOA (导航辅助驾驶)能力。这款车配备英伟达OrinX智能驾驶芯片,采用 11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2个高精度定位单元的方案。
在具备高精度地图的情况下,向下拨一下拨杆,就能开启 NOA。在上海走走停停的延安高架中,智己 LS7 Urban Fit 这套 NOA 的体验优秀,跟车的加减速比较柔缓,能够提供乘客比较高的舒适度。
可以说,智己的这套 NOA 系统,更像是有代驾在帮我驾驶,丝滑流畅,少了许多机器驾驶生涩顿挫的感觉。

我们遇到了进出匝道的场景,智己 LS7 Urban Fit 的表现也很惊艳。在距离快速路出口 800 m 左右,系统会发起向最右侧车道变道。由于道路上车辆较多,LS7 也能够与路面车辆博弈,最终顺利并线驶入匝道。
智己 LS7 Urban Fit 都市系列中,还针对后排座椅做了一些配置调整,支持 4/6 比例一键电动翻折。放倒后,整体接近纯平状态,后备箱容积可以从 733 L 扩展到 1,731 L。

你可以一键放倒成为「私人专享午休室」,也可以大件购物自己带回家,周末想去郊外骑车,自行车也能轻松收纳。
与此同时,前排的 106° 前穹顶+半幅方向盘+可升降巨幅场景屏,共同实现了 iMAX 级大视野。
在中大型纯电 SUV 市场中,智己 LS7 连续三个月成为这一品类的销量第一名。新增车型 Urban Fit 都市系列上市之后,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或许能让这款车的销量再上一个台阶。尤其加上「全程 AI 舱」之后的智己 LS7 Urban Fit,是一款更适合城市通勤,并且让你城市出行更有趣的一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