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倪海锋
编辑|周长贤
「噱头!」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这是人们对电子外后视镜最多的评价。 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3 年 7 月 1 日,《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正式实施。新国标(GB15084-2022)增加了摄像机-监视器系统(Camera-Monitor System,简称 CMS)即电子外后视镜的技术要求,意味着汽车不仅可以配备电子后视镜,还可以替代传统光学外后视镜上路行驶。
和电动汽车一样,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 30 多年前,汽车领域就已经出现了电子外后视镜的概念产品,而后,各国法规也逐渐对这项配置进行开放,并允许搭载电子外后视镜的车辆合法上路。
只是当年受制于摄像头和显示器技术的发展,无法做到信号的及时快速传输以及显示效果的高度还原,因此,只出现在概念车身上。但当下的技术已经完美解决当年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奥迪 e-tron 和雷克萨斯 ES 等车型,开始勇敢地尝试这项「并不新」的新技术。
实际上,欧洲和日本早就允许电子外后视镜系统代替传统的玻璃镜片。欧洲作为 UN-R46 法规最先实施的地区,在 2016 年就已经允许使用 CMS,各大整车企业也早已开始开发相关车型,并已经有多款乘用车及商用车的量产车型。

与此同时,日本也同步采用了 UN-R46 法规,在此基础上,日本已允许使用 CMS 替代车辆传统视镜。此后,《道路运送车辆法》的相关安全标准做出修改,解禁对象为乘用车、卡车及巴士等,摩托车不在此列。得益于法规的许可,2020 年雷克萨斯 ES 就在日本和欧洲市场推出了搭配电子后视镜的车型版本。
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在全世界的马路上看到一小撮车型,它们的外后视镜从一面镜子变成一根细长的「杆子」。它们通过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经过处理,呈现在车内的显示器屏幕上,供驾驶者在行车时参考。
如果查阅官方资料,大概率会告诉你,电子外后视镜减小了传统外后视镜的体积,可以让车辆获得更低的风阻系数,进而实现省油的效果。
但作为车圈资深老司机,很抱歉地告诉你,上述结论并不成立。
降低风阻不假,但传统的镜面式外后视镜在正常工作时并不需要能量。而电子外后视镜的核心部件摄像头、视频信号处理芯片、车内显示屏等等,都需要电力的支撑,甚至还会增加车辆的能量消耗。
早在数月前,特斯拉专门针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对比测试,发现电子外后视镜并不能对电动汽车的续航产生积极影响。
不过,它的优势可不是节能这么简单。
体积减小后,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外后视镜产生的噪音问题可以大幅缓解,提升车内的 NVH 性能。

在夜晚,传统镜面外后视镜可能存在看不清路况的情况,但电子外后视镜可以通过视频信号的处理,将暗部区域调亮,获得更佳的视觉效果。
传统镜面外后视镜存在视角不够宽的问题,盲区范围巨大,增加了安全隐患。电子外后视镜则可以通过广角镜头的使用,将原本的盲区范围,也纳入到显示屏之内,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大家都知道,在雨雪天气中,传统镜面外后视镜有被雨雪覆盖的可能,极端情况下需要频繁擦拭才能正常使用。而电子外后视镜通过独特的设计,大大降低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有很高的使用便利性。

其实,早在 2014 年,广汽本田九代雅阁上市之初,就搭载了右侧盲区监控系统,其实就是在右侧外后视镜下方安装一个广角摄像头,并在中控屏幕上进行显示,可以理解为半个电子外后视镜。
在开启右侧转向灯时,系统会自动激活,提供比外后视镜更广的视角,并且几乎没有延迟。所以,那些说电子外后视镜存在图像延迟的观点,并不成立,10 年前的老旧技术尚且能做到稳定、无延迟,10 年后的新技术还有问题吗?
照这么说,电子外后视镜就全都是优点,不存在缺点吗?并不是!
当你购买了一台搭载这项技术的车型,实际开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这玩意好用是好用,但真的很费钱。
首先,车外后视镜由于独立于车体,是剐蹭、损伤的高危区域。而传统镜面外后视镜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一般几百块就能解决。但如果是电子外后视镜,撞坏之后几乎没有维修价值,需要将整个模块替换,成本至少在四位数以上。
其次,车辆作为交通工具,在户外暴晒很常见,但电子元器件在烈日下的承受能力有限。长期高温,会有性能衰减的风险,反观传统镜面外后视镜就没有这些问题。
上述都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从生产厂家层面,他们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华阳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华阳通用总工程师、汽车电子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卓向媒体介绍:
「电子外后视镜显示器位置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调整涉及很大一部分车内内饰件的布置。电子后视镜显示器的摆放位置不佳,通常是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的首要因素;而不同车型驾驶位不同的坐姿、坐高,车内零部件的种类、数量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车企针对这一技术呈现出三个不同派别,简单概括为「尝鲜派」「纠结派」和「观望派」。
其中,「尝鲜派」已经完成了一些验证工作,并在部分车型上正式搭载;「纠结派」则在权衡哪些车型可以搭载,并提供怎样的配置状态;至于「观望派」,则按兵不动,静静观察电子外后视镜的市场发展情况。
总而言之,真正决定电子外后视镜能否在乘用车上广泛铺开的重要因素,目前还是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非成本与技术。
结语
相比于乘用车,电子外后视镜在商用车上的使用更为广泛。因为商用车体型更大,盲区更大,传统镜面式的外后视镜已经无法满足安全需求,电子外后视镜则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电子外后视镜依旧是部分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但要普及到十多万元的普通车型,可能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