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徐进凯
编辑|周长贤
8 月 28 日,小鹏汽车与滴滴共同宣布,双方将达成战略合作。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 3.25%的 A 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 24 个月。
为了同主品牌形成差异,「MONA」将作为小鹏汽车的第二品牌来运营。滴滴将从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为「MONA」提供支撑。

此外,双方还依据「MONA」的销量设立了对赌条款,倘若滴滴在出行体系中每年卖出 10 万辆,会有额外对价支付; 如果每年达到 18 万辆的销量且连续两年达成这一目标,最高的交易对价可以占到交易完成后 5%的小鹏 A 类普通股。
一句话总结,小鹏收购了滴滴的造车项目。但双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就需要从更大的视角来梳理总结。
探索新模式,滴滴要将「造车项目」收益最大化
滴滴造车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早在 2018 年,滴滴便与理想汽车成立了桔电出行,计划共同推出一款纯电 MPV,但这款传说中的产品还未问世,桔电出行便已经破产,并于今年 2 月 8 日正式进行了破产清算。
在桔电出行启动运营的同时,滴滴还进行了多种造车路径的试探。
一是联合比亚迪推出 D1 电动车,于 2020 年 11 月正式推向市场。当时的滴滴雄心勃勃,计划于 2025 年推出 D3 车型,并将在 10 年内达成百万销量。
二是于 2021 年单独成立了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业务,预计在 2023 年年中发布造车计划,为了能够让「达芬奇」顺利落地,滴滴还曾传闻收购国机智骏的工厂和生产资质。

虽说就目前来看,滴滴的造车业务进展并不顺利,但这丝毫未影响滴滴拓展造车版图的野心,从滴滴的几大造车路径来看,此次小鹏收购的造车项目就是「达芬奇」项目的延续。
需要注意的是,小鹏和滴滴的合作,并不影响滴滴其他造车路径的推进。倘若滴滴与小鹏模式进展的顺利,滴滴仍可以如法炮制,再度同其他车企达成合作,推动造车业务的发展。
除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外,滴滴还将车型销售预期进行了对赌变现,最高 5%的小鹏 A 类股票,就是对滴滴销售能力的最好奖赏。
但要拿到这笔销售提成似乎并没有这么容易,滴滴同比亚迪合作生产的 D1 就是最好的参考。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 年全年比亚迪 D1 的累计销量为 10,176 辆;2022 年的累计销量下跌至 1719 辆;今年前 7 个月比亚迪 D1 的累计销量仅为 383 辆。
即便是比亚迪 D1 所有销量都是滴滴贡献的,这一成绩距离年销 10 万辆的目标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在同小鹏汽车对赌股权激励的大背景下,单纯由比亚迪代工生产的 D1,对滴滴的吸引力必将快速下滑,「MONA」有望成为接下来滴滴平台的主力车型。
出售造车项目后的滴滴,不仅免去了生产资质和工厂的困扰,还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低成本「车型定制」和销售能力变现。从滴滴的角度而言,这是将造车项目利润最大化的最好方式。
毕竟持续亏损的滴滴需要改变自身的财务状况,才能获得 IPO 的可能。
接盘「达芬奇」,小鹏省时省力省心
小鹏正在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同大众集团的合作以及此次收购滴滴造车项目,都是为小鹏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服务的。
从小鹏的视角来看,与大众集团合作是技术输出,也是借大众之手塑造智能驾驶的竞争力;而收购「达芬奇」则能快速进军主流市场,为高阶辅助驾驶向 15 万元级市场渗透做准备。
就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快速地响应市场是不少车企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而「达芬奇」是一个即将量产的造车项目,单从量产时间上来看,小鹏收购达芬奇能够帮助其快速地杀进 15 万元级汽车市场。

「‘MONA’是完成度非常高的量产车型,滴滴大几十亿开发的,是有吸引力的资产。 ‘MONA’所有研发测试设备资产、核心的人员团队也会加入小鹏。 」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MONA」将于 2024 年量产上市的时间点来看,目前「MONA」旗下的首款车型几乎已经具备了量产能力,小鹏需要解决的是让 XNGP 辅助驾驶上车,并进行供应链的协调以及生产基地整改。
据何小鹏透露,「MONA」将搭载小鹏的 XNGP 辅助驾驶功能,在他看来,小鹏和滴滴的合作能够加速科技平权,进而实现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下放。
在《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看来,何小鹏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下放到 15 万元级车型的底气,来自于小鹏即将展现出来的规模效应。
首先,15 万元级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MONA」是一个既能 to B 又能 to C 的品牌,并且何小鹏为其设定了 C 端年销 10 万辆的目标。

倘若将 C 端 10 万辆的目标和滴滴在 B 端市场 10 万~18 万辆的目标相结合,「MONA」能够极大提升小鹏汽车的出货量,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快速降低成本。
除了布局国内市场之外,小鹏与滴滴还将在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 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这也极大地扩展了「MONA」品牌的想象空间。
从行业发展来看,智能电动车朝着更低端市场渗透是大势所趋,蔚来推出了定位更低的第二第三品牌,特斯拉更是凭借成本优势持续降价。倘若传言中的 Model Q 真的定价 15 万元左右,并在今明两年推向市场,必将会对国产智能电动车产生致命的打击。
如此说来,特斯拉的潜在威胁或许是促使何小鹏下定决心收购「达芬奇」,布局 15 万元级智能电动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