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承东说出华为高阶智能驾驶年底全国可用,而且不依赖高精地图时,问界新 M7 发布会现场的欢呼声响成了一片,特别是「遥遥领先」。
尽管这一消息在发布会之前就已经不胫而走,但一经余承东亲口宣布,全场人员还是忍不住地为之欢呼。
毕竟,面对高阶智驾进城这场剑拔弩张的军备竞赛,其他友商仍在以「城」为单位打缓慢的攻坚战。
华为栽树,问界乘凉。对于问界新 M7 来说,在年底开通全国无图高阶智驾之前,不管半路会不会再杀出个程咬金,问界新 M7 都已经在市场上先行打出了广泛的影响力,并且这份影响力也已经为问界新 M7 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回报 —— 上市当天,问界新 M7 便收获了超 15,000 份订单。
而为了让问界新 M7 如现在般成绩斐然,作为背后的大靠山,华为可以说充分发挥出了它在智能化以及电动化上的技术实力。
投入根技术,也就是抢跑未来
这次亮相的问界新 M7,是华为多年技术布局的一次有力体现,尤其是在根技术层面。
在问界新 M7 发布会之前的智能技术交流会上,华为终端 BG 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表示:
因为所有的未来一定是所有的这些底层技术,我们叫做根技术,只有在根技术上做了扎扎实实的投入,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技术上实现领先,而只有实现技术的领先才能实现产品的领先。
其中,汪严旻所提及的根技术,指得就是华为自涉足 ICT 领域以来在 OS、AI、生态链等诸多方面的深厚累积。
也恰恰就是在这些根技术上的深厚累积,让华为一旦涉足智能汽车领域,就能够迅速将自己的能量投射到产品上并形成领先优势,尤其是当下用户感知度更强也更关心的智能驾驶。
当前,车企们都在铆足了劲卷高阶智能驾驶,然而要想实现高阶智能驾驶,首先就要让汽车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外界的物理信息。
不过眼下车企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是,大部分汽车的感知系统往往只能对人、车等较为常规的事物有较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可现实却是驾驶环境千变万化,在道路上也许有风雨后被折断的大树、也许有土方车过路时掉落的土石...... 当汽车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时,又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问题,华为给出的答案是 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 通用障碍物检测)2.0。
GOD 2.0 在通过融合感知 BEV 网络和 GOD 网络实现对人、车等常规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之外,还增加了开集属性识别功能,拥有对特殊事物不断自监督学习的能力。
具体来说,GOD 2.0 能够将历史驾驶场景进行 3D 重建,以识别出场景中出现的全部物理信息,如树木、隔离栏、路沿或者其他障碍物等。
识别出全部物理信息后, GOD 2.0 会获取这一驾驶场景中的车流轨迹信息,用以学习道路如何正确地走、哪些是应该避开的障碍物,最终生成大量仿真训练数据,不断丰富对特殊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对于 GOD 2.0 的实际能力,华为智能驾驶产品总监缪军海表示:
GOD 1.0 让 ADS 更安全,GOD 2.0 让 ADS 更类人。
至于基于 GOD 2.0 的 ADS 的实际识别效果如何,缪军海给出了具体的例子。
他说,当车辆在泊车时,如果有绿植遮挡了停车线,系统可以像人一样忽略绿植正常泊车;当跟车行驶时,它可以预判前车的动态,从而做出是继续跟车还是超车离开的决策。
主动 + 被动,安全就怕不堆料
华为之所以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了 GOD 2.0 的研发上,除了「让 ADS 更类人」,更重要的是,GOD 2.0 作为华为 ADS 2.0 的核心技术之一,能帮助华为 ADS 2.0 在促进安全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据华为官方介绍,搭载了华为 ADS 2.0 的问界新 M7 能够准确识别出侧翻车、纸箱、水马、路沿、护栏等非常规障碍物。
同时,当在正向上检测到障碍物时,它可以联动 AEB 紧急刹停(最高刹停速度可达到 90 km/h);当在侧向上检测到有与护栏等发生碰撞风险时,它则可以联动 ELK 及时修正车辆驾驶方向,给车辆更周全的保护。
不止如此,华为 ADS 2.0 还将紧急刹停的应用场景扩展到了低速行驶状态中,降低用户在低速行驶时的剐蹭或者溜坡的风险。

此外,问界新 M7 的华为 ADS 2.0 还采用了「激光雷达 + 视觉感知」融合的智驾解决方案,新增的顶置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在 200 m 左右,水平最大探测角度达到 120°,当面临鬼探头或者进入明暗交杂情况不明的隧道时,问界新 M7 可以做到预先感知环境,从而提前减速或者避行绕险。
当然,以上都是问界新 M7 基于华为 ADS 2.0 的主动安全能力。但对于一款车来说,不仅仅要做到不撞车,还得要做到抗得住被撞。
因此在主动安全以外,华为也对问界新 M7 的车身结构进行了全新的打造,全面提升问界新 M7 的被动安全能力。
首先在材料上,问界新 M7 全车潜艇级热成型钢占比达到 24.4%,车高强钢和铝合金占比达到 80.6%。同时在 A 柱和 B 柱还引入了 CBS 复合车身材料,这种材料既能提升车身耐久性、刚度和碰撞安全性能,又能够减轻车身重量。

然后在车身结构上,问界新 M7 采用了笼式车身结构,并在车身前端采用双防撞梁设计,在电池包两侧则采用热成型钢嵌套铝合金型材进行加强。如此一来,在发生碰撞时,车身更能分散车身主体吸收的冲击力,即降低了乘客的风险,也降低了由于电池被碰撞而发生二次灾害的风险。
最后在座舱内部,问界新 M7 全车标配 8 安全气囊,包含了主副驾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左右侧气帘以及第二排侧气囊,并且还配备前排高性能双预紧安全带。
可见,从主动到被动,从车身到座舱,华为对问界新 M7 在安全性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事实也证明,华为的力气并没有白费。
根据中国汽研 Super Crash 测试数据,当 4 吨重的货车以 40 km/h 的速度与 60 km/h 的问界新 M7 相撞时,问界新 M7 的车体结构整体仍保持完好, A 柱、A 柱上边梁及后车体外观无明显变形,四门依旧能正常开启。
在安全性上,和老款问界 M7 相比,问界新 M7 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鸿蒙 3.0 时代,后排体验升舱
经过了两年的迭代发展,鸿蒙智能座舱在问界新 M7 上迎来了它的 3.0 时代。
在鸿蒙智能座舱 3.0 上,以鸿蒙系统为核心,华为将各类硬件设备之间的边界进一步消除,使硬件之间相互协同,形成了一个超级终端。
在这个超级终端上,手机车机碰一碰流转不再是导航的独有功能,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 TOP 应用均将支持。甚至当用户在手机上玩游戏或者操控无人机时,也可以将画面流转到中控屏中,实现从小屏到大屏的丝滑体验切换。
在鸿蒙智能座舱 3.0 上另一个更重大的改变是后排座舱支持装载两个华为 Pad 屏,其主要目的用华为的话说就是在体验上的「客驾平权」。

在技术交流会中,华为指出,尽管当前很多车型的座舱内前后排都配备了屏幕,「但消费者缺乏更加便捷自由的后排娱乐屏解决方案」。因此,针对这一痛点,后排装载两个华为 Pad 屏的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
这两个华为 Pad 屏,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起到华为 Pad 的作用,办公、娱乐、游戏,用户随心所欲。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华为利用了最新的 MagLink 技术并结合分布式软总线,将中控屏与两块 Pad 屏连接在了一起。
其中,中控屏作为三块屏幕的核心,能够精确识别出两块 Pad 屏哪块居左哪块居右,然后查看和控制 Pad 屏上所显示的内容,而且内容传输速率高达 160 MB/S,端到端时延低于 40 ms,音画同步时延在 - 50 ms 至 20 ms 的范围内。
这意味着,当一家人或几个朋友一起出行时,前后排乘客完全可以同时看同一部电影或者联机玩同一部游戏,而不用担心屏幕之间的画面不同步所造成的体验打折。

另外,如果是有孩子在后排的话,家长可以通过中控屏来控制 Pad 屏,帮孩子找视频、找歌曲、调节声音亮度等。当觉得已经不能再让孩子看下去时,也可以通过中控屏直接让 Pad 屏熄屏。
值得一提的是,在鸿蒙智能座舱 3.0 上,华为除了在屏幕等看得见的地方变得更加智能,在看不见的地方也同样变得更加智能。
鸿蒙座智能座舱 3.0 拥有强大的智能感知能力,当用户上车时,它可以自动识别用户的身高比例,然后将座椅、HUD、后视镜等调节到最佳的位置。
一些需要用户手动且凭感觉做的事情,鸿蒙智能座舱 3.0 用算法和模型做了替代。
总的来说,问界新 M7 上的鸿蒙智能座舱 3.0 不仅仅如以往般简单易用、流畅丰富,更覆盖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甚至延伸到了车外,让智能化变得更加无处不在触手可得。
写在最后
华为 ADS 2.0、鸿蒙智能座舱 3.0、全新塑造的安全性、24.98 万起的价格...... 问界新 M7 的产品力是肉眼可见的变得更加强大了,同时价格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得更卷了。
除此之外,问界新 M7 还有一个非常符合中国需求的特质 —— 大空间。问界新 M7 拥有 5,020 mm 长的车身,3,338 mm 长的车内有效空间,甚至已经超过了理想 L7 Max。
这意味着,用户花费 25 万便能入手一款有着全尺寸 SUV 空间的高端智能汽车,满足一家老小的需求;而花费 30 万便能够到年底体验到华为在全国范围内的高阶智驾。在同级别车型中,问界新 M7 的竞争力不容小觑。
在华为的强力赋能之下,问界真的已经卷起来了。
而问界之所以像今天这样卷,与其背靠华为,本就十分注重产品迭代的快速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况且,一场惨烈的销量和规模的争夺战正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问界要想在这场争夺战中突围,必须要比友商拿出更强的价值感和产品力。一言以蔽之,问界需要爆款。
而这个爆款究竟如何打造,问界新 M7 或许就是问界向市场交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