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马青竹
编辑|周长贤
前阵子读了本书,名为《手机战争》。里面有一些熟悉的「大人物」。
篇幅多的:任正非、余承东、雷军……篇幅少的:周鸿祎、贾跃亭、董明珠……如今都在汽车圈团聚了。
任正非以前「不造手机」,现在「不造车」;董明珠已经在直播间挖呀挖了好久,早已无人关心她造车的旧坑如何填。最近的消息发生在去年底,她把「珠海银隆」改名为「格力钛」。
4 月 25 日, 还在大洋彼岸窒息的贾跃亭,发视频说,「还债之日,就是回国之时」。
此时,我们在最拥挤的北京车展,也很窒息。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流量明星」雷军和周鸿祎。
这泼天的流量,得有盆,还得有运!
「最老车模」周鸿祎造过手机,投资了新造车,前者失败,后者谈不上成功。
而他造手机失败的剧本,跟当下的汽车圈棋局,有点「心有灵犀」。不妨小聊一段陈年旧事。
10 年前,2014 年,就是蔚来和小鹏成立那一年,眼馋小米的周鸿祎想跟魅族合作,被阿里的王坚截胡了。
(多年后,魅族被李书福收到星纪魅族旗下,竟然在北京车展前为极星出了一款手机。世界就是这么小。)
第二年,2015 年,就是理想成立那一年,不死心的周鸿祎跟酷派合作,推出奇酷第一款手机,高调喊话,「对不起,这次我来给手机圈添堵了。」
谁能想到,周总这泼天的流量,没给手机圈添堵,却能给 9 年后的北京车展添堵。

还回到周总踌躇满志、要给手机圈「添堵」的 2015 年,他自己先被贾跃亭「堵了」。乐视入股了合作伙伴酷派。(世界还是这么小。)
酷派「婚内出轨」,「这你受得了吗?」
周鸿祎肯定受不了。朋友圈放话,「谁在我背后捅刀子试图 screw 我,我的原则是一定 fuck 回去。」这大概就是流量 TOP 的语言艺术。「3 酷大战」之后,360 开始独自造手机。
360 手机除了软件出色,跟现在的很多新造车一样,玩的还是一样的配方:高配低价,卷内存,卷芯片,卷摄像头,卷屏幕,卷价格。换到现在情商高的说法是,「科技平权」「豪华平权」「品质平权」……
周总的手机当时被称为「安卓小苹果」,如同,雷总的汽车现在被称为「保时米」。
价格战是尼采式的漩涡,「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360 来晚了,手机到了拼价格刺刀的阶段,偌大市场,恐怕只有体系超强者,才能活得好,这种玩法让不想亏太多的周总激流勇退。
他曾坦承,「手机行业里的友商意思就是干死你们,所以我就退出了这么可怕的市场。」可见流量与制造业的逻辑,终究不能像直播间打赏,那么直接和粗暴。
就像这人挤人的北京车展,出圈的都是人,流量没有转化到产品上,哪怕周鸿祎爬到车顶,大家也不记得是什么车(小编注:东风猛士 917 高地雄狮)。

小米 SU7 的展台确实一直在排长队,雷军的流量有助力,但更多是过往的产品印象和新车带来的好奇。而周鸿祎只红了自己,给哪吒带来的,甚至是黑红,负面效应。
而他给理想的建议:「四座版的 MEGA」,「你放雨伞了么?」不知道能不能让大家醒醒脑。
朱华荣在车展访谈时说,余承东告诉他,流量的密码是,「朱总你要亲自上阵」。
余承东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娱乐圈,一直有一句真理:「小火靠捧,大火靠命。」to C 是个技术活,也是个玄学。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目前看来,李斌的直播算是成功的,不愧于易车创始人的互联网基因。当看车企大佬直播的新鲜劲儿过去,魏建军、朱华荣和尹同跃这种理工思维的车企大佬,不经过持续的专业调教和策划,很难戳中普通大众的萌点。
请明星也是一样。产品、品牌和流量,要一脉相承。

阿维塔 11 的悦己大使请了张智霖和袁咏仪,说实话有点看不懂这车受众是谁。这种 52 岁的爱马仕包包爱好者,跟阿维塔 11 想打造的 30 岁+智能科技就不太有关系。
车展前后所有相关的明星,智己与金晨组合差强人意;极星和周迅本来挺好,但是多了个陈坤;调性最匹配的是沃尔沃与郭晶晶。
好在,车企们应该都拎得清,好的产品才是本质。至少李斌和朱华荣们,在这次车展都这样说过。
车展,「脱实向虚」
本届北京车展号称全球首发车 117 辆,但是印象中,并没有很多重磅车型。
最当红的小米 SU7,上个月底上市。理想 L6、华为新问界 M5、新别克 GL8 插混、奔驰纯电大 G ,都在车展前上市。奇瑞更绝,在展前的两周,连着举办了 4 场品牌之夜。尤其是最受关注的 iCAR V23 和苏峻的官宣,距离车展最久。

备受期待的蔚来和小鹏的第二品牌,都没参展,据说小鹏用一页 PPT 糊弄了大家。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个第二品牌,将分别于 5、6 月举行发布会。
而蔚来总裁秦力洪干脆说,「没来到北京车展的品牌里,乐道是最值得关注和揣测的一个,乐道团队仍在观察学习。」
李斌还提出了一个词,称乐道做的事情,叫「原地起跳」。据他透露,第二品牌乐道会有冰箱彩电大沙发。
「虚」,除了重点车虚位和缺席,很多品牌也有避开量产车,通过概念车来展示前瞻技术的意思。
例如,吉利战略概念车银河星舰,GEA 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银河 11 合 1 智能电驱、AI 数字底盘、碳化硅混合驱动集成、卫星科技等数十项新技术。满油满电续航可达 2000KM+,百公里油耗可低至 2L。 其数字底盘可做到无人驾驶漂移,底盘反应速度仅需 4 毫秒。
可见头部车企的智能化进度条,已经开始从智驾、智舱,拉到智能底盘和全车智能,新一代车型正在路上。
再来看几款关注度还算比较高的量产车。

兄弟品牌的量产车极氪 MIX,有点像概念车。全新浩瀚-M 架构的首款车,在空间和车门上做了大胆的创新组合, 6.3 平米的座舱空间,贯通式的电动对开门,主副驾座椅电动旋转,总之是蛮有特点的一款车。
关注度还不错的享界 S9,似乎被官方低调处理,只是亮相了外观,可能还没轮到传播「集火」的时候。余承东透露,这款车对标 ABB,将于今年 7-8 月上市。作为豪华旗舰轿车,不晓得有几个「遥遥领先」。目前已知风阻系数低于小米 SU7,搭载流媒体后视镜。
拿捏住了直男编辑的腾势 Z9 GT,腾势旗下 Z 系列首款车型。
车身侧面有个 Z 字型的裂缝,很直男审美。有媒体说比小米 SU7 更像保时捷,但笔者看不出来。该车百公里加速 2 秒级,可选三颗激光雷达,腾势这是想在智能化硬件上大分。据悉,Z9GT 将在 5 月进行技术发布,年中正式上市。

极越汽车旗下第二款车型——AI 智能纯电轿车极越 07,自封「最美 7 系」,无把手电动感应门、智能交互大灯、自动升降尾翼。此外,极越宣布 1000TFLOPS 的英伟达 Thor 芯片将于 2026 年量产上车。
号废了,重新练吧
合资品牌当之无愧的顶流,是也可以「原地转圈圈」的奔驰纯电大 G。
也是车展前发布,四轮轮边电机,四个独立变速箱,坦克掉头,老越野三件套加新越野三件套,纯电续航 580 公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车延续了燃油车的经典造型,并且没有 EQ 式样命名。可见奔驰 get 到了多么痛的领悟。

BMW 新世代概念车中国首秀,还有新纯电动 BMW i4 全球首发。 MINI 首款纯电动跨界车型 MINI ACEMAN 在本届车展上带来全球首秀。 这款车很卡丁,很 Q 弹的感觉,圆形 OLED 中控屏,比较另类。 值得注意的是,车展期间,宝马还带来在沈阳 200 亿新投资的消息。

车展前的大众之夜,依然是合资车企楷模,请了何小鹏现场助阵。据大众高管称,跟小鹏合作的 B 级车,内部已经看到了实车。该车外观设计由大众自己完成。和小鹏新签的合作,联合开发平台已经在推进中。
全球首秀车型包括奥迪 Q6L e-tron、兰博基尼 Urus SE、保时捷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新款 Taycan 衍生车型、大众汽车品牌专为中国打造的概念车 ID. CODE。车展上,还有中国首秀的电动 Macan。

值得注意的是,有点懂中国审美的大众「金标」来了——新品类「ID.UX」,首款新车——「ID.UNYX 与众」定位为 A 级纯电轿跑 SUV,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上市。很遗憾,这车在品牌之夜只展示了个影子。
给自己招了无数竞争对手的别克 GL8 陆尊,终于带来了插混版,35.99 万元的起售价,有一点诚意,还给老车主开出了 3 万多的购车礼。口号也是有点意思:「能超越 GL8 的,只有 GL8。」能不能打,相信很快就知道了。
同样经典归来的,还有丰田全新普拉多,在展前的品牌之夜正式上市,价格区间为 45.98-54.98 万元。面对越来越多的混动和纯电越野新对手,一汽丰田汽车高管说,「普拉多一直都是那个跨越时空的答案!」
2024 年了,丰田依然没有像样的纯电车,「一丰之夜」主打更加细化和场景化的三阶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发布全新进化的「IT「」S TiME 2.0」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品牌,依然不是中国人能耳熟能详的名字。
名字起不好已经成了日系车的通病。
例如,本田刚发布不久的纯电动品牌——烨,采用全新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车展带来「烨 P7」「烨 S7」和「烨 GT CONCEPT」。

这个字本身就不评价了,善良一下,但是怎么说呢,就还不如没有呢。还不如那个乱码一样的 e:N。任何懂中文的人都不会真心觉得好吧?日本文化确实是有点诡异的审美基因的,中方团队是一点话语权没有的样子。
虽说,上汽大众那两位老总,又怼天怼地疯狂输出,最起码证明有努力跟外方争取一些话语权,纠正一些离谱的事情。
日产带来 5 款新能源概念车,不知道整这么多概念车有啥用,为给研发部门多创造岗位吗?马自达带来换壳车 EZ-6,已经被媒体说麻了,对于小而美的品牌,确实很难独立保持平台先进,但是换壳好像失去了人马一体和特立独行的灵魂。
结语
这届北京车展,人多了,老外多了,品牌多了。尤其是外国经销商,从没见过如此之多。
据媒体统计,理想、鸿蒙智行、小米、阿维塔、深蓝、智己、昊铂、iCAR、极氪、极越、零跑、飞凡、远航、极石、创维、路特斯、方程豹、仰望等品牌,都是首次亮相北京车展。
德国媒体的标题是,「在北京车展,德国车企需要学习的五堂课」、「北京车展|德国车企的最后机会」,「新五年计划使世界车业去往中国」……打开看内容,不得不说德国媒体还是看得比较笼统。
虽然自 2021 年之后,特斯拉缺席中国所有一线车展。但 4 月 28 日,马斯克依然应邀抵达北京。全世界再也没有比这更有号召力的市场和车展。
如此繁荣背后的辛苦、疼痛、悖论、扭曲、浮躁……只有在中国的汽车人自己知道。这依然是一片热土,炙热又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