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闭幕的上海车展上,Mobileye 首次以参展商身份亮相,展示了其基于复合人工智能系统(CAIS)的全系列驾驶辅助与驾驶自动化解决方案。通过集中呈现从基础 ADAS 到面向未来「出行即服务」的不同产品体系,Mobileye 不仅展现了其技术能力和商业落地进展,也体现了对全球及中国市场发展的深刻理解与前瞻布局。

在此次车展上,Mobileye 向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以模块化开放策略为驱动,助力驾驶辅助系统加速普及,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中国车企提供坚实支撑。
车展期间,Mobileye 中国区业务发展与战略负责人陈允香接受了42号车库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回答了关于车企合作、技术路线、价格竞争等方面的问题。
技术打底,辅助驾驶也能又好又便宜
随着消费者对高端驾驶辅助体验需求的上升,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合理成本实现功能普及,成为行业关键议题。Mobileye 推出的「环绕式 ADAS™」中阶方案正是针对这一趋势而生。
基于单颗 EyeQ™6 High 芯片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环绕式 ADAS™」能够在高速公路及特定道路场景下实现最高时速可达 130 km/h 的「驾驶员运动脱离/需注视」驾驶,还支持全向防碰撞、车道辅助系统、低速加速控制、自动变道功能等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兼顾安全性、驾驶体验与系统成本。其传感器配置灵活,支持 5 至 6 颗摄像头,能够适配全球不同市场的法规与驾驶习惯。

陈允香表示:「安全是 Mobileye 的基石。无论是面向国内逐步完善的辅助驾驶方面的相关法规,还是欧洲马上要落地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R171驾驶员控制辅助系统(DCAS)法规,Mobileye 的「环绕式 ADAS™」都致力于在满足高速公路驾驶安全性的同时,兼顾驾驶体验与性价比。」
陈允香还介绍,无论是今年年初的「辅助驾驶平权」倡议,还是近期针对「组合辅助驾驶」更加清晰的界定,都是为了推动在高速场景下兼顾性能、安全性与性价比的解决方案的广泛落地。Mobileye 在今年 3 月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和法雷奥的合作,也表明这套「环绕式 ADAS™」并非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已进入实质开发部署。项目涉及的横置发动机(MQB)平台就主要涵盖油车,也体现出Mobileye 技术方案能够适应不同动力形式车型的需求。

此外,Mobileye 通过模块化设计理念,在不同功能层级间实现硬件共用,仅需增量开发,无需从头开始,从而能够进一步控制成本并提高系统迭代效率。这种策略在推动「辅助驾驶平权」,即高端辅助功能向大众车型普及方面,展现了明显优势。
面对业内频繁出现的价格战,陈允香强调,Mobileye 不会在价格这一单一维度上竞争,而是坚持打造同时具备可持续盈利能力和高可靠性的产品,这是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方向。「Mobileye 始终坚持以安全为核心,在芯片架构和各类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阶段,就高度重视高扩展性与高性价比的结合。」
扎根本土,帮中国车企走向世界
本土研发和全球合作是 Mobileye 推动驾驶辅助技术落地的重要双轮。据陈允香介绍,在中国,Mobileye 早已完成从销售到研发的本地化布局,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测试能力体系。
目前,Mobileye 中国拥有位于上海外滩的中国总部,位于嘉定的技术测试中心,以及位于北京的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是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定制化开发与验证。国内技术团队与总部每日保持同步,确保产品能够根据中国道路环境及时调整。
举例而言,中国道路上的交通标志样式与欧美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对此,Mobileye 通过基于光学字符识别(OCR)的交通标志识别功能,能够精准适配本地道路条件。
「我们的中国团队与总部高度协同,确保每一项针对本地市场的优化都能快速迭代落地。」陈允香表示。
在出海领域,Mobileye 凭借全球积累的法规适配经验和量产部署能力,正在积极支持中国车企迈向国际市场。
对于 Mobileye 在中国的投入,除了人员配置外,Mobileye 还在技术储备上进行了布局,助力中国车企出海。比如,欧洲门槛级的 GSR 法规对智能车速辅助系统(ISA)提出要求。该法规要求车辆能够根据道路限速标识来调整车速。
陈允香介绍,通常而言,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行业内普遍的做法是采用云端系统,车辆须持续连接云端并保持实时更新。这不仅涉及软件的更新,还需支持云端服务,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整车的单车成本,整车集成的复杂性也大幅增加。此外,这种做法也极为不便,因为制造商需确保车辆出厂后,ISA 功能的可靠性要维持至少 14 年。而在此期间内,每次更新云端服务,车辆都需要被送至类似4S店的场所进行维护,无疑又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而 Mobileye 的 ISA 解决方案类似于一个『签名系统』。在 14 年的维护周期内,若某一区域内的交通标识发生变化,仅需更新该「『签名系统』,无需车辆额外连接云端。」
开放应对行业变局
在驾驶自动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主机厂开始推进辅助驾驶系统的自研,以期掌控核心技术。然而,Mobileye 并未将这一趋势视为威胁,而是以模块化开放合作方式积极适应变化。
「自研和 Mobileye 的方案并不冲突。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从芯片和算法、传感器到软件工具链等不同层级的模块,支持主机厂在自主掌控的前提下进行定制化开发。」陈允香表示。
Mobileye 的模块化架构,使其既可以整体供应完整方案,也可以按需开放部分能力,与主机厂共创定制化驾驶辅助体验。这种灵活性特别符合当前中国市场快速迭代、多元需求的特点。
在传感器选择上,Mobileye 根据驾驶自动化的不同级别,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在 L2 级及以下系统中,Mobileye 认为纯视觉在技术上已足够成熟,通过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结合,能够实现点到点驾驶辅助的高性能表现。同时,Mobileye 也支持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叠加激光雷达等硬件,以适应客户或市场需求。
对于更高阶的 L3 和 Robotaxi 系统,Mobileye 认为激光雷达作为冗余传感器是必要的。陈允香指出:「在驾驶员视觉脱离的 L3 系统中,系统必须实现冗余。我们会在纯视觉主系统基础上,增加前向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她还提到,Mobileye Chauffeur™ 63 系统,定位于高速公路场景下 L3 级驾驶员视觉脱离应用,也正在有序开发中,计划于 2027 年首发应用于奥迪的车型。
此外,在系统决策与策略层面,Mobileye 也在不断优化。例如,通过任意目标探测与 Road Profile 技术,系统能够根据不同障碍物类型(如编织袋、动物等)智能判断最佳应对措施,兼顾安全与通行效率。
写在最后
通过此次上海车展的集中展示,Mobileye 向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在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出行变革中,它正以系统性的技术布局、灵活开放的合作策略,以及对全球市场变化的深刻理解,不断拓展自身在全球驾驶辅助和驾驶自动化领域的版图。
驾驶自动化技术正在飞速向前,但它从不是一场一蹴而就的狂奔。无论是「环绕式 ADAS™」普及带来的渐进式改变,还是对 L3 的耐心布局,Mobileye 在上海车展展现的,是一种更接近现实的姿态:不断前行,却保持冷静;拥抱变化,但不丢掉底层的安全逻辑。
在中国这样全球最复杂、最快速的市场中,单靠一时的炫技或价格战无法走远。真正让驾驶辅助技术走近更多人的,是对技术本质的理解,是对法规演进、消费习惯和行业周期的敬畏,也是对合作伙伴需求的细致回应。
Mobileye 没有刻意追求夸张的叙事节奏,而是在技术演进和市场变化中,选择以相对稳健的方式推进自身发展。这种节奏或许并不总能引人注目,但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下,保持长期投入与技术演进,或许才是更为实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