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Max

AutocarMax

关注

「换电」 重回赛道,行业耕耘者浮出水面

环形隧道

2021-04-30

出行百人会旗下媒体,关注汽车出行产业链进化
原创 郑文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乘用车馆 7.2 馆,混入了一个少为人知的名字 —— 奥动新能源。

但这并不是一家车企。不过,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就能在寸土寸金的乘用车馆争得一席之地,值得你好好打量它一番。

4 月 19 日,奥动以 「极速」 与 「共享」 双擎启动 「红色奥动战略计划」:打造 100 个以上城市级换电服务网络;建设 5000 座以上 20 秒极速换电站;形成服务 200 万车辆规模以上的多品牌车型共享换电平台。

「奥动的定位就是做一个共享换电站,相当于加油站,与加油站的用户场景很相似。加油站的模式,就是奥动换电站将来的模式。」 奥动新能源联席董事长张建平一句话请清楚了公司主营业务。

然而,张建平云淡风轻的一句话,背后却隐藏着换电模式自诞生以来十余年的艰辛历程,还有与充电模式缠斗至今的地位之争。

「换电」 重回赛道

换电模式并不是新兴产业模式,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它与充电模式的主流地位之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过,这个久违的概念曾一度沉寂,甚而被判 「死刑」。前日产 - 雷诺联盟总裁的戈恩曾下断言,「电动汽车行业采用换电模式是死路一条。」

然而,就在 2019 年之后,政策重新开始青睐换电模式,根本原因在于,滞后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明显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年 - 2020 年)》,到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达到 500 万辆。然而,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最新数据统计来看,截至 2021 年 3 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才到 551 万辆。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25 万辆,尽管销量一直在增长,但离目标仍相差很多。

2019 年 6 月,在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研制充换电结合、电池配置灵活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2020 年 4 月,四部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对换电车型不设置 30 万元以下补贴门槛;

同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更是提出将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这些政策的推出还不算各地方政府的激励方案。

但是,新能源企业之间对发展换电模式的争议仍然存在。

今年 4 月,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表示,随着电池技术革新,容量和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充电 + 移动充电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电子产品的补能方式。不断加大充电桩的布局,同时提高充电效率,才是解决用户充电焦虑的最佳方案。

蔚来高级公关总监马麟则认为,由于出发点不同,蔚来和特斯拉看待 「换电」 及 「补能」 的视角不一样。蔚来补能体系的出发点,是通过 「可充可换可升级」 的补能体系为用户提供全场景补能方式,保障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利益。

他表示,「换电站是最受蔚来用户欢迎的补能产品。」 看来,最终蔚来的答案似乎更能服众。

目前,全国投运的换电站数量在 600 座左右,在这条赛道中,主要的玩家是奥动、蔚来和伯坦,其中奥动、伯坦面向公共领域,而蔚来则服务自己的车主客户。截至 3 月底,奥动新能源在全国范围内,投运的换电站超过 300 座,覆盖 20 座城市。

「奥动做换电做了 21 年,关于电池充电管理总结的经验在于管理好‘热失控‘。电池和油一样,打火也会着,区别在于电池的着火有一个过程。」 张建平总结,只要做好预案,早发现早处理,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最关键是有没有手段去监控它。

在有序的充电下,温控管理才是奥动的核心。「我们换电站极早地利用监控手段,有视觉、烟感、温感,再加上 BMS 机制(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监测发现隐患,就可以及时解决。」 奥动换电站有四道安全管理层级,现在有 300 多个站,没有发生过一起事故。

在多年的耕耘下,奥动已经在出租、共享等 B 端行业建立起了不错的口碑。「奥动所做换电的车型到目前为止,没有售价超过 20 万元的,甚至达到 13 万元以下的车型,主要面向的是 To B 市场和将来的无人化出行市场。」

「上海市出租车协会的秘书长认为换电模式对出租行业非常友好。出租车就是适合换电,如果出租车需要充电的话是跑不起来的。」 据奥动新能源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春华介绍,目前在上海的换电站建设中,也的确会选择出租车司机聚集地布局。

一门好生意

「电池资产管理肯定是个好生意,但它肯定是资金投入比较多的一个事。资金和风险永远都要关联起来,风险低就回报低,风险高回报可能高,不同投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至少目前看来感兴趣的还是非常多的。」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

他认为,电动车行业电池资产管理是最大的生意,如果一个用户一年租用电池的费用为 1 万元,未来中国市场电动车保有量达 2 亿辆时,仅电池租赁市场的规模便将达到 2 万亿元。尽管李斌的估计过于粗放、乐观,但电池管理的确算得上是一门好生意。

据奥动官方透露,换电站是天然的储能载体,在碳达峰目标达成上,5000 座换电站实则同时担当城市储能主力军。另外,换电站作为稳定的储能载体,相当于一座桥梁作用,其储蓄的电能 100% 回输到电网,保持电网运行。

瑞银的一份电池拆解报告中也曾指出,电池的成本约是一辆电动车总成本的 25%~40%,是最昂贵的电动车零部件。而换电模式,进行车电分离可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也使得电动车在二手车市场不用受电池衰减二手车残值骤降的困扰。

同时,换电模式有利于延长动力电池的寿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也便于后续的梯次利用价值重构。有数据显示,换电模式下的电池通过统一管理的电池寿命至少可以延长 60%。

正如张建平所说,「这也是大家所看到的,电池的管与不管,区别一目了然。如果你买了一部 C 端的车,因为你买断了电池,会担心车的电池是不是有问题。但实际上奥动正在积极推动和制定 「车电分离」 模式,你可以到奥动换电站享受服务,一是奥动可以给你很低的电池租赁价格,二是奥动将对电池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很多玩家已经嗅到了相应风口,纷纷下场布局。

吉利 2017 年开始研发换电技术,2020 年实现商业化,今年 2 月其首批 10 座换电站同步在重庆高速上的静观、梨花山、围龙、珞璜、大路 5 个服务区内投入运营。

2020 年 7 月,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合作的重点业务之一包括重卡的换电。同月,长安新能源成立换电联盟。

3 月 14 日,一汽旗下零部件子公司富奥股份与奥动新能源、一汽出行、南京市一汽创新基金投资管理中心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为一汽集团品牌车辆提供以换电服务为主的相关业务。同期,北汽蓝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北汽新能源在现有的逾百座换电站基础上,2020 年新增建设换电站 50 余座。

此外,东风汽车、哪吒汽车、宇通客车、申沃客车、华菱汽车、万向集团…… 都相继布局换电模式的研发及推广。

如今,连中石化也决定下场布局。4 月 15 日,中石化与蔚来合作建设的中石化朝英站正式投入运营。同一天,中石化还与奥动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打造 「油、气、氢、电」 多元综合能源服务共享平台,提升奥动换电站在全国规模化网络布局速度,进一步降低换电使用成本,提高换电补能效率。

企查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3 月 30 日,已经有 5001 家企业在经营范围内新增 「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一级资本市场也开始活跃,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汇丰银行、字节跳动等巨头都积极介入到了产业链相关企业。

瓶颈何时突破?

换电模式发展至今,主要瓶颈已经非常明显:一、电池包标准不统一。二、重资产配置,布局、运营成本大,运营效率低。

其实,早有前车之鉴。2007 年,在美国加州一家叫 Better Place 的公司首次提出换电概念,这家公司联合雷诺提出 「车电分离 + 里程计费」 的换电解决方案。然而,Better Place 用了 6 年时间,努力将业务拓展至 4 个国家,依旧逃不开破产的命运,最终因运营成本过高在 2013 年走到终点。

特斯拉也曾尝试推出换电技术,不过它也很快就遇到了换电费用高、异形电池无法跨车型共享、换电站兼容性低、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很快,特斯拉也战略性地放弃了这一运营模式,将发展重点转向超充技术。

目前市场的现状也正是如此,即便车企内部的不同车型,电池规格和标准都不尽相同,更别提车企之间。

「关于电池统一物理尺寸的共享,是未来的趋势,国家层面已经在规划。奥动是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成员之一。」 张建平告诉《出行百人会 / AutocarMax》,目前换电标准的制定正在进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奥动发布会现场,有两位制定换电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出现在嘉宾席,他们分别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理事长董扬、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

「国家这两年就会出团标,进而出台一个不强制性的国标。接下来国家会在 A 级车和 B 级车之间确定一个物理尺寸的标准,我们的电池以后可以和更多的车兼容。」 张建平自信,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不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然而,车企内部的标准化还比较好解决,但要解决整车厂之间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歧,仍需要漫长的磨合与博弈过程。

北汽新能源技术总监、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蓝谷智慧能源总经理李玉军曾表示,「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电池的管理也是车企的核心技术和优势,如果标准化车企会损失技术优势。」

而关于换电站的运营问题,黄春华并不担心,称按照过往的运营经验,在一个城市政策支持到位,车、站配比合理,加以有效运营,一般 3~4 年可实现盈亏平衡进入良性循环。

问题依旧还是回到规模层面,正如张建平所说的,服务端如果饱和度不够,盈利就可能会有点问题。那么做好标准的统一,进而有利车型加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有一个集装箱一样的摆设,这就是奥动在上海的 001 号换电站。不到 200 平方的换电区域内,设置有换电区、工作区、操作区,储备了 60 块电池。黄春华表示,按照一天 16 小时有效运营时间计算,可以满足 1000 车次的换电需求。

据他介绍,自 3 月 11 日奥动新能源上海换电服务网络建成仪式至今,已经在上海建成 16 个换电站,换电车辆的订单突破 1000 辆。

「今年在上海要做到可营运换电站 50 个,服务运营车辆达到 5000 辆。今年的订单和销售预测非常乐观,四大出租车公司和其他公司都非常支持。」 张建平补充道。

「今年奥动建站速度会非常快,会让大家吃惊。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以后这样的标志将在城市中变得稀松平常,像加油站一样。」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