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开极星了
时间闪回 9 月 1 号,开学季。
就在运营公司社交媒体账号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网上这些对暑假恋恋不舍,还在发表厌学言论的 00 后网民。
不过,隐隐约约,我意识到了我自己其实比这些在网上逼逼赖赖,现实中不敢逃学的学生还要不爽。
因为作为首批下线的 90 后,除了膝关节和踝关节开始出现了年代感的迹象外,我心中的棱角也被这残酷的社会磨灭得差不多了。回家路上还要放在包里的 Macbook,仿佛暗示着生活中做不完的工作、形同虚设的双休。
当我还沉浸在现代工薪阶层现状的束缚感的漩涡中时,一个微信把我拉回了同样无聊的现实。
极星 2 试驾,来吗?
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看不上。


6 月份开了满配的 Polestar 2,七月份又开了 Polestar 1 的我,对极星这个牌子已经感受不到新鲜感了,在产品传播方面更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因为我觉得,我已经知道了 Polestar 的精髓(想回顾的,文末有链接)。
然后,就在我得知是单电机版的试驾活动正准备拒绝极星的时候,对方来了一句:
10 号到海口,11 全天自由发挥。
呃,虽然我不想承认,但是海南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我脑海中触发了。毕竟是夏天,毕竟有大海,毕竟在海南。
于是在进一步的卖关子之后,我还是去了海南。这次还带了个公司的新人——加命。这个小老弟比较有意思,口头禅是上海话腔调浓郁的「tei 🐂 嘞(太牛了)!」。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他的初次媒体试驾 vlog。
没有 Öhlins 的加持,让我大跌眼镜
这配置可还行?

第一天晚上的 workshop,极星中国以及亚太区 CEO Nathan Forshaw 说到了电动车的环保性能。说实话,我没听进去。

而我对于这次的「零碳之旅」也真的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这个肉食动物,吃点东西打个嗝漏个气,还爱经常烧胎,基本就抵消了开电动车的环保努力。不过有一说一,公益方面,Polestar 还是有点东西的。把钴等电芯原料的追溯信息上链存证这个做法,确实还有点意思。希望大家都参考一下,减少采购通过劳力剥削而来的「血钴」。

时间来到了第二天,这次主要就是来当摄像的我,感到格外地轻松。本来是想拍个 Öhlins 减震筒照片发发朋友圈炫耀一下的,结果趴倒车下面才发现,它并不存在。同样地,Brembo 刹车卡钳也没了。再仔细看,后轴也没有电机了!虽然这次来的目的是海南本身,而不是开车。男儿膝下的黄金,就这么地给糟蹋了。就在这一刹那,我对这次的座驾实实在在地产生了嫌弃。
因为汽车底盘配置中,我最讨厌的搭配就是麦弗逊+前驱,这就是一个毫无高级感且毫无运动性能上限的架构。褪去了 Öhlins 光环,而且还是这样一个 7.4 秒百公里加速配置的 Polestar 2 对我来说就是垃圾!
于是满脸嫌弃的我坐上了副驾驶位,戴上墨镜开始便打瞌睡了。但是,过了几个弯道,又被路面的凹坑震了几下的我,居然就不困了。
倒不是因为这台电动车有多么地不舒适,而是因为它的底盘质感,太像我在重庆的夜幕中开的那台搭载 Öhlins 的顶配双电机 Polestar 2 了。
这不可能!
由于这套底盘不具备 Öhlins 的 DFV 技术,也就是不能根据路面冲击的速度来调节阻尼的增益,确实无法像 Öhlins 版本那样在胎壁更薄,悬架支撑性更好的情况下还能靠过滤掉细碎颠簸来维持更加高级的质感。

虽然弹簧的刚度和低速阻尼都没有 Öhlins 版本来的那么大,但是买菜版 Polestar 2 整体的调味依然是硬朗且干脆的。遇到路面的不平整,可以做到车轮跳动的迅速收缩。总体来说就是:质感类似,功力略减。
我不忍不了
要不,我开一段吧。
毕竟极星 2 也是他在屈服于某品牌员工家庭福利之前差一点购买的车,新同事非常亢奋。所以,他开车不太省电的亚子。而在这边,逐渐进入活动状态的我得知,活动结束后还要统计能耗。这下,完全燃起了竞争意识的我取代了他,坐上了驾驶。
没有贴膜的试驾车,确实有点热。还是那熟悉的织布+绒面拼接座椅。调节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再次发现人体工程学极佳。

它坐上去是很硬,但是又感觉每个高度都贴合脊椎,一点都不难受。
但是,环保织物材料的面料,也确实不太透气。我妥妥会选装 Nappa 真皮座椅,毕竟我也不是素食主义者,这辈子也吃过不少牛,不在乎为了这台车的体验提升会有几头牛被扒了皮。
可能这就是环保的北欧人的车吧,毕竟那里不是特别热。这么一想,单电机车型不是后驱也想通了。毕竟极星的老家是冰天雪地的瑞典,冬天开后驱车出门去宜家买个什么自己组装的电视柜,也不是个很聪明的操作。
二话不说,我直接踩下了加速器踏板。
怎么,有点慢啊......

可惜,这台极星 2 的动力也就相当于 2.0 t 的汽油机。 231 马力 和 330 Nm 的动力指标带来的加速体验,对一个已经从小钢炮毕业的我来说,索然无味。无非就是作为电动车,没有换挡需求带来的动力响应提升。
不过,还是那个发力的风格,我非常喜欢。较重的踩踏力度加上前段较柔和的动力输出,后段逐步线性的设定,适合绝大部分日常驾驶场景,也能应对激烈驾驶。
要知道,真正动力线性的车,也就是踏板踩多少 % 就来多少 % 扭矩的车,除非只在赛道上,那是相当非常不好开的。

至于转向手感,也还是熟悉的味道:
没有虚伪的转向力度增益,没有超夸张的转向比,更没有那种廉价的超低回正阻尼。虽然动力更差且没有 Öhlins 带来的又运动又莫名其妙舒适的体验,这台单电机版 Polestar 2 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上手就能开。它不像许多其他品牌的电动车型,有无调味能力的缺乏,暴露出毫无品质的加速和转向响应。
这就是极星在驾驶体验上远远超越其他品牌的最大优势。而且你不要忘了,它只是个前驱的麦弗逊悬挂车型而已。极星的工程师能把这盘棋下好,真的是神仙操作。
极星的精髓
这就是传说中的北欧风格吗?
体验完了操控,真香了一波的我又把驾驶权移交回了新同事。正当我倒下座椅,要打瞌睡的时候,我发现刚才喝掉的车内赠品拿铁里的咖啡因已经在我头里的毛细血管了。无法入眠的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事实:这是我第一次在白天开 Polestar 2。

强行被咖啡因提神的我我还意识到,极星 2 的内饰实在是太帅了,甚至都不是极星 1 能比的。虽然后者在用料以及配色上非常突出,但是整体设计风格还沿袭了沃尔沃的味道。相比之下,Polestar 2 的内饰与直线基调的外观更有呼应,它不温暖,但是也不冷漠,原来这就叫北欧极简风。

尤其是配色方面以黑色和灰色为主,奉行了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深色的灰色面料类似帆布质感,包裹着软质的仪表台。边缘还有倒角的设计,无论是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令人舒适。夹在中间的浅灰色面料,用颗粒更大的网格状编织创造出了视觉重点。而在它下方,有非常低调的黑梣木面板。如果你不仔细看,都看不出纵向纹路其实是木纹。

塑料件方面,我觉得最有设计感的就是仪表台上的结合了喇叭罩的空调出风口。灰色磨砂质感的它和仪表台齐平,通过简单的形状和纹路的组合轻微刺激着我视觉的「味蕾」。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觉得它很香。而按键等手指会触摸到的塑料件,则是亮黑色。

就拿仪表台来说,极星 2 用了 4 种不同灰色色阶对应的 4 种不同材料,营造出了脱俗的气质。在这个夜店风和镀铬件横行的年代,优雅和含蓄带来的高级,可能比 128 色的氛围灯要更加尊贵。
直!

直直的格栅、直直的屋顶、直直的肩线、直直的腰线,还有直直的尾灯,让我再一次感叹,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直线基调的外观设计,还很好看的那种。

一切都是那么地简单,简单到令人爽快,爽快到叫人上瘾。这就像用充分吸收了体温的餐刀在一整块爱尔兰草饲黄油上打开一个完美的切面一样,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很美,我就想再切几刀。

无框的外后视镜是极星的特征,但是直到这次白天试车,我才发现是通过整个壳体转动实现方向调节的。第一次发现这个细节的时候,我仿佛就像是在摆弄一个交互式的装置艺术一样,虽然没用,但是很美,就是想再玩两下。

其实,壳体上方的凹槽起到了导流作用,防止下雨时水滴直接涌入镜面上,影响视野。所以说它没用,是不公平的。

所以,当这样的直线基调产品被放入具体的场景中,它也不会融入背景,而是切入背景。

极星的美感,是一种孤傲的美感,不需要背景的衬托。
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和 CEO 谈笑风声的品牌
前一晚用餐,其实和 Nathan 总坐在了一桌。这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澳洲人,长相给人的感觉就是内敛版的休·杰克曼。几杯啤酒和海南当地米酒下肚,我们开始谈起了极星的品牌。
作为一个 CEO 是设计师的汽车品牌,极星的设计基因显然是浓厚的。同时,我也爆料了一个职业素养上有争议小秘密:
I decided to use only official pictures from Polestar test drive events in my article.
事实上,我发现极星每次活动都是同一位摄影师,这位给沃尔沃活动担任过多年的摄影师,显然也是极星的最佳人选。深谙极星视觉语言的他,拍出来的照片全都自带极星风格。
虽然当过老师,但是极度厌恶在其他场景被叫「老师」的我,显然没有媒体老师的那份执着。
那我还要拍吗?有拍的意义吗?好像也没啥好拍的。
怎么了?我就是这么耿直。
对活动现场摄影行为的躺平,也是出自于我对极星品牌的尊重和认可。反正 Nathan 总懂了,我的职业素养到底行不行,也不重要了。
海南,到此一游
没有大海的夏天,就想没有暑假的八月。好像有首歌的歌词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暑假都没有了,大海得有吧?泳池有吧?要不然就太垃圾了。

我在试驾活动结束的当晚晚宴前,我溜了出去,如愿以偿尝到了大海的咸,不虚此行啊。

下探到 25 万出头的价格,直接进入了 Model 3 标准续航版的领域。如果让我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我可能会陷入沉思。
对我来说,一个在工程中融入了尖端科技,另一个在工程中融入了艺术和人文。
如果有钱的话,两个我都会拿下。
相比于可以选配悬挂和避震双电机版,单电机版的产品上肯定有不得不割舍的一些东西。
好在,这些被割舍的东西,并不足以影响你去感受极星的造车功力和态度。因为它的起点很高,让它的下限也低不到哪里去。

关键是,现在你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去体验在设计上能直击心灵的一具汽车工业艺术品。如果有哪一天,MoMA 宣布 Polestar 2 成为永久馆藏展品,我完全不会吃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