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嗷嗷胡
如果可以只比普通汽车贵 1 万元,自动驾驶汽车会不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刚刚成立三年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轻舟智航(QCraft),在 5 月 18 日,其首届 QCRAFT DAY 品牌日活动上推出的第四代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DBQ V4,给出了这样一个听上去分外诱人的成本预期。

按照轻舟智航的说法,DBQ V4 具备极强的硬件拓展能力和配置适应能力。目前给出的三套解决方案中,最高可以支持多达 5 个激光雷达、4 个补盲雷达、6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配置,向下也设计了 1 个激光雷达为核心的标准版本。
整套系统可以适配来自不同供应商的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帮助 B 端用户降低硬件方面的成本压力。尤其是轻舟强调了可以实现全国产配置,就目前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来看,这既让成本方面能有更多降低的空间,也对产能交付方面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同一时间,轻舟智航还宣布了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各自优势产品联合开发与适配,共同打造高等级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解决方案。DBQ V4 上所使用的计算平台,便是来自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车规级 AI 芯片。
最终的 「低至 1 万元」,应该指的就是其中标准版单激光雷达的方案。不过即便是最基础的版本,1 万元这样的超低成本,也是需要通过大规模量产才可能(分摊)达到的。虽然非常诱人,但也要注意到真正达成还需条件。
轻舟智航的这套 DBQ V4 解决方案,宣称可以在 1 万元的预算下,实现极为接近 L4 级的无人驾驶能力。除了面向 B 端的解决方案,轻舟智航还宣布与 T3 出行达成合作,将从今年 7 月起在苏州启动 Robotaxi 运营业务。
在去年底,轻舟智航就与东风悦享合作推出了 Sharing Bus 无人驾驶短驳小巴,目前已经在武汉等地落地运营开始服务。这一次趁着品牌升级,轻舟智航发布了面向公开道路的 「龙舟 SPACE」。这款全新的商用无人车不再局限于短途接驳,而是可以自由定制拓展为货运、客运、售卖、特种用途等多种空间构型。


今天已经渐渐成熟的 L2 级、刚刚开始落地的 L3 级高级辅助驾驶,与我们理解中真正意义上的 L4-L5 级无人驾驶,中间有着质的不同。要实现 L2、L3 级辅助驾驶与 L4 级无人驾驶之间的贯通,轻舟智航要做的有很多。比如这次 DBQ V4 的演示中,轻舟提到了独创的 「时空联合规划」。
这是在高级辅助驾驶中经常被吐槽的,车辆在遇到 「不规矩、不安全」 的道路状况时,基本只能减速等待,无论是否有其他操作的空间也不允许放开手脚。比如遇到非机动车缓行,常规的辅助驾驶只能跟在后面,而 「时空联合规划」 让车辆能在对向安全的 「时间窗口」 下实现借道超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演示中的轻舟智航路试车已经非常接近完全自动驾驶所需能力,车辆能够穿越狭窄环境,能在人车复杂的环境中顺利穿行,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借道避让障碍物,甚至有能力在多车环境中与对向车辆博弈、当对方显示让行迹象时迅速通过……
这样的自动化能力虽然仍然有提高完善的空间,但也足以让今天疯狂拍打着方向盘辱骂 ADAS 愚笨的老司机们感叹时过境迁,无人驾驶车早非吴下阿蒙。


一方面是加快 Robotaxi 落地,提供运营服务的同时,也能帮助轻舟提高和完善在公共道路上实现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推出低成本的前装量产解决方案,用性价比这块诱人蛋糕吸引更多 B 端客户,尽早实现规模化和广泛应用。
轻舟智航将这一路线称为双擎战略,以提高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为纵向的动力引擎,以加速前装量产方案的规模化落地为横向的创新引擎。

为了实现 L4 这一自动驾驶技术的阶段性梦想,轻舟还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研发工具链,轻舟矩阵。它通过流水线式的流程,对数据进行处理、标注、训练和仿真,让数据信息得到充分流转,实现海量车辆数据的高效利用。整个过程的方法论,被轻舟智航形象地称之为 「自动驾驶超级工厂」。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 L3 还没有得到普及的今天,L4 级别的无人驾驶还显得比较遥远。但也正是因为遥远,这些竭尽办法降低成本、提前应用、完善研发的创新企业,才更值得我们投以宝贵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