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腚🍉

刘光腚🍉

关注

对话哪吒常冰:家族化设计不是用户需求

环形隧道

2022-06-20

6 月 17 日下午,我受邀对进行了哪吒 S·耀的设计品鉴活动,我整理了问答的如下。

常冰,哪吒汽车副总裁、哪吒汽车设计中心总经理
范凤阳,哪吒 S·耀的首席设计师
张洪汉,哪吒汽车品牌中心总经理

范凤阳:

我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小的设计故事和案例。

第一个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为什么采用双叉臂前悬的思路

作为偏跑车性能的轿跑,我们想打造的是除了外观,还有速度和性能,都达到真正有跑车感觉的车型。那么如何去打造这样的风格、姿态?我们设计团队在前期做过一些尝试,在做完 1:1 模型后,整个车的姿态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运动感觉。它虽然漂亮,却没有很运动的跑车感觉。我们和工程团队做了深度探讨,找到了根本原因,把前悬架调整成双叉臂式。调整后,整个车头就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整个车头被压得非常低,因此也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第二个是风阻系数得到很大的降低,达到了优秀的 0.216 的数值。第三个就是车的重心进一步降低,为整车真正的操控性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分享的是整车灯组的变化。刚刚讲到这个车是源自于 2020 年北京车展的 Eureka03,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前部的表情比较平和的。到了量产车之后,整个前部的表情发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和压低车头也有一定的关联。压低车头后,整个前部的大灯,包括位置灯、远近光灯以及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全都放在了压低的前保险杠区域。这对选型是一个挑战,我们选择了更加轻、更加薄的透镜,包括这个看起来非常的犀利眼神的眉灯,眉灯的两边边角处的厚度只有 5 mm,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这样的灯做出来之后,整个前部的表情达到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感觉,就是非常自信。尾灯源自方天画戟,整个造型是一个大的H型。在两端的我们做了非常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处理,会让整个尾灯看起来具有更加强烈的识别性。

第三个分享的是刚才讲到的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是非常痛苦的,应该说它是一个对常规汽车造型不太友好的零部件。因为它的外观就像手机一样,是纯平的平面,而且是长方形。我们都知道车上很少能见到很平的平面,我们想把它做到车上,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团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两个设计思路:一个是把它做隐藏式处理,就是通过设计的手法,将这种不太协调、不太和谐的零部件融合到整个造型中,好处就是不会打破用户对传统固有汽车造型的认知,接受度会高一些。另外一种设计思路是把它大胆的展露出来,但会将这个零部件做成非常个性,且具有美感的新特征,目的就是告知用户这个车有一个新东西,也意味着有一个全新的功能。

在这个车上我们选择的是第一个方向,把它做隐藏式处理。做这个选择主要是考虑到激光雷达这样一个新兴零部件,很快迎来迭代,我们相信它在尺寸、外观造型上会越来越友好,也就是说会更容易融到整车造型中所以我们选择了将激光雷达做隐藏式处理的设计思路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黑色的区域就是激光雷达的安装面,它是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所以,一旦激光雷达的迭代使外观发生了变化,我们便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实现匹配,这也是为用户成本考虑的出发点这个黑色区域,集成了远近光灯、超声波雷达,再往下像一个手机一样的,就是非常复杂、非常难以融合的激光雷达这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大灯下方,我们为行人保护做了一个特征,这个特征除了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激光雷达

第四个分享的是内饰座舱的多屏。我们一共有 4 块屏,通过实车草图可以看到整个内饰,尤其是在 IP 区域,我们想追求的是轻薄感。常总的视频讲到我们有 4 块屏,分别是 AR-HUD、主驾区 13.3 英寸的仪表屏、中间尺寸巨大的 17.6 英寸的中控大屏、副驾驶区域是为副驾专门打造的13.3英寸副驾专属娱乐屏。这 4 个屏,还想把它放在追求轻薄的 IP 上,从布置上、设计上来讲都非常困难。我们的团队和工程师进行了比较深的打磨,最终选择采用隐藏式电动出风口的方案。从图中可以看到,副驾驶屏幕两侧有个很细长的通道,这个就是电动出风口,它的尺寸非常窄或者说非常矮,高度仅有 25 毫米。前天试驾我去体验过,我比较担心这么窄的电动出风口能不能起到很好的吹风效果。刚好前天气温大概有三十六七度,我坐在车里打开空调,凉爽的感觉扑面而来,这确实让我对新科技有了很大的信心。这张图可以看到这款内饰想打造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右下角这张,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想表达强烈的环抱感和整体感。这张图可以看到从整个 IP 一直延伸到左右两个门板有一个黑色、看起来非常神秘的区域,这是没有通电的状态,在通电之后整个 IP 后面隐藏的屏幕就会点亮。而门板上并不是普通的钢琴黑装饰件,是我们称之为是透光膜片的全新材质,在通电后会也会有花纹被点亮。这样就可以通过光电效果再一次强化整个车内饰环抱、整体的视觉效果。这是我们实车的照片,可以看到从概念图出发到产品落地,真的是做到了整个 IP 的轻薄感,做到了整个座舱想要表达的环抱感和整体感。

第五个分享的是方向盘,这个方向盘称之为悬浮式。这里我特别想强调悬浮式,可以看这张草图,比较直观。大多数方向盘,在按键区域一定是和方向盘的中部相连接的。市面上能看到的一些、追求这种悬浮效果的方向盘,也都至少会有一些结构与方向盘中部有连接,那只能称之为镂空。但是我们这个方向盘,它的三面完全是空的,没有任何连接,只有一面是和方向盘的把圈有关联,是真正的悬浮式方向盘。为了实现这个方向盘按键的悬浮效果,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和工程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整个方向盘的骨架,我们也提供了很好的创意,最终实现了我们追求的悬浮式效果

另外,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我们用了非常简约的按键布局,单侧按键区的中间只有一颗轨迹球,它的两侧是触摸式按键,而且这个触摸式按键具有震动反馈功能。轨迹球除了最基本的上下滚动以及按压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功能自定义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长按设置为开启后备箱,这样操作就会变得非常方便。这组按键,以很少的按键数量,实现了多种功能的组合。这是实物的效果,真的做到悬浮。

关于座椅和扬声器,前排座椅只讲两个感受。看到这个座椅的感受,我们会认为它是一款非常运动的座椅,但是当坐上去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就像豪华座椅一样,坐起来非常舒服,这是我体验之后的真实感受。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后排座椅,后排座椅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功能, 8° 调节。我前天试车的时候真实体验了一下八度调节的功能,什么感受呢?前排坐了一个近 1 米8 的同事,我身高是 1 米 82,当我在后排坐好,通过 8° 调节功能把座椅靠背向后倾倒之后,整个人瞬间就放松下来了,这就跟在头等舱的感受是一样。而且,前面常总讲过,我们有 1.9 平米超大的天幕,这个天幕中间是没有任何横梁的遮挡,以半躺的姿势向上看,整个通透感、和外界互通的感觉,心情会非常放松,这是我非常喜欢一个功能。

最后是关于命名。常总视频里讲得很细,关于轮毂、车身颜色的命名。这里我想分享一下韧这款轮毂,我之前在做轮毂设计时候有点担心,因为它是复古风格。但是实物出来后,和一些工程师聊天的时候发现,这个轮毂非常受欢迎,很多人都喜欢这个轮毂。这个轮毂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比如说采用非常昂贵的工艺,工程师称之为铣锻,就是在锻造的基础上再加上铣削的功能,所以我们能做到每一个轮辐都非常细,而且强度又不受影响,既能实现轻量化,又能保证必要的的强度。这是三种内饰的颜色,分别是刺客黑、武士橙以及铁骑灰。

Q1:

怎么领悟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和传统燃油汽车消费者之间的区别?

常冰:

行业内也确实经常讨论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相比,设计到底有多大的变化,以我的观点这些变化到现在为止并不是很稳定。

首先所有的新能源车设计都明显的比燃油车更加年轻、更加前卫,这是事实、也是结果。这个结果的促成是技术的变化,因为新能源车出现后,从结构上看是新能源车的架构、动力源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还带来两个更深远的影响。

第一是大家对电的态度不一样了。燃油车时代所有的电器都是消耗能源的,都是希望尽可能少用电器。比方说灯光、音响,一般情况不会用太多,因为它会消耗汽油。但对于电动车尤其对于动力电来说,声光电的电器所消耗的电量可以忽略不计,比例非常小。所以新能源车在设计上都把电、光做了更夸张的表达。比方说新能源车的氛围灯、屏幕、外部灯光、点亮的 logo,都是传统燃油车时代没有的设计特征,这个设计特征的背后就是大家对电这种能源的态度不一样了。当然这还是比较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燃油车的设计和开发,在过去的 100 多年里,是逐步趋稳的趋势。对于燃油车设计风格的划分、车型的划分越来越稳定,想突破非常难。新能源技术出现以后,才有机会、有可能把整车布局、架构做比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有了架构上的调整,车身的变化自然就会很明显。我们经常讲内容大于形式,只有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才能很自然的变化,否则内容不变,只变形式,一定是有限的。所以所有的新能源车设计都不一样,一方面就是刚才我讲的车本身的架构和技术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它催生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家知道所有新能源车的设计师、开发者团队是从传统燃油车企业里来的,大家为什么在传统燃油车企业里的设计偏保守,到了新企业的设计就偏前卫一些?是人的心态不一样了,我们设计的车的对象的基本架构不一样了,这两个原因才带来了很多变化。

至于说新能源车出现初期,大家讨论的前面是不是有大嘴、是不是封闭,那是非常次要、非常小的方面。大家知道只有非常早期的电动车前面是封闭的,它的通风需求比较小。进入到 2017、2018 年左右,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升很快,所以对散热也有极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现在电动车对于散热的需求根本不比传统燃油车少,所以现在新的电动车已经不太讲究前脸的封闭,因为封闭起来散热不够。刚才您讲的大家会说新能源车一定会怎么样、传统燃油车一定会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是技术本身发生了变化。时代带来的技术变化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变化、人们可以做出更新的东西来,这才是更大的背景,设计师的具体创意相对来说反倒是次要的。

我们之前发了一些图片,网上反响非常好。但也有个别用户说,车尾不如车头和侧面精彩,我们也比较奇怪,因为设计时我们对车尾非常重视。大家知道只能从后视镜看到另外一台车的前脸,跟车时经常会盯着另外一款车尾很长时间,所以车尾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区域。但是有个典型用户,他在深港澳车展看到我们一台实车,发了一篇帖,说看完实车后觉得车尾真香,他原句就用的「真香」俩字,这种层次感、力量感表达得非常充分。大家知道哪吒的所有设计非常与众不同,几乎没有什么跟别人相似的东西,这一点还是做的非常到位的。

常冰:卖的好肯定是各方面都不能有短板,设计只是第一。任何一款新车想赢得大家的注意和好感肯定要先靠设计,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接触车的时候,所有的性能、服务、智能化、传统的机械素质肯定都要全部过关,要保持非常良好的水平,才能把销量顶上来。所以这肯定是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任何一款在市面上卖的好的车,肯定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好。综合素质比较高,这是所有畅销车型的共同点

Q2:

山海平台作为首款落地产品,这个平台赋予哪吒 S·耀设计方面的提升有哪些?

常冰:

山海平台是首发平台,平台第一款车型就是哪吒 S·耀,第一是它的尺寸,包括能够兼容的底盘性能、宽度,非常的强,非常的大,有很强的拓展性

另外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这两个领域里也达到了全新的水平,具体数字我有点说不上来,但整体从感受上来讲,跟传统哪吒汽车车型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哪吒 S·耀的长宽高尺寸我们很满意、很得意的是宽度,做到了 1,980 mm。一般这个级别,就是 B+ 级一般是 1,900 mm 左右,1,980 mm 接近 2 米的尺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台优势。宽度不仅能够容纳更好更多的电池续航的储备,还能容纳更强大的悬挂系统,还能把车内空间做得更足,这一点上我们非常自豪。大概 10 天前,我们透露了哪吒 S·耀一部分数据,有些媒体把我们跟其他几个竞品友商车型归为四小龙。但真正的数据尺寸参数发布后,你会发现我们比另外三个车型整整大了一大圈,我们应该跟另外几个更高级别的车型竞争。所以平台的尺寸优势是最强烈、最直观的,包括哪吒 S·耀的前后配重是 50:50,而且重心做得非常低,重心高度是 470 mm,这是非常优秀的数字。对于车的操控性能,它是完全按照跑车来打造的四门版本,而不是做了超强的轿车,这种开发逻辑的差异其实就是由山海平台的技术优势保障的。

范凤阳:

是这样,我们在做 L4 或者更高级的智能驾驶,一定有很多传感器。刚刚我在讲材料时,提到了对我们来说挑战最大的激光雷达,当时我们设计的是两颗。我们自然会想到两颗大灯,所以我们会把它放在大灯下面,藏在了黑色装饰件里。其实它周边还有很多传感器,刚才也提到了,我们全车有超声波雷达,超声波雷达要求外露,它的旁边还有一个隐藏的毫米波雷达,俗称为角雷达,在它前面后面都有。这么多传感器对于设计来说真的是非常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和工程师之间的打合,包括工程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你妥协我妥协、然后很愉快的握手、把结果做出来的关系。而是我们设计师挑战工程师的极限,工程师反过来挑战设计的极限。在这种互相挑战的关系中,才会把这么多新的、第一次见就会觉得很奇特的零部件,很协调的装在或者说融在了整车的外观或内饰上。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内饰的 AR-HUD 抬头显示,是增强现实的显示设备。它的体积非常大,为什么体积大?刚刚的片子里没有着重讲,它的显示面积和体积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我们追求显示面积很大,也就是说在驾驶位置通过前风窗,可以看到更大的 AR-HUD 的显示区域,也就要求 AR-HUD 本身的体积变得很大。所以会看到在 IP 上方有一个敞开的 AR-HUD 叫做视窗的开口。刚才讲到我们能够把它布置在这个轻薄的 IP 中,也是我们挑战各项结构尺寸极限,才得到了很满意的、让前方非常开阔的视野。

张洪汉:

智驾和智舱部分,大概 8、9 月份,我们整个系统、适配上车以后的体验基本上差不多达到标定标准,那个时候会做类似于这种深度的分享和体验的专题活动

Q3:

我来问个问题。哪吒 S·耀的很多细节不少小心思,但是我觉得其实可以做得更炫酷一些,比如说内饰色彩纹理,就没有使用特别炫酷的撞色设计,车轮也可以做得更大、更炫,咱们这方面是不是有点收一下?看起来还有点像素车。我觉得车身色的定制都可以做得更炫、很亮的颜色。之后会不会有定制色或者定制内饰出现?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之前开哪吒U Pro的时候,我感觉特别舒服,有电车的素质,我相信可行性的人和设计师肯定进行了不少斗争,这是不是哪吒在新车开发中经常会发生的问题?这方面咱们是怎么考虑的?

范凤阳:

之前试过几款电动车,我需要花一点时间去适应,比如它的加速、制动。但是在试驾哪吒 S·耀时,我很惊讶,没有花太多精力适应,上去之后加速、制动、转向很快就熟悉了,感觉心里非常有底、非常熟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这个车的特点。现在看到的车确实是偏素,但是我们在前期做设计策略时,是有预留很多可能的,比如轮毂,现在是 19 寸轮毂,其实装 20 寸轮毂也没有问题。比如说改装比较夸张的侧裙、前后大包围的设计,也没有问题,我们在前期开发过程中都已经做好了预留。还有关于配色。内饰是考虑到大多数用户,选择了偏素的颜色,但是从材质上可以看到我们大量使用的一般跑车才会用的麂皮绒材质。色彩上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局部很跳跃、鲜明的装饰颜色,让整车内饰更加个性,外饰甚至可以做一些涂装之类的,都没有问题。

常冰:

我们照顾了大多数用户的一般需求,但是车的性能预留很充分。除了刚才范总说可以选装 20 寸轮毂外,外观的很多零部件都提前做好分块,也就是说可以做比较大量的改装。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下,这是我们内部否掉的项目。我们曾经想做用户可以直接选购的高性能的碳纤维版本,整个前后保险杠的唇边、裙边都不一样,车轮不一样,但是成本有点高,我们内部就否掉了。但是我相信这款车真正上市以后,一些民间改装公司可能会盯上这款车,给它打造后市场性价比更高的改装套件。因为从车身结构上它预留非常充分,可以非常容易的做改装。

Q4:

激光雷达置在小三角区域,所以哪吒这两颗激光雷达会不会影响功能的完全发挥?而这款 AR—HUD 有什么特色?

范凤阳:

刚才已经讲到了激光雷达,我们激光雷达布置首先一定要保证性能。我们的布置策略一个是布置在大灯附近的前方,也是最接近前方的位置。另外一个是布置在车顶位置。放得高,确实看得远,但是它也有缺点。前期确实做了这样一些平衡,是放高,还是放的距离地面更近。在这个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放得离地面更近一些,而且是两个雷达,能够扫射的范围更大。这是关于激光雷达布置的策略选择。

常冰:

我在车展上跟负责智驾的同事聊这个事,我也问他类似的问题,包括两颗和三颗的差别。他当时非常明确的跟我讲,很多朋友对于激光雷达的了解还是比较早期产品性能的了解,实际上最新的产品性能提升很快。

他认为三颗有点多余,两颗足够用。至于位置,他说区别很小,可能理论上有差别,但是实际上通过软件算法,或者把智驾系统的所有传感器加在一起综合考虑,位置的差别变得极为弱小,差别没有那么大。他们肯定是要做充分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实验的,这一点我相信他们肯定能搞定。

常冰:

首先从显示的内容信息上,我们并没有把它做的特别另类,显示的还是主要以行车核心信息为主,比方说车速、基本导航,而且可以显示一些娱乐内容。但是在默认模式里,这一项是暂时关闭的,你可以调进去,但是默认开启的,就是基本的行车信息。

从昨天试驾感受来说,清晰度和自然程度都是非常满意。说实话我们试驾的时候很多领导以前没有开过 AR—HUD 的车,他们的反馈很舒服,没有任何的突兀感觉。大家知道 AR—HUD 在行业内是很成熟的技术,已经出现一、二十年了,在这一、二十年里技术变化,就是把清晰度、亮度提得更高,反应更快,显示的更加细腻,都是在量上提升水平。从质的角度讲,其实大家的差别,我认为不会太大。

Q5:

汽车设计好不好看有「五道关」,关于哪吒S·耀设计,怎么通过您定义的五道关的?

常冰:

第一关是设计师自己,比方说设计师自己觉得这个车好看。

第二,各层的老板,设计怎么样通过公司决策体系变成产品

第三,用户

第四,同行,这一点上跟商品关系不太大,但是从纯粹的设计审美技术上来讲,同行的评价我们其实非常看中

第五,时间。今天觉得好看的东西,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是不是仍然觉得好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哪吒汽车的设计不光哪吒 S·耀,包括之前的 U 和 V,都是按照相同的思路往下推进的。除了强调的设计哲学以外,设计的「自•信•在」三个字,并不仅仅是统一设计师团队的口号,真正重要的是,所想的哲学,在品牌里能不能实现,这才最关键。

做出最个性、最美的、最前卫的设计,几乎是每个品牌追求的。但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足够的支撑,都有足够的现实条件做得到。这个现实条件最重要的是,整个企业、品牌对于设计真正有充足的理解,因为设计很大程度上是用户的诉求,这种诉求背后往往就是成本和技术的代价。那么品牌能否触碰这个代价,去达到用户诉求的审美高度,这是需要整个企业努力的。

这一点在哪吒汽车上确实是一个优势。第一是我们的设计团队、内部团队是非常扁平的架构。我们设计中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设计师,哪怕是刚来的助理设计师,也可以直接找我对话。假如你出了一个创意,一个方案,你的上司认为这个方案不好,但是你自己又觉得非常好,如果你的意见和上司意见不一致,你可以找我直接探讨。我们从体制上、汇报关系上避免所谓架构、层级对于原始创意有任何压制,我们要避免这一点。对于资历深的设计师和年轻的设计师之间的分工和关系,不是传统上下级管理,而是一种完全的保护和引导的理念,我们希望有资历的老设计师帮助年轻设计师避免踩坑,我可以告诉你哪个地方是有问题的,但是怎么样做得更好,我不会给你指路,我更鼓励你自己去走。就是我只告诉你哪错了,但是哪对了,我尽量少说。

这种内部文化可以很大程度保护创意是来自于最年轻的人,大家知道创意永远都是年轻人最理解年轻用户,这一点要得到充分保障。

另外,关于设计决策,决策体系是各个品牌差别最大的一点,我们所看到每个不同品牌做出来的设计之所以差别很大,背后最大的差别就是决策体系的差别。因为设计师之间的差别相对来说比较小,每个企业都有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但是能不能把优秀的创意变为产品,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体系。

哪吒汽车有首席设计官,也有独立设计中心,设计中心可以保持和传统工程研发之间非常独立、平等的关系,而且我们的决策效率极高。比方说在一些大型企业里面,如果做一次造型的选择和评审,可能持续将近一周的时间,什么预评审、正式评审,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评审,最后再决策,非常漫长。我们是在公司级会议上直接加一个议题,把图展示出来,或者把模型展示给各位领导,15 分钟、20 分钟就可以定下来。

这是架构和整个公司对于设计理解的巨大优势。我作为代表设计的一方,营销部门代表用户一方,工程研发代表技术和成本一方。三个人在一起,再加上 CEO,四个人 10 分钟、15 分钟就可以把事定下来。这种效率在传统大型企业里面很难做到,决策效率越高,代表了对设计的干预和影响越少。大家看到哪吒的设计结果,不需要我们讲太多,就能够感受到跟别人是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最后一点,所谓五道关的最后一关,就是时间,这是设计师自己的追求。我们除了希望车卖的好以外,还非常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有人总结中国汽车设计历史的时候,可以把哪吒汽车车型选进去。当车型脱离了销量,脱离了商业成功的约束和背景后,纯粹的看这个车设计的美与不美,是否能够代表时代的审美文化,这种评价是非常纯粹和干净的。我们希望在这个评价中能够有一席之地。当然这一点还需要时间验证,但是我们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

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哪吒的车不光是第一眼看着很与众不同,你还可以继续看第二眼第三眼,可以去深入推敲、去品它,这一点我们是很自豪的,不是所有的品牌设计都能做得到的。大家知道有的设计第一眼惊艳,很漂亮,但第二眼第三眼看到的内容和第一眼看的内容一样,看不进去,或者说看进去以后发现的内容很浅,第一眼就已经看透了,再看第二眼第三眼都是重复。但哪吒不是,哪吒车的每一个细节,第二眼第三眼第四眼能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们设计追求的更高标准,这是我第一次跟大家讲这方面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试着去品一品,但是不要看照片,最好是看实车,可以去品一品看能不能品到更多的内容。

Q6:

量产车比概念车视觉上更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相比同级别的车型有一些特色的实用化的设计?

常冰: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讲,量产车型要比当时的 Eureka03 更加惊艳。这里有两个差别,一个是前脸从友善的表情变成比较凶狠的表情,相对来说更容易吸引眼球。它的侧面和尾部变化比较小,尤其尾部变化很小,这是表情变化大家第一眼感受的差别。

还有一点,说实在的,概念车花的时间太短了,范总当时刚刚入职,到做出来完成的时间非常少。我印象中也就四五个月时间,从一张白纸开始画,开始做创意,到把这台车做出来时间短,中间的推敲不太够。但概念车当时大家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有概念车做基础,再加上量产开发时间稍微充足一些,所以推敲的比较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刚才您讲跟其他车型相比,从实用性角度讲有哪些优势?待会范总可以补充,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台车后备箱明显优于几乎市面上所有竞品。大家知道轿跑车型的后备箱开口因为结构往往会非常小,有的甚至是一个洞,里边很深空间不小,但是开口很小,取比较深的东西要钻进去,使用感受非常不好。但是我们开口很大,里边肚子也大,开口也大,实用性非常棒。

还有印象比较深的是座椅厚度。大家知道有些车型为了让人的空间大会用比较薄的座椅,座椅靠背的厚度、坐垫的厚度都会去偷空间。哪吒 S·耀没这么做,座椅厚度相当惊人,是非常扎实的很大很厚的座椅,仍然可以保证很大的人的空间。这当然是因为平台优势,平台尺寸非常惊人,所以做的比较实在。我们车里没有任何的偷空间设计,都是非常实在的零部件,非常实在的空间尺寸。这两点是我印象比较深的,范总可以再补充。

范凤阳:

说起概念车确实有很多故事,非常不巧,我刚入职就赶上疫情,概念车模型推敲的时候还是有点恐惧。我记得那时我开车去做模型的公司,路上都不敢开车窗。在整个模型推敲过程中,我和模型师虽然认识,但是都戴着口罩也不说话,那个时候对病毒还不是很了解,加上时间又很紧,确实推敲的没有量产车这么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我们车有哪些新配置的功能。刚刚常总讲到了后备箱,我们纯电版本是有前备箱的,差不多能放下一个十八九寸的拉杆箱。还有一个功能是我比较喜欢的,在前面视频里没有详细展开讲的,就是玻璃升降的操纵方式,是用触摸按键。新能源车都会使用这个方式,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触摸,是增加了滑动控制玻璃升降的功能,这个滑动灵感来自什么?手机上很早以前有滑动解锁等各种各样的滑动操作,这个动作也放到了玻璃升降中。通过滑动手势就可以控制玻璃升降,两个方式,一个是如果手不离开的话,玻璃会随着手上下升降,如果快速的滑动,玻璃就会一键升或降,这是看起来非常帅气的动作。当然这个动作在没有见到实物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是有一点担心,但是前天看到试驾实车后,体验了一下,它还有震动反馈,整个体验感非常好。

常冰:

刚才范总的回答让我想到另外一个点,不是哪吒 S·耀独有的,是哪吒所有车型的共性点,是 U、V、S 三款车的共性。我们一直在追求内饰设计是轻薄的比较矮的仪表板设计,它可能谈不上非常实用,但是开着车的时候的心理感受很不一样。大家知道大概 2005 年左右,流行起高腰线的设计,汽车的腰线变高了,侧窗变得非常小。这种高腰线设计持续了十几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车在用这种理念。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种设计,我认为高腰线,人坐在车里的感受很糟糕,就像坐在小小监牢里一样,开一个很小的窗户,很压抑。我们一直在追求通透感,希望车里的空间和车外部的空间是连通的,而不是中间被门、被仪表板挡着隔着,所以我们的侧窗会压的比较低。

第二是所有的仪表板都压得很低,体积感变得很轻薄。这种轻薄就是为了开车的时候,前方主视野变得通透,第一视野里没有障碍,第二是采光非常好。大家知道这种宽敞、通透的感受,一方面是由绝对的开口面积和尺寸决定,还有很重要的方面是采光,给你的心理感受是不是开阔。从这个逻辑上讲,我们一直坚持把仪表板做的薄一些,压得低一些。所以开哪吒 S·耀、U、V 这三款车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敞亮,不会觉得在封闭的空间里驾驶操作一个机器,而是车里空间和车外空间之间的连通很通畅,这种感受一直是我们追求的优势,也是跟别的车很不一样的点。

Q7:

为什么没有采用掀背设计?

范凤阳:

其实和我们的另一个功能有关。大家看到实车会注意到一个很大的天幕,是 1.9 ㎡,这应该是国内能做的最大的尺寸。它的正后方和后风窗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 5G 模块。一个是为了保证功能的先进性,一个是为了保证头部空间,刚刚也讲到了为什么外观看起来是很流畅很溜背的造型,但是又能满足需要的空间,这跟我们最终选择放弃掀背门有一定关系

掀背门的车型刚好在后排乘员头部那里有一些必要的结构,它一定会侵占部分头部空间。同样我们如果选择掀背就要放弃另外一个功能,就是 8° 度调节座椅,因为我们可能就没有空间实现让座椅向后 8° 倾斜这个很舒适的功能了。在做了这么多平衡之后,我们选择了大天幕、5G 模块、座椅靠背的 8° 调节,让后排家里的老人或孩子能够更舒服的享受车子带来的体验,这是我们当时的选择。

常冰:

总的来说,我们最初是希望做全掀背式的后备门,但后来因为天幕系统、5G 通信模块,这些新技术对于车顶架构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假如说是传统的小面积天窗,安排全掀背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天幕玻璃和 5G 模块、第二排座椅靠背 8 度调节,这些功能加在一起互相之间是矛盾的,必须舍掉一个,毕竟打开后备箱往里塞一个大件,这个场景出现的几率比较小。我们就牺牲了小几率的需求,保证了日常乘坐这个大概率场景需求,做了取舍和平衡。

Q8:

哪吒品牌依靠的是中国的经典神话 IP 哪吒,在哪吒 S·耀这个车型上,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体现,比如说刚刚有讲方天画戟,还有名字部分,在设计细节部分有没有对传统元素的体现?

范凤阳:

我先讲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刚刚讲到了尾灯的方天画戟,这是其中一部分。从我个人而言,对所谓的中国元素、传统元素体现的最大的点就是整个车的前脸造型,这个前脸说起来很简单,这是神话人物哪吒的一个面部表情,这个表情可以看到,他其实看起来有点凶,我们称之为自信、坚定。这种自信和坚定一方面是我们对产品的自信,另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品牌的自信。

常冰:

从比较直观的中国传统特色来说,除了刚才讲的前脸表情,就是哪吒发怒时的眼眉表情,还有就是尾灯。我们内饰前排的中央扶手上,曲线设计就是传统中国服饰对襟设计特色,将来大家看到实车也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非常独特,跟别人都不一样,但是实用性又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除了这些大家熟悉的中国传统符号和元素以外,我们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有点过于狭义我们日常看到的,尤其其他领域使用到的中国特色设计都是传统类型的,忽略了现代中国元素在设计师圈里很多年前就讨论过,中国传统元素或者东方文化元素的应用,如果只是应用传统元素非常局限,第一是没有那么好用,第二是大家很容易撞衫,很容易想到一起去。后来大家的共识是,只要是中国品牌创造的独特的东西,都可以叫做「中国元素」。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是从来没有过的,独创的,又是属于中国品牌的,就可以定义为中国的特色。

从这个角度讲,比方说我们这种风格的特色,比方说红旗现在新的特色,里面很多传统元素其实在减少,没有那么多。中国的领克,同样也是中国品牌,领克上应用的很多元素,跟中国传统元素比较远,全世界都知道领克是中国品牌。

举这么两个例子。包括哪吒也一样,哪吒 S·耀、哪吒 U、哪吒 V 和别人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只要用户接受了,从设计变成了成功的商品,那么它的特征就应该被归为好的中国的元素和中国设计。所以我们不妨范围扩大一点,这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Q9:

哪吒 S·耀日间行车灯的最窄处做到了 5 毫米,这在工程上比较难以实现,我想问一下难度主要在什么地方呢?

常冰:

5 mm 对于发光单元来说不是最难的,所有的发光体周围必须有结构框架,而且结构框架必须有密封和安装结构,其他附属结构占很大空间。但是日行灯最窄的位置正好又是整个车头压的最低的边角位置,所以发光体本身的难度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发光体周围上下的密封强度、安装机构,又放在最低的车头的角上,难度就变得比较大了。单独发光这个灯和把这个灯放在车上是两个概念。

范凤阳:

关于车灯的 5 mm,有两个点非常难,一个是 5 mm 本身对于制造模具是一个挑战,另外一个挑战是用户比较容易感知到的,就是怎么保证这 5 mm 区域,在点亮时光依然是均匀的,这是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才把 5 mm 这个数字专门拿出来去讲一下。

Q10:

我记得上次在北京采访常冰总的时候,关于哪吒家族设计的问题,当时常总的答复是,设计是追随于每辆车的不同特点,不太去强调家族化的设计。我们看到,今年基本上所有的新势力品牌都在自己的车型比较稳定后,开始大量采用比较相近的有辨识度的设计,从哪吒S·耀开始,哪吒车型会不会更加统一到套设计风格上来?

常冰:

家族化设计。这个问题多说两句,首先纯个人观点,我不太赞赏很强烈的家族化。当时我的观点是,家族化是造车人的需求,而不是用户的需求。因为只有造车的人会把自己的车摆在一起,摆在一条线比较看。但是对于用户,他只是买我们一个车,买我们好几台车毕竟还是少数。从用户角度讲,我买的这款车,跟其他车是不是相似,跟我关系不大。当然市场上也有买了一个中端车型,它跟品牌高端车型很相似,我心里上会得到更大的满足感,也有这样类型的用户。但是我的感觉,哪吒用户一般不是这个类型,买哪吒车的用户,心理非常独立,不太需要依靠跟另外更贵的东西、更贵的车型相似而得到认同感,相对而言我们的用户这方面心理需求少一些。

但是我们下一步会不会推出更强烈的家族化,说实话,我跟我们老板之间意见稍微有点偏差,他特别想做稍微明显的家族化,我个人暂时还不太想做。也在讨论当中。给大家透露一下我们下一款车型,大概在 7 月份非正式露面,这个车型跟哪吒 S·耀家族化就很弱,从形态、图案上来讲差别很大,但是能感受到内在精神是一样的,U 和 V、S 是一样的。外观看着细节不同。但是能感受到车的内在劲头是相通的,因为是同一伙人做出来的车。虽然画的方案不一样,用的设计预案和设计手法不一样,但是这伙人内在的精神特质没有变,这种特质是能感受到的。当然在下一步的推广当中我们老板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也可能会推广,会把哪吒S·耀的特点在其他车型上做一些应用,我们也在讨论这些事情。

现在能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不会做某些欧洲老品牌那种极为强烈的家族化,让你几乎难以区分,非得把两个车停在一块,才能比出来哪哪不一样。我们不会做到那个程度的,我们更强调大致上有相通之处,但是这个车和那个车精彩的地方一定不一样,这样才能表达设计的魅力,这是我的观点。

Q11:

常冰:

前天试驾,大家的感受其实能说明问题,大家适应按键的时间大概是半分钟。稍微一说,半分钟后马上就适应了,适应以后,比传统物理按键有很多优势。

范凤阳:

关于触摸按键,刚刚提到玻璃升降器,我很喜欢这个功能。试驾那天,刚刚好我旁边坐了一位不知道应该如何操作的同事,我大概花了不到半分钟的时间给他讲了怎么操作,她自己体会了一下,之后跟我表达这个跟她想象完全不一样,她以为触摸按键点一下就好,没有想到这里面有这么多隐藏功能。就像我们拿到 iPhone 一样,你看到是这样,使用起来会发现里面隐藏了很多很有意思、很实用的功能。这是我们做触摸玻璃升降器设计时考虑的,不希望做到跟其他品牌有太多的类似的东西。

张洪汉:

再次感谢,非常感谢各位积极参与今天下午的互动,我觉得还是收获非常大,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对于这个产品的了解。后续我们先跟大家做个预告,当然还要看疫情,疫情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一切顺利的话,6 月底应该是会有第一次动态试驾,第一次的动态体验,非常令人期待和令人兴奋。前天跟常总和范总一起在工厂抢先做了动态体验,是令人非常兴奋的,我自己也非常兴奋,所以我也希望把良好的感觉能够尽快的传递给大家,通过大家传递给更多的用户。如果疫情的影响没有那么大的话,这个是近期在6 月底,我们会尽快开展的事。

随后在 7 月份包括 8 月份我们会有更多的主题类、大家关心的每一个相关主题层面,跟大家有更深度的交流,让大家能够更多维度、更深入的了解哪吒 S·耀。的确哪吒 S·耀是一台宝藏男孩,有非常多值得大家探究的点。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