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一尧
发布 51 天即交付,AITO 问界 M7 的交付之快,刷新了行业记录。
8 月 24 日,AITO 问界 M7 在重庆、深圳两地同时启动首批车主交付。距离其正式发布,才过去 51 天。不仅是 AITO 问界 M7 交付快,其于今年 7 月 4 日推出上市,也与 AITO 问界 M5 的交付仅仅相隔了 4 个月时间。
据悉,AITO 问界 M5 的纯电版车型 —— 问界 M5 EV,也即将于 9 月 6 日正式发布。
快,正在成为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打造的 「AITO 问界」 这一品牌的典型标签。华为和赛力斯这一对互联网和传统车企的跨界联产组合,也正在 AITO 问界 M7 跻身新能源车道落下的快刀中,开启了一场彼此成就的新造车速跑。
「大嘴」 带货,AITO 问界销量快速上扬
不出所料,在 8 月 24 日的 AITO 问界 M7 首批车主交车仪式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又一次为大家带来了他的全新 「金句」:
「AITO 问界的缺点就是价格太便宜了!有人问能不能卖贵一点?因为贵能体现他的身份,他过去都是开一两百万的车,不会买那么便宜的……」
「我自己用问界 M5 淘汰了家中的宝马,又用 M7 淘汰了保时捷。我的朋友原本打算买宝马 X5、奔驰 GLS、保时捷卡宴等车型的,都转而购买了问界。」
看得出,余总朴实无华的告白背后,不过是想印证此前他所说的 「AITO 问界 M5 价值媲美百万豪车」,而 AITO 问界 M7 则 「全面超越百万豪车」。
夸完了现车,余总还不忘为将于 9 月 6 日正式发布的 AITO 问界 M5 EV 铺垫造势:「问界 M5 EV 是全世界颜值最高的 SUV!」
一如以往的画风,又一次将 AITO 问界推向话题高潮。

事实上,自去年底华为和赛力斯联手打造的 「AITO 问界」 品牌诞生以来,余承东为 AITO 问界的卖力营业,就没有放松过。
微博上,余承东设置的半年可见的 89 条微博中,有 25 条是为 AITO 问界而发。公共场合,余承东敢说敢怼敢自夸。
与之相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更显出传统汽车人的含蓄和内敛。

多年传统汽车人的经验和处事方式,或许让张兴海只会说出波澜不惊的话:「问界 M7 拥有极致的操控性能、便捷的智能化、增程式灵活的补能方式,我们希望让用户尽快体验到智慧电动汽车不一样的出行体验,为全球双碳目标早日实现而奋斗,让更多的人成为汽车环保人。」
但伴随着余承东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营销喊话,和张兴海默默造车的憨厚人设,AITO 问界 M5 的销量开启了快速增长,M7 的订单量也堪称亮眼。
根据赛力斯公布的产销数据,2022 年 7 月,AITO 问界 M5 销量为 7807 辆,同比增幅达 8873.56%。今年 3 月,AITO 问界 M5 开始交付,当月销量 3045 辆。此后,AITO 问界 M5 销量一路上升,5 月销量即达到 5033 辆,6 月再次攀升到 7021 辆。到 7 月底,AITO 问界 M5 的累计销量已达到 26348 辆。
M5 打开了上升通道的同时,AITO 问界 M7 的市场表现,也在正向回应着余承东的营销和信心。问界 M7 上市当天 4 小时,订单即突破 2 万辆。72 小时后,订单突破了 6 万辆。
留给余承东的时间不多,张兴海也一样
就在 AITO 问界 M7 开启交付的前一天,8 月 23 日下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篇内部讲话在朋友圈刷屏。
在这篇名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讲话文章中,任正非说,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就在不久前的 8 月中旬,华为公布的 2022 年上半年业绩显示,华为上半年销售收入 3016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 5.87%;净利润 150.8 亿元,同比下滑 51.97%,净利润率下降到 5%。
任正非重点提到华为接下来对于智能汽车的投入:「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则可以与别人连接。」
过去几年,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铺的摊子和投入都很大。余承东曾透露,华为在汽车领域已直接投入 7000 人,间接投入 1 万人,每年花费十几亿美元。

「这是一项又烧钱又难干的生意」,余承东对智能汽车业务如此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凛冬来临,任正非要求华为要 「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留给余承东在智能汽车上不计成本投入扩张的时间已不多。对于华为来说,智能汽车业务必须进入创收期了。
自己 「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的华为,如何实现智能汽车业务创收?答案只有一个:合作车企大量卖车,而且是双方合作的车。
目前来看,尽管华为已经深度合作了赛力斯、北汽极狐、阿维塔,又是广汽埃安、哪吒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并在不久前将鸿蒙 OS 车机系统搭载到了北京汽车魔方和即将搭载到几何汽车上,但眼下销量表现还不错,且对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创收产生实质影响的,就只有华为和赛力斯共同孵化的 AITO 问界。
余承东可能已经等不起其他合作品牌销量飞升,但对于 AITO 问界这一线曙光,却是值得毕其功于一役的对象。
同样的,张兴海的机会或许也在此一役了。
此前,赛力斯连续试水辗转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曲折经历,暂且不表。只说眼下拥挤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正在关闭的时间窗口,和越来越多 「含华量」 不等的友商竞品,就足以令赛力斯要想尽办法,打好眼前这一仗。
与华为赋予 AITO 问界极具优势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功能,带来出色的人机交互体验和智能驾驶感受互补,赛力斯的强项和努力的方向,更多落在 AITO 问界的整车平台、三电技术、制造工艺和质量把控方面。

赛力斯显然铆足了劲和华为一起,将 AITO 问界全面推向新能源汽车舞台中央。除了两江智慧工厂,赛力斯按照工业 4.0 标准,集合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特征,又建设了一处中高端智能网联汽车的制造基地 —— 凤凰智慧工厂。
目前,凤凰智慧工厂已完成 AITO 问界 M7 初期准备工作。新建工厂扩大产能,显然是在为 AITO 问界 M7 未来的交付做准备。
毕竟,不打无准备的仗,竭尽全力将 AITO 品牌销量继续做上去,一切才有继续发展的基础。
彼此融合,AITO 问界或成跨界造车样本
余承东曾不止一次公开表达过对于 AITO 问界的销量预期和展望,尽管目前的现实与理想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复杂不利的外部环境中,AITO 问界正在向好发展有目共睹。
AITO 问界是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支领军品牌?眼下还不得而知。但是,以华为和赛力斯彼此融合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来看,两者配合堪称完美,效果也已验证不错。
一方面,华为强势主导 AITO 问界,不仅仅是软硬件上车,从车型设计、品牌打造、再到营销,所有环节华为都深度参与,发挥优势和影响力。余承东更是站上台前,不遗余力推广和宣传。
另一方面,赛力斯清楚自身优势和短板,深谙借势之道和顺势而为,心甘情愿让更具话语权的一方站在台前,自己则做好自己擅长的方面。

高调和低调、台前和幕后,彼此默契的配合,让华为的造车梦能够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实现 「借鸡生蛋」;让赛力斯搭上智能汽车的春风,从籍籍无名到被消费者了解、资本市场看好;让消费者从 AITO 问界产品上,体验到了华为和赛力斯二者优势的结合,获得 1+1>2 的使用效果。
某种程度上说,华为和赛力斯的深度跨界合作开启了一种多赢局面,这种合作本身也不可多得。如果 AITO 问界销量持续向好,这一合作将不失为跨界造车成功样本,值得业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 AITO 品牌更多产品交付和推出,AITO 渠道网络也在快速铺向更多城市。截至今年 8 月,AITO 品牌已经覆盖 171 座城市,用户中心和体验中心相继落成 700 余家。赛力斯规划,到 2022 年底,体验中心及用户中心门店数量将拓展至 1200 家以上,进一步提升渠道服务能力。
看得出,华为和赛力斯正在开足马力,推动 AITO 问界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