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Max

AutocarMax

关注

从许家印拿什么 「大干苦干」 说开去

环形隧道

2022-09-14

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9 月 12 日,许家印公开露面,召开了 「恒大复工复产大会」。气色,比想象中的好。黑西装,打领带,梳着一如既往的大背头,许家印再次立下军令状。

复产大会的重要议题是 「保交楼」,这是恒大走出困境的重中之重。为了体现决心,许家印还在会场上方挂了一条横幅,上书 19 个大字,「大干苦干拼命干,为复工复产保交楼努力拼搏。」

据许家印透露,目前已复工的 668 个项目,有 606 个达到正常施工水平,还有 62 个正在恢复正常施工过程中,此外还有未复工项目 38 个,许家印要求务必在 9 月 30 日实现复工。俨然一副不能辜负政府帮忙渡难关的架势。

好事的围观者,给许家印掐指算了一下时间,还有 18 天,实现所有项目的复工,并不容易。

不过,任凭许家印口号喊得响亮,不买单的居多。「别再喊口号了,付了工程款、交了房再来吧」…… 生怕已经资金链断裂的许老板,再次上演 「表演式复工」。毕竟,从去年 8 月,许家印时不时表演一番。

此次 「大干苦干拼命干」 的口号,引发冷嘲热讽的原因,其实还是对恒大产业链的担忧,与不信任。不说现在不太景气的房地产行业,就说说恒大汽车,至今还欠着多少供应商的钱,就连各家媒体的 「小钱」,都还未结算。

而且,为了填补窟窿,恒大汽车抛售股份不算,还接连退还了地块使用权,恒大汽车拿下的土地中,尚未动工的 14 宗地块要全部归还,其中包括著名的 「莲花」 球场。

对于 2 万亿的暴雷,这些仍旧是九牛一毛。而且,恒大的暴雷,把吃瓜群众的胃口都养大了,都不把几亿放眼里了,当然这是个玩笑话。

业内颇感疑惑的是,许家印拿什么 「大干苦干」?有一个猜测,许家印目前的重点都在 「保交楼」,而作为实体产业的新能源造车,他估计会从中释放一些资金,作为 「保交楼」 的来源。

换而言之,已经有第一款量产车型恒驰 5 的恒大汽车,会面临交付的巨大难题。虽然,今年 3 月在恒大全球债权人电话会议上,恒大集团提出,恒大汽车正在调动一切资源,确保恒驰 5 的量产和后续销售。

原本计划 10 月份交付的恒驰 5,能否在 「保交楼」 的军令状之下得以实现顺利交付?吃瓜的不信,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也不信。而且,市场销量多少,都是未知数。

「恒驰 5 要是能顺利交付,关乎着我能不能拿回钱」,这是诸多媒体同行的心声。媒体,不过是汽车行业的冰山一角,因为烈火烹油的造车运动,受到巨额损失,甚至破产的供应链上下游,才是 「惨中之重」。

「倒了庙堂,肥了方丈」?

许家印的性格,不管了解还是不了解的,在恒大暴雷的这一年多,多多少少都有所耳闻。对他的评价,很多都是 5 个字:敢拼,还敢赌。

老同事说他的胆识,就像项羽一样,敢于破釜沉舟。1996 年,拿着 600 万资金成立恒大,但是就敢拼上一切,撬动一亿的地块。

「别人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许家印是兜里有 2 块要做 20 块的事情,拽也拽不住他。」 前美银不动产投资部大中国区总裁蓬钢,曾一针见血地点出许家印的处事风格。

熟谙规则,又不按常理出牌,许家印自有一套思考逻辑,在他掌舵恒大集团的这些年,有一个词清晰可见,那就是 「速度」,他信奉速度,是纵横市场的杀手锏。

激进的精神,不仅发挥在房地产上,还在体育事业上,和新能源汽车。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忘记,恒大汽车横空出世的时候,许家印大手笔提出 「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 的战略,真是能有多壕,就有多壕。

许家印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只要有速度,就可能出奇迹,他以为在造车领域里,也能如此。新势力造车刚刚兴起的时候,李斌就说过,200 亿元是入局造车的门槛,财大气粗的许家印,表示自己要砸 3000 亿元来造车。

过去的事,说起来有多豪气,现在再聊起恒大汽车,就有多唏嘘。唏嘘的,并不是恒大汽车本身,而是以恒大汽车为代表的一部分 「造车派」 所造成的浪费。

这几年,一地鸡毛的故事,数不胜数。

还记得,2019 年去江西和江苏的时候,从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造车布局,看到最后一地鸡毛的荒芜。门外汉一脚踏入造车,许诺投资,然后关厂跑路,被政府追责…… 故事总是类似,又猝不及防。

产业链基础薄弱,资源处于洼地的江西,冀望平地起高楼,无比希望弯道超车成为新一轮 「中国底特律」。眼红着 GDP 排在第一、且拥有广汽集团和产业链布局的广东省,GDP 以 9.9 万亿元排在第二的江苏也迫切希望开辟新赛道。

为了赢,都下了重注。

和许家印一样,追求速度,掀起的大跃进式的造车运动,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暴露出更多漏洞。至今还记得,贴满封条的拜腾工厂崭新的大门。也没有忘记,站在一间破旧的试制车间,园区保安咬牙切齿地骂着 「到现在还欠着 1000 多块的快递费没给」 的博骏汽车,还有所有如皋人都知道的 「政府被赛麟骗了几十个亿……」

倒下的原因,各不相同。

但相同的是,大多资金投入来自于政府、资本等,这些入局造车的自身不用 「all in」。所以也解释了为何当堤坝溃塌之时,这些造车运动里的 「大话者」 们总能全身而退,只留下讨薪无门的员工、维权讨债的供应商、大肆荒废的工厂土地、善后的当地政府……

这些,都是我们看惯了的 「倒了庙堂,肥了方丈」 的剧情。

一位创投大佬曾说,「真正的繁荣往往都在泡沫破灭之后到来,一定程度上,泡沫是我们前进的方式。」 但是,泡沫背后的伤痕累累、破产失业,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他们没得选」

众所周知,恒大的暴雷是全方位的,所以波及的产业链也不仅仅是汽车领域。在恒大非常重要的房地产板块,就有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破产。

比如,今年 7 月,下游公司广田集团手持 32 亿的欠条,讨债无门。恒大爆雷以来,广田集团跟着陷入了财务危机,累计欠银行 26 个亿无法偿还,又被下游告上法庭,被强制执行了 5000 多万资产。

企业和供应链,从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条定律放在哪一个板块都是如此,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也是如此。

在燃油车时代,因为主机厂的一些原因,供应链上下游就经常经历一些讨债无门、资金断裂的处境。比如,2019 年,曾一度是供应链里的明星企业,作为多家主机厂供应商的国威科技,因资金链问题破产,负债 10 亿。

究其原因,国威科技的倒下,是有管理和转型的双向问题,但资金链断裂的诱因,是订单下滑与账期延长,这是本土汽车零部件公司遭遇的缩影。

安徽一家零部件公司总经理曾直言,「很多都是被整车厂拖款拖死的,国威科技并非第一个倒下,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甚至有内部员工直接点出,是 「是吉利拖款不给惹的祸」。

国威科技遭遇的事情,并不鲜见。与国威科技破产时间接近,一家为东风裕隆和众泰汽车生产车身钣金件的零部件公司,也陷入经营停顿。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主机厂在优胜劣汰中,被淘汰,导致供应商被波及。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被拖死」。

目前供应模式大部分是三角关系,主机厂拖欠供应商的钱,供应商拖欠原材料企业的钱,合同账期采用 3+3 个月或 3+6 个月的承兑汇票,这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会加大资金压力。

一辆车的零配件,动辄上万,背后牵涉的供应商,从 Tier1、Tier2、Tier3,分为多个梯队,一环扣一环,上下游互相挤压,导致供应链生态愈发不健康。

在智能化时代,相互挤压的状况也并未改善。

一方面,随着汽车产业转型,供应链也必须加速自身的转型。如今,国际零部件厂商正迎来一波 「破产潮」,德国线束巨头莱尼今年上半年一度负债高达 15 亿欧元,面临破产清算危机。今年上半年,日本全国共有 3060 家企业申请破产或债务重组……

另一方面,是智能化和电动化发展的速度,产业上下游企业纷纷寻求转型,导致原材料上涨幅度非常大,比如从 2020 年开始,锂的价格从 4 万 / 吨涨到 50 万 / 吨,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涨幅。

因为原材料上涨,成本压力无法平衡。IHS 汽车行业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要求削减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动力电池成本占汽车总成本的 60%,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 2022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抱怨,动力电池价格太高,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但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是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目前,净利润大幅增长的零部件公司,主要是新能源或智能网联关联零部件。其他传统供应商,依旧处于资金压力大的情况。

「和以前燃油车的时候比,电动车新品牌来得快,但消失得也快,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大厂可以要求先给钱,我们小厂没法这么强势,活得下去,有时候要看新品牌是否活着」,江苏的一家供应商负责人表示。

恒大汽车的供应商名单中有宁德时代、百度、爱达克、博世、大陆、安波福等供应链的大鳄,此前有知情人士表示,「所有大的供应商都不愿意跟恒大合作,恒大去谈,都是先交全款。」 因为对恒大汽车的交付不看好,就怕给了货,收不到钱。

恒大打造的首款汽车恒驰 5,想要在 10 月份顺利实现交付,许家印光有 「大干苦干」 的口号还不行,还必须有钱。目前,许家印的处境是仍在热锅上煎熬,合作商反目,肱股之臣离他而去。如此看下来,在一级供应商那里,躺在 ICU 的恒大汽车讨不到便宜。

但是,话语权薄弱的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就没有这么大的主动权了。「我们不想给货,但是不能不做」,这话并不针对恒大汽车一家,对所有新入局的造车品牌都是如此。

因为,他们没得选。

造车赛道,从不缺人

「我们害怕出现更多的新品牌,除非是背后有集团实力的」,上述江苏的供应商负责人表示。

但是,新造车的赛道,即便生生死死这么些年,诸多经验教训摆在前面,赛道仍旧不缺人。

随着华为和赛力斯推出问界品牌,问界 M5、问界 M7 相继面世,销量和势头一路走高。数据显示,今年 8 月,问界品牌销量超过万辆。

想在智能化赛道分一杯羹的,仍大有人在。

今年年初,团车官博发声,「2022,我们也要造车了!你们觉得挤不?」,并手动 @了蔚来、理想和小鹏。

团车 CEO 闻伟表示,公司旗下有 100 人的 「外来精英团队」,可担任从产品规划到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的造车流程,可做 2000 万元以上的车,也可做 5 万元以下的车。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微博直接开怼,团车造车是 「骗子」,并且 「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

去年年末,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宣布牛创新能源正式成立,并确认中文名 「自游家」,同时发布首款辆车车型 —— 自游家 NV。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一男表示,造车计划尽在掌握之中。「造车 3 年来,我们没偷过一天懒,也没有一天缺过钱。」

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也为 「创维汽车」 亲自站台。「为了能使创维成为整合家电和汽车、影响力无处不在的品牌,我愿意再奋斗 30 年!」

此类故事,层出不穷。赛道里的人,兴致勃勃,似乎都看不见恒大汽车的处境,也忽视了姚振华因为造车梦,让宝能立于危墙之下。

围观的消费者觉得 「又多了一个不认识的新品牌」「接下来你就是告诉我做辣条的要造车,我也不会惊讶了。」 上下游供应链有些觉得 「多了一个客户」,有些觉得 「又多了一个圈钱的品牌」。

此前,在谈到恒大危机时,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说,「许家印总共 39 亿的自身资本,贷款居然可以做到两万亿」。背后的逻辑,其实和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也很类似,和许家印一样赌博心态的,并不在少数。周鸿祎就曾表示,「雷军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

在汽车供应链体系摸爬滚打多年的曹德旺,经历了多年的沉沉浮浮,早看得明白。他认为,「正确合理的做法是一步步来,慢慢积累,创造红利或等待市场给红利,而不是靠炒作和盲目赌博。」

蔚小理,特斯拉都用双脚踏过荆棘,蹚出了一条血淋淋的路。那些,蹚不下去的,只能选择退出,或者暂停。

花巨资造车的戴森,最终铩羽而归。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说:「我找不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方法」。

今年 1 月,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乔・巴斯在工作了七年之后,离开了公司。随着巴斯的离去,苹果汽车管理团队几乎全部离开,项目进展不顺。

造车好比玩 「华容道」 游戏,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不是谁都有华为问界的运气,小米的雷军就在各种场合表示,小米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个全新的征程。

「在过去的 500 天里,我对汽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始终觉得做车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汽车非常复杂,绝对不能着急。」 在 8 月的公开演讲中,雷军表示,在未来的 2 年时间里,不准备辟谣了,到合适的时间定期汇报进度。

有零部件供应商对雷军的态度表达了赞赏。因为,对于整个汽车制造生态,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很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市场敬畏,耐得住寂寞,才能有一个良性循环。

或者,像马斯克所说的那样,「这是你能想象到的赚钱最不轻松的事。」 希望,恒大汽车能成为造车赛道里的一个警钟。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