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 痛快舒畅
编辑 | 邱锴俊
10 月 24 日,特斯拉中国在熬过了艰难的 20 天之后,终于公布了最新的价格调整方案:入门版的 Model 3 降价 1.4 万元,起步售价 26.59 万元;入门版的 Model Y 降价 2.8 万元,起步售价 28.89 万元。这个价格,差不多已经是 Model 3 和 Y 在最近 2 年里的次高价格了。

同时,特斯拉还重新启动了暂停已久的 「车主引荐」 计划,希望通过 「老带新」 的方式继续增加客户量。
特斯拉经常调整价格,但这次调整不一样。调整的原因、调整的环境都很不一样,特斯拉在中国可能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次降价有点儿不一样
特斯拉一贯被粉丝们称之为 「良心企业」,总是贴着成本定价。一旦供应链成本下降就会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但这一次有点不一样,近期上游成本并没有明显的变动,同时动力电池主要原料碳酸锂的成本不仅没有降低,还一度冲高超过 55 万元/吨。
那这一次,特斯拉为什么要降价呢?
核心原因在于,目前特斯拉中国的订单储备不够用了。根据海外著名的特斯拉订单跟踪者 TROY 估算的数据显示,9 月份特斯拉中国订单储备为 1.42 万张,10 月更是下滑到 1.08 万张。

也就是说,如果继续原先的保险补贴政策的话,特斯拉上海工厂在中国的订单已经无法再坚持了。即便 10 月上海工厂产能主要满足出口,国内的订单储备一个月就能吃光。所以,上海工厂目前已经适度放慢了生产节奏,以应对需求的减少。
这是特斯拉第一次,因为需求减弱,而不是成本下降,所采取的突然降价措施。
如何跨越创新者的鸿沟
美国的杰弗里・摩尔曾经写过一本书《跨越鸿沟》,很好描述了高科技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将会遭遇的最大障碍: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 「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决定了这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
作者创建了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将消费者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落后者;并将市场分为早期市场、主流市场和落后者市场。

早期市场主要由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构成,并由早期使用者主导(其实本质就是 — 尝鲜型用户)。尝鲜型用户(早期使用者)为企业提供了这一阶段的大部分订单;主流市场则是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他们占到了整个消费者规模的三分之二,是企业获得可观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必须争取的消费者群体,同时也是企业持续继续发展所需的规模最大的客户。
然而,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众需求不同,分属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条裂缝又宽又深,被称之为鸿沟。如果企业不能跨越这条鸿沟,那就意味着企业不能打入主流市场,接下来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看完这个创新模型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

2021 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为 13.84%。2022 年,1-9 月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来到了 24.20%。
而这样的渗透率表现,恰恰正处于摩尔所描述的从早期使用者到早期大众的之间的,需要跨越的那个鸿沟。
按照摩尔的表述,这道鸿沟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
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有完全不同的购买逻辑(本质上,这就是两波完全不同目标客户)。

早期使用者时刻关注行业内的技术动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技术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他们能看到颠覆性产品的长期价值。同时,早期使用者往往也愿意包容颠覆性产品中出现的一些小故障,毕竟对任何一项刚刚推向市场的颠覆性产品来说,小缺点是在所难免的 —— 这样的描述和几乎 2019-2020 年期间特斯拉 Modle 3 和 Y 的交付质量和车主反馈几乎一致。
但早期大众则完全不同。早期大众非常谨慎,他们希望看到颠覆性技术的进步,但是他们不愿意一次次地亲自检测并排除这些产品中出现的故障。一旦决定使用某一种产品,早期大众就希望它不仅能够正常地运作,而且还可以与他们现有的技术基础紧密地融合。
早期大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希望看到合理的竞争。在竞争之下,他们不仅能用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而且一旦出了问题,他们还能迅速找到替代方案。最重要的是,通过竞争,早期大众能确保自己买到的是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品 ——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两年里关于特斯拉和用户的纷争(比如降价维权等)如此之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的特斯拉在中国正在面临这样的鸿沟,一方面:自主的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与特斯拉对标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一方面,特斯拉所面对的主流客户群体也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 他们希望更大的空间、更好的内饰、更舒适的调教,以及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智能座舱。而这一切特斯拉还暂时无法提供。
而特斯拉能提供的 FSD?目前在国内无法完全体验。
增加后排坐垫长度(3cm)?客户的感知度有限。
更换 72 度的电池包?意味着价格又要上涨。
更换全新的内饰(新款 S 上的那套)?对于大部分客户而言,「墙地面刮了白的毛坯房」 依旧还是毛坯房。
要知道 Model 3 已经是一款上市 6 年的车型了。如果用中国新势力的标准来看的话,至少已经要换代了。
特斯拉能够 「跨越鸿沟」 么?
1、特斯拉的经销网络布局过于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先来看数量,截至 9 月 30 日,特斯拉在中国一共有 242 家门店,比 2021 年增加了 16 家门店。但是,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也关闭了 19 家门店(净增加 16 家门店)。可见特斯拉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门店规模。
再来看布局,一线城市占比最高为 45%,二线为 35%,三线为 19%,四线为 1%,五线城市没有布局。这也是这一轮调整后最新的结构,特斯拉增加了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关闭了部分销量不佳的四线城市门店,这让特斯拉的门店结构中,一+二线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 80%。

而今年 1-6 月的销量结构显示,特斯拉在一二线城市的销量占比高达 93%。这意味着,三线及以下城市 20% 的门店数量仅仅贡献了 7% 的销量,折合单店月销在 40 辆左右。
特斯拉下沉门店的低效和一线城市动辄单店月销 150 + 以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城市布局方面,经销网点过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进一步导致销量份额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就是特斯拉需要跨越的城市布局鸿沟。

特斯拉的销量结构与 BBA 相比,在三线及以下市场的份额,还需要非常大的提升。
而按照最新的 1-9 月的上险量数据来看,一线城市(除北京外)渗透率全部突破 30%,TOP15 的二线城市上险量数据也全面接近 30%。

一二线城市的新能源竞争已经并非是下一个阶段的最主要市场了。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市场新能源车增长的重点是三线以下城市和 10 万 - 20 万元价位段,这是特斯拉需要迈过的产品鸿沟。

2、10-20 万元价位是未来新能源主要的增量空间
我们先来看一下,1-9 月的分价位段的销量数据。

可以看出:在中国市场上,10 万 - 20 万元价位的乘用车销量占比为 49.55%,而 25 万 - 50 万元价位段的销量占比为 19.68%。
在 10 万 - 20 万元价位段,纯电的渗透率为 12.99%;25 万 - 50 万元区间的纯电渗透率已经达到 20.89%,是特斯拉主流车型的价位区间。
可以看到,在中国 10 万 - 20 万元的市场占比最大,但纯电车型渗透率低,特斯拉在这价位段产品空缺。
未来 10 万 - 25 万元价位的新能源车,将成为主要的增长区间。
当一个公司的产品与主流的、增长最快的市场需求并不契合时,自然会遇到自己的天花板。
当然,很多人会说:「特斯拉不需要到这个价位,只需要抢占 BBA 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呀!」
没错,不过一旦特斯拉选择了这样的策略,需要接受的是:BBA 任何一个单一品牌在中国的年销量天花板大约就是 70 万 - 80 万辆(包含进口车),如果扣除部分 BBA 入门版的车型,这个数字还会更低一点,大约就是在 60 万 - 70 万左右。
这意味着,如果未来一段时间里,特斯拉没有全新的 20 万元以下的车型,即便国产 S 或者 X——70 万辆就是特斯拉 2023 年销量天花板!
小结
特斯拉的这一次价格波动,不是常规的 「成本驱动型」 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竞争受迫型」 的降价。
一方面:产品老化与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让特斯拉的订单储备迅速下滑。即便是推出了 1.4 万+的优惠政策之后,据了解截至 27 日,特斯拉降价后新增的订单大约是在 3 万张左右,整体表现还是略低于预期的。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直营模式和经销网络布局,过于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也将会导致特斯拉将会失去,新能源销量快速增长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判断:如果没有全新的产品推出,2023 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天花板就是在 70 万辆左右。
那么,究竟特斯拉能不能 「跨越鸿沟」 进入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到底特斯拉会不会 「失去魅力」 呢?
一切交给特斯拉和市场销量来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