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旌旗

Blood旌旗

关注

问界 M5 EV 体验

问界 M5
驾乘体验

2022-11-14

简介

问界 M5 EV 是在增程版基础上做的纯电车,前脸有较大改动。

上了 80 度的铁锂电池包,4785 车长,2880 轴距,5 座 SUV。

一次不错的路线尝试

华为通过 M5,测试了营销、渠道、生产,以及快速改车的产品定义能力;
通过 M7,验证了剖析对标车型,快速改出小爆款的能力。

那么,M5 EV 就是对纯电路线的探索:技术要求有什么不一样?主打人群是什么?对标产品是哪些?纯电和增程,从营销到销售、售后的不同点是什么?......

体验的这几天,感觉这个车受限于开发时间,只能在原有的平台上折腾,限制了能力和体验的上限;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华为尽可能的提高了细节完成度。

让中国人满意的内饰

各种 NAPPA 材质,肉眼可见都是皮 + 木纹;极少出现亮面塑料,有也是被皮质包裹,不会碍眼。

但是没有繁复的设计,总体遵循极简的设计风格,你可以看成特斯拉 Model Y 风格的精装修版本。

如此一来,两边都能吃到:年轻人不会觉得老气横秋,中老年人也能找到自己挚爱的皮质和木纹。

而且有个档把,我喜欢... 有仪式感;虽然开了很久特斯拉和理想,但是我觉得怀挡缺乏豪华车必备的仪式感。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我觉得应该上副驾屏,副驾不能一直歪着脖子看中控吧,我的 L9 副驾屏使用率就很高。

但是据说内部认为副驾屏是错误的,估计问界车型一直都会是 “仪表 + 中控” 的双屏设计。

丝滑的 UI

鸿蒙座舱,汽车中控的天花板,这个评价丝毫不夸张。

前面微博写过 —— 鸿蒙 OS 的顺滑,不仅在于 990A 提供了足够的性能,让它非常跟手;更在于华为手机的经验移植过来,赋予了大量的动画特效。

进入菜单有特效,退出有特效,返回有特效...... 没错,这就是用户体验上的降维打击。

“随时随地的快”+“无所不在的动画”,才等于 “丝滑”。

但我不能赞同主页面是类似平板桌面的设计,大家都把导航地图做显示底层,那是有实际意义的 —— 因为你上了车就要选择出行地点。

而且小 E 的语音虽然强大,但是呼出地图那一下,还是能感觉到地图 APP 启动大约半秒的迟滞,这个体验就需要优化。

天花板级的语音助手

这个也不多说了,鸿蒙 OS 的小 E 就是目前车机的天花板之一;所有车内的设置几乎都能控制,反应速度快,识别率高。

而且这个还是多音区控制,可见即可说......

有些人就是死活不承认新势力消灭大部分实体按钮,用语音助手代替的先进性,真是没办法。

你不爱说话是你的问题,不是车的问题好吧。

石头里榨出汁的 ADAS 辅助驾驶

M5 EV 跟大哥们一样,都是博世的单目 + 前毫米波方案,硬件是比较差的那种,这个没得洗。

所以软件上最高只有一个 LCC 车道居中保持,开发不出打灯变道功能(需要 360 度感知硬件)。

但是正如我之前微博所说:华为把博世这套玩意的潜力开发到了极致。

虽然它硬件能力差,但是加速、减速的纵向舒适度极佳;这里点名,就是比特斯拉 AP、蔚来 ET5 的 LCC 更舒服,大概也就理想 L9 可以在纵向舒适性上给新势力挽回颜面。

而且这套破玩意居然对城市环线的 CUT IN 加塞场景反应很灵敏,我都惊了 —— 某些车型带激光雷达可能都没它处理的好。

同时华为还改出了一个 60 帧、道路信息相对丰富的 EID 路面信息可视化,我整个人都惊了。

不过 HUD 差点意思,还是静态的;没有上动态 HUD,或者华为那套最 NB 的 AR HUD,只能等 M9 了。

其他的问界车我没试过,但是 M5 EV 的辅助驾驶体验,应该是博世这套 ADAS 硬件的天花板,没有之一。

难怪问界用户都不怎么抱怨,因为这套 ADAS 应付高速和城市快速路、拥堵路口还是可以的;不像某同城对手,开了 ADAS 只会画龙,不如抠掉......

BBA、大众或许可以达到类似的纵向舒适度,或者对 cut in 场景的检测灵敏度,但是他们绝对做不到华为这么高帧率、信息丰富的可视化。

而我试过的很多国产车型也是博世这套破玩意,结果直线上打开 ADAS 直接画龙,左右摇摆甚至压线!

这里面说明了 2 个问题:

1、华为有能耐逼着博世把这玩意优化好,或者一脚踹开博世自己硬上。

2、华为知道怎么把 ADAS 的用户体验做好。

而且大家都知道:华为车 BU 是有全套高阶 ADAS 硬件的,只不过问界改车时间太短没能用上。

明年的问界 M9 用顶级的硬件,加上这套做用户体验的方法论,会非常可怕。

电耗和电池

电耗没怎么仔细测试,这两天就在深圳市区逛,百公里大概 17-18。

电池倒是很有意思:80 度铁锂。

华为很清楚:这款车要做大电池,同时又要控制成本,所以直接选了大容量铁锂。

这里合资企业真的很无脑:他们中低端车型都用三元,甚至还用 811...... 产品定义真的没长脑子。

这帮人,又不肯加钱上大功率快充模块,又不肯上大马力电机,生怕威胁自家的燃油车;然后选个 811 三元高镍,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白白浪费成本,不仅电池容量被迫砍掉,还搞到其他地方只能凑合,最后产品力完蛋。

从我的电耗来看,M5 EV 的实际续航估计有 400-420km 左右,我查过一些评测,基本符合。

外观改进

华为改车真的巨快,M5 改个纯电,还顺带把前脸给改了,小步快跑的执行力真强。

问界 M5 系列的整个工业设计都是符合国人主流审美的,M7 为了更快出车没怎么改外观件,就不咋地了。

不知道明年集大成之作 M9 长啥样。

和特斯拉 Model Y 的对比

打开天窗说亮话,M5 EV 就是对标特斯拉 Model Y,那说说我心中的优劣势:

优势 —— 问界空间更大,座舱打爆,内饰吊打,NVH 更强。

劣势 ——ADAS 被特斯拉按在地上摩擦,汽车领域品牌价值不如特斯拉,能耗不如 Y 那么变态地低,缺乏补能体系(如无所不在的超充站)。

虽然问界一开始定价压到 29 万以下,但是特斯拉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订单下降就直接官降...... 所有对手都惨遭打击,最近听说 M5 EV 也被抢走了不少订单。

Model Y 真是太强了!

但是除此之外,你去看同价位、同级别的电车,M5 EV 依然具有一定的产品力优势;而且问界本来就主销增程,EV 车型就是补盲,期望值也不高。

总结

通过试驾 M5 EV ,我基本上对问界目前的产品力优劣势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这套基础硬件的范围内,华为已经竭尽所能地做了豪华精装修。

哪怕是博世这么差的 ADAS 硬件,都能石头里面榨出汁,硬是把 IED 可视化、舒适度给做上去了,不可谓不强。

通过这几款车,华为全面检测了做车的能力、卖车的能力,增程 + 纯电都试过了。

然后 M5+M7 都能月销 1 万 2 了...... 客单价平均下来,起码也是二线豪华汽车品牌了。

没啥好说的,比我想象中的更强。

问界明年的展望

明年,我知道的小道消息,就是问界 M9—— 集大成之作。

不仅有 M5、M7 上的优点,还全面整合了车 BU 的能力,把激光雷达、高算力平台、全套高阶 ADAS 软件... 给弄上去了。

M9 应该是一款豪华全尺寸 SUV,我估计最少车长都得有 5 米 1,6 座配置;直接冲进大号 SUV 的市场,把问界的单车价格打到高点,我预估得 40 万以上了。

然后据说还有一款轿车,但是其他信息一概不知。

还有朋友说问界测试单 Lidar 的车型,有可能是对目前车型的 ADAS 加强,去做年度改款。

反正明年问界的产品线扩张会非常厉害,年产销 30 万应该不是问题,甚至有可能冲击 50 万。

毕竟都开了 1000 家店了,这速度...... 也就华为干得出来。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