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周一会,社区小星探如期而至。
最近咱们车库的 App 真是非常热闹,涌现了很多优质的精彩内容。看来很多大神前期要则不出手,一旦出手,都是满满的干货啊。
本周,让我们一起来看 @ItzKlaus 在社区输出了什么高质量内容~
Klaus:宝马 i3 车主、新能源汽车老懂王、德系车粉,The Weeknd乐迷、攒钱下次买蔚来...
从这段介绍中抓到了什么关键信息了吗?没错,宝马 i3 车主!
宝马 i3 大降价的报导层出不穷,似乎开启了它的「狂降模式」,普遍下降 8-10 万元。要知道它的发售价可是 34.99 万元。
不知道你对 i3 这款车印象如何?
不如来看看 @ItzKlaus 是如何评价它的。
宝马 i3 值不值得买?
这是 @ItzKlaus 的提车作业,从买车对比,到为什么选择它,内容毛举缕析。

准备和挑选过程
出于经济性和牌照的考虑,我挑选一款电动车。
老婆在体验后也觉得没有尾气和发动机噪音的车更好。
于是我俩开始了各个主流品牌的试乘试驾。作为资深颜狗,我先直接 Pass 掉了比亚迪汉和大众 ID 系列。当时看了小鹏 P7,福特野马 Mustang-Mach E,特斯拉 Model 3/Y 一共 4 款车之后,我俩一致对电马最满意。
但是我个人觉得 32W 的无疆豪华后驱版撑不起电马目前的品牌力。于是只好作罢,回到持续观望的状态。
为什么是 i3?
根据试乘试驾结果,i3 vs. 电马 vs. ET5对比如下;

表1:三台车直观对比
i3的优点是操控和舒适性一流,品牌力足够;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基于CLAR的底子,它的后排空间一般,行李厢空间一般,智能化程度也一般。
甚至常常被人诟病为“油改电”。但我需要的就是品牌力,操控及前排的驾乘舒适性。至于后排,够用就行。
驾驶感受
B 档就是单踏板模式。
拥堵路段跟车时非常好用。D 档配合 Comfort 模式,加速优雅而不失爆发力,制动有足够信心。经常晕车的丈母娘坐了也说好。
唯一的槽点是开启 Autohold 后中高速制动至停车时有抖动。如果想要释放所有动力,在确保安全的路段开启 Sport 模式,仪表屏会配合 Sport 模式把时速和动力输出百分比显示在正中间的一小块区域,而且UI配色由浅蓝变为正红。体验感 100 分。


乘坐感受
座椅的包裹性和支撑性不错。坐在副驾,大腿托一打开,座椅一放倒,直接可以安睡一程。如果前排规规矩矩坐,后排坐俩成年人还能舒舒服服的。需要指出的一个缺点是,储物空间异常拉胯。
能耗表现
基于 25% 时间拥堵,平均车速不到 30km/h 的行驶路况,和 D档+ECO 动力输出模式,通勤能耗在 17.2kWh/100km 左右。
100% 到 0,%,能跑 400 km左右。基于全程平均速度 50km/h,没有拥堵的行驶路况,最低能耗可以去到 13.4kWh/100km。
表显剩余电量百分比会比实际少几个点,显示剩余里程也比实际能跑的要少个几十km。这就是宝马电动车的特点。比起其他品牌的“快乐表”,我更喜欢看到这样实诚的反馈。
充电方面
慢充支持 7kw 单相交流充电和 11kw 三相交流充电桩。
家充桩从电量为 0 充到满也就是不到 10 个小时。快充的话,小橘/特来电直流桩从 40%~90% 用时 40 分钟,充入电量 36kWh。桩端平均可用功率 50kW 左右。毕竟是 400V 的电池平台,这个表现中规中矩。
智能化方面
支持无线Carplay,所以智能化水平及格。
语音助手在普通话标准的前提下,能让主副驾实现空调/多媒体控制在内的基础车控功能。所以也还过得去。
如果能够选配上电动尾门开闭、无钥匙进出功能、HUD 和智能行泊车系统,我相信这一套宝马的智能化系统至少能给个 B+ 的评价。
看完这篇一应俱全的提车作业,你重新认识宝马 i3 了吗?
电动车真正的价值是?
现在的电动车普遍都是 30W+ 的价格了,在马力、科技都基本平权的电气化时代,你觉得哪些「点」是更能体现电动车价值的?
ItzKlau 的回答,不知道在他心中,i3 配不配得上这个价格呢?
-
传动效率:桩端-电池端-电机端-轮端,每一分电力损耗都是值得优化到极致的;
-
工业设计:材质方面,皮质覆盖只是一条路,采用非传统的编织材料,可回收材料也是一条路;细节设计方面,类似四季酒店和普通四星酒店大堂间的差异,很快就会体会在乘员舱内里面。不管是豪华/科技/简约设计感,都要足够连贯。这是新兴品牌要打败奔驰的关键;
-
重量:以我自己的车举例子:330Li 整备质量比 i3 轻 411kg。如果轻量化水平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减掉 400kg,i3 用同样的电池续航可以提升大几十公里;
-
静谧感:也就是 NVH 水平,异响水平。双层夹胶玻璃,隔音棉,静音胎等等,有这些配置的电车才配自称为“豪华车”;
-
充电速度:想象一下加班完十点,发现车没电了,于是强忍疲倦去快充桩充电,发现峰值功率只有 60kw,手机上显示的「距离充满还有30+分钟」绝对能破你的防。而如果是高电压平台的车,刷一会儿抖音就已经充到 80%。两者云泥之别。
Klaus 有话要说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我可以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说:当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出现了非常多的好产品,尤其是国产品牌。这些出色的产品各有各的优势和卖点。
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去挑选并完成购买行为。从市场端来说,这是中国消费者的福音。过往因为国产汽车产品力低,而引发的部分合资及进口车型在销售端的肆意加价和研发端的无底线减配行为已经开始受到市场的惩罚。
去年某合资 MPV 的加价风波,对比起今年理想 L9 首月破万的销量,就足以证明一点:只有出色的产品力和有诚意的价格,才能换来消费者长期的真金白银支持。
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纯电专用平台确实有更高的上下限。什么意思呢?
一款基于纯电专用平台开发的车型,以同样的开发资源和同样的成本,相较非纯电平台车型在各个性能维度能够做得更出色。但这个「出色」不是纯电平台车型生来就具备的,而是需要研发人员日以继夜,上下齐心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因为纯电车型也有它的开发难点。
比如整车重量的控制,操控和舒适性之间的取舍,配置丰富度和车型成本之间的平衡等等。这些在燃油车的开发时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到了纯电车的开发就是大问题。即便是大众 MEB,现代 E-GMP,吉利-沃尔沃 SEA 这些非常出色的纯电架构/平台,仍然会因为应用时间不长,存在大量待完善以及待优化的地方。
换言之,即便是纯电专属平台开发的车型,如果没有研发人员锱铢必较的坚持,如果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如果搞不清人民群众的需求,到头来也只会是一款平庸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连车评人口中「技术路线落后」的混合动力产品甚至「油改电」都比不过。
我衷心地期望,国产品牌的新能源车,能够越做越好,走向世界。假以时日,能够让世界上所有的用户,都能有适合他们自己的中国新能源汽车。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夸奖的时候已是夜晚。再次感谢在车库 App 投入热情的每一位朋友。
岁月流经人身上的方式,每一种都不同,但我们因车结缘,相遇在这里。
期待在这里见到你,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