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慕慕
这几年,CES 逐渐成为车企的盛宴,主要在于它们总能贡献最具看点的技术。
今年的 CES 上,有一家车企没有正式参展,但你能在展会上看到它的多处身影,这就是极氪。
支撑极氪在本届 CES 上吸睛不断的,同样是技术。
除了为 Waymo 定制的自动驾驶专属车型,还有搭载了 Mobileye 智能驾驶方案的极氪 001,这是一种整车架构研发和自动驾驶应用的实力展示。
其实,极氪的技术实力,不仅体现在 2023 CES 之上,在展会外,它也有诸多拿得出手的技术成果。
其布局技术的速度和广度,即便在最能折腾的造车新势力竞争时,也不输看点和真正的技术实力。
在新技术、新品牌不断涌现的汽车转型时代,极氪迅速地站稳了脚跟。
双车登陆 CES,极氪露脸
这届 CES 上 Waymo 展示了面向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定制车型,同时是为 Waymo One 无人驾驶车队打造的专属出行服务产品。
这款的定制车型,便是基于极氪的「浩瀚 - M 架构」。

智能驾驶方面,浩瀚 - M 架构预埋无人驾驶接口,可接入 L4 级别及以上智能驾驶系统,并兼容多种无人驾驶技术方案。
同时,这款定制车型还具备 ZEEKR M-Vision 概念车的无 B 柱、离地间隙低、座椅布局灵活、内部空间宽敞、地板造型平坦等特点。
另一边,英特尔旗下子公司 Mobileye 的展台上,展示了两款车型:极氪 001 和蔚来 ES8。

Mobileye 与极氪的合作,是为后者提供 SuperVision 方案。接下来,搭载 SuperVision 的还将包括极氪 009。
极氪的两款车能够分别出现在 Waymo 和 Mobileye 的展台上,对于极氪汽车而言此刻的意义是不太一样的。
燃油车时代,Waymo 与车企的合作有两波:
- 第一波是早期使用燃油车雷克萨斯 RX450h 作为测试车;
- 第二波是大批量向 FCA 采购混动车型大捷龙。
在当时,能够被 Waymo 选做合作伙伴是一种荣光。
作为做 L4 级别无人驾驶的公司,当时对于车辆的采购要求是能够满足自己的改装需求,所以能被 Waymo 选中不光是订单加持,还有就是对整车架构的认可。
进入纯电动时代,Waymo 将无人车的合作伙伴投向极氪,但这次主角似乎发生了变化,Waymo 想要基于纯电平台打造产品,而不再是魔改传统燃油车,这时候 Waymo 需要的是一个先进可拓展的纯电平台。
并且,这个平台需要满足几个点:
- 要是先进的纯电平台,具有高度灵活的开发空间;
- 要有更加集成的电子电器架构,同时支持 Waymo 灵活更改;
- 要有先进的制造能力,保证产品的品质;
- 要是全球车型平台,具备全球推广的能力。
满足这些点的非「浩瀚 - M」莫属,用安聪慧的话说,SEA 浩瀚架构最大的特点也是优势,就是拓展性。
简单说就是,浩瀚不再是一个车型平台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满足 A - D 级乘用车架构,同时先进的电子电器架构可以兼顾无人驾驶车。

它首先说明,SEA 架构在纯电动时代是成功的。
这不是巧合。
另一家自动驾驶巨头百度,在宣布造车后成立的集度,同样是基于 SEA 架构。
再加上极氪品牌旗下的车型,同样基于 SEA 架构进行打造。如此一来,基于 SEA 架构打造的车辆,在未来几年内大概率将是百万台的规模。
由极氪基于 SEA 打造 SEA - M 架构,向 Waymo 提供更新的自动驾驶定制车型,说明极氪在 To B 业务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极氪出现在 Mobileye 的展台,则是另一种意义。
Mobileye 是辅助驾驶系统时代的重要玩家。
在高阶自动驾驶时代,Mobileye 同样是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中视觉算法最强的玩家。
而且,Mobileye 和车企的自动驾驶合作一直在持续。
这届 CES 上,Mobileye 宣布到 2030 年,ADAS 产品营收将超过 170 亿美元,其中, SuperVision 这一产品将录入预计 35 亿美元收入。
Mobileye 将 SuperVision 的中国首发车企交给极氪,本身说明对极氪的重视程度。
目前,极氪已经开启 NZP 高速自主领航辅助系统全面测试,逐渐赶上了自动驾驶落地主流节奏。
至此,Mobileye 也和英伟达、高通一起,凭借自家的自动驾驶芯片,登上车企通往高阶自动驾驶的竞技场。
那么,为什么极氪能够双车登陆 CES,与 Waymo、Mobileye 等公司关系如此密切?
敢于在技术上大力投入
想要回答上面的问题,要先看懂极氪。
极氪在吉利集团内部有着特殊性,之前无论是吉利汽车还是领克这些品牌,从严格意义上都不是产销一体的品牌,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端口相对独立。
极氪不同,它更独立,而且更敏捷。

极氪由安聪慧亲自挂帅,公司设立了明确地业务条线,主要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架构和产品等。
这样的团队组织让极氪既能承袭传统造车的制造和供应链的优势,也能更好地学习造车新势力的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进行敏捷响应。
另一方面,极氪对于技术的投入,属于那种看准了就敢大力投入的玩家。
为 Waymo 提供自动驾驶定制车型的 SEA - M 架构,依托于吉利的 SEA 浩瀚架构。
2020 年 9 月,北京车展上 SEA 浩瀚第一次完整亮相,安聪慧在发布会上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SEA 历时 5 年,耗资 200 亿元打造。
也就是说,吉利集团至少在 2015 年就确定了,要以纯电为核心面向电动化转型,而展现出的决心则是 200 亿元的投入。
采用纯电架构造车,这样的方式仅在大众 MEB、通用奥特能等大型车企的纯电平台产品上出现过。
其优势在于,可以灵活扩展推出不同级别的车型,更好地适配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期的造车需求。
极氪基于 SEA 架构进行业务拓展,便是将大吉利体系和沃尔沃联合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属于看准了产业演进趋势,便敢大干一场。
极氪对于智能化的投入,几个字形容:重金出击。
本届 CES 上展现的极氪的自动驾驶实力只是一部分,极氪对于自动驾驶有着更大的野心,这种野心有一种「后发先至」的意味。
两个信号可以说明这一点:
2021 年 11 月,极氪将原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原部长陈奇招入麾下,任极氪自动驾驶副总裁,负责极氪智能驾驶业务,向安聪慧汇报。
2022 年 9 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发布单颗算力达到 2000 TOPS 的车载芯片 Thor。极氪成为首家搭载 Thor 的汽车品牌,极氪的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将搭载 Thor,于 2025 年初生产。
引入陈奇以及抢下英伟达大算力芯片的首发,基本上宣告着极氪已经启动自动驾驶全栈自研工作。

现在看,极氪的自动驾驶研发,采取的是「合作 + 自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 合作:是与 Mobileye。
- 自研:由陈奇带队基于英伟达的计算平台,全栈自研智驾系统。
在当前,1000 Tops 已经是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天花板的,极氪要基于 2000 Tops 进行算力重新分配,很难不让人猜想,其是否会瞄准舱驾一体这样的下个时代的产品进行布局。
极氪在自动驾驶上的布局手法,以及规划的百亿资金,让我们无法小瞧它的未来潜力。
只要认定什么是对的,就不惜重金扑上去,这种做事手法是另一种「豪」。
它的底气在于,极氪背靠吉利体系的巨人支持,同时没有造车新势力必须迈过的「十万台】生死线担忧,可以沉稳出牌,将钱有节奏地花在刀刃上。
Waymo 和 Mobileye 愿意与之合作,应该也是看中了极氪的实力,本质上是对其技术的认可。
而极氪在 2023 CES 上展示自动驾驶技术实力,只不过是其技术版图的冰山一角。
极氪对于智能座舱、高压平台、动力电池、补能体系的技术布局一样不落。
一个细节是:
智能座舱领域,极氪曾经因为用户反馈原来的车机体验卡顿,于是斥资 3 亿元,将原来的高通 820A 芯片,为用户免费升级为高通 8155 芯片。
此外,极氪 009 首发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极氪的自建充电站已经突破全国 110 城 600 站,等等。
说极氪是最懂智能电动车的新兴品牌,一点也不为过。
这也是为什么,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冲锋在前,传统自主品牌大致看懂了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路径,但却只有极氪极氪却拿出了实实在在的销量。

极氪的首款车型 001,2022 年全年累计交付 71941 辆,平均订单金额超 33.6 万元,成为连续几个月交付量破万的爆款车型。
相比之下,北汽极狐、东风岚图等车型,大多收获的是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结果。
「极氪目标是到 2023 年将销量翻一番,达到约 14 万辆,并计划扩大在欧洲的销量。」安聪慧在 CES 2023 年度技术大会后接受采访时说。
发展迅猛,全局落子
极氪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奔跑。
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布局,这家 2021 年 3 月成立的公司,很快在资本市场有了重要进展。
2022 年 12 月,吉利汽车公告显示,极氪于 2022 年 12 月 7 日(纽约时间)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拟本。
蔚来于 2014 年成立,四年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股价上涨 5.43%,报收于 6.60 美元,市值 67.72 亿美元。
计划赴美 IPO 一事,让我们再次看到极氪的节奏之迅猛。

2022 年 6 月,吉利公布最新电气化战略中提到,未来三年,极氪将陆续推出多款全新车型,到 2025 年极氪年销量将达到 65 万辆,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
从技术布局和已有销量势头看,这一目标是极可能实现的。
这一轮传统自主品牌的转型,一些玩家如比亚迪、广汽埃安属于闷声发大财;一些玩家如极氪、毫末智行等,则属于颇具前瞻性的全局落子。尤其是极氪,它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看到一家公司在技术投入上的精准和魄力,究竟能够演绎到何种程度。
对于极氪而言,与 Waymo 的合作,相当于一次通往 Robotaxi 出行市场的提前试验;与 Mobileye 的合作,则会为极氪的感知算法研发提供一定的经验积累。
后续,随着极氪的自研逐渐跟上后,智能化短板将逐渐补位。
接下来,呈现给外界的将是一个技术综合实力全面爆发的智能电动车形象。
写在最后
极氪的技术棋盘是有节奏、有动力、也有潜力的,穿针引线之后就能见其真身。
当下,转型新能源已经是大势所趋,决战三电、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也已经成为明牌,极氪在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全面布局,野心十足,顺利杀出应该也不会太远。
相信明年极氪销量翻番是可见的,同时更多不可预见的技术惊喜也会陆续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