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伟

俊伟

07
Model 3
ONE

社区小灵通

关注

理想汽车管理层答媒体问 Q&A

理想

2023-03-03

Q:今年 1 月份整体市场的表现都不太好,但理想例外,交付量达 1.5 万辆,对于这种增长,内部对这个成绩是否满意?逆势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李想:第一季度的确比较难,主要因为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 12 月份透支了今年的销量,去年年底面临「新能源退补」和「燃油车 50% 购置税减免的取消」透支了今年的销量,还有面临上海接下来不给增程发牌照这种情况,导致很多第一季度卖的量都在第四季度消化。比如去年 12 月卖了 2 万多辆,其中有 1000 多的量是上海用户的提前购买。

另外一方面是降价。降价不一定帮你提升销量,但是降价可以打击别的企业,因为降价以后大家都观望着对手的企业肯定也要降价。

我们的产品竞争力在这个价位里还是比较强的,随着特斯拉主动降价,使我们的交集变得更少了,特斯拉把主力车型拉到 25 - 26 万,会让人认为 Model Y 是款 20 多万的级别的车,给我们让出了空间,带动更多新用户进场。

Q:此前提到 Q4 的财报,理想保持着比较健康的毛利率,20.4%,这也算里程碑,应该是新势力里首个单季盈利将经营利润转换为正的,能否告知其中原因以及盈利是否会昙花一现?

李铁:关于盈利我分享一下,其实过去三年是我们从 0 到 1 的验证期,再之前五年是做研发,我们是没有机会面对消费者的,过去的这三年是验证了我们的产品,验证了我们很多假设,包括商业模式。

我们的营业利润比较简单,用毛利减去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我们的营业利润和长期营业利润,其实就是我们给员工发的期权。这个东西其实是控制不了的量,比如我们那天发期权,那天股价是多少,其实是多少就是多少,然后这样就进去了。所以我们先去关注我们完全能控制的,就是叫长期营业利润到 5 个点。

目前我们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需要在研发投入和财务指标的追求中取得一个平衡。

Q: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了 25% 左右,有市场声音认为未来行业增速大概率处于下行的态势,车企依靠销售造血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请问理想的压力大吗?

李想:压力肯定大,这个行业压力最大的一点就是头部两个企业都能打价格战。这在手机和各个行业里是根本看不到的,而且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诊断各种各样企业的问题,我们发现消费者还是有一些非常基础的常识认知的。

Q:在成本高企,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新势力车企未来的生存状况,或者是竞争格局?

李想:我们看完调完价格后的特斯拉和比亚迪,它们把自己的价位放在合理的空间,也不会过分便宜,而是放在符合用户认知的合理范围。

在汽车之家时我们观察到用户心理认知的状态,他如果买一辆中大型的 SUV ,又是一个还不错的品牌,不能卖到 20 多万,为什么?因为大家一定认为你的车如果卖 20 多万是有问题的,你可能大概率会偷工减料,这是用户的一个认知。还会出现另外一个认知,就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的认知,就是你花那么多钱,然后买了一个那么大的车,你一定很穷。你一定经济出了问题。这些是很常识的认知,所以很多时候车不是卖得越便宜越好,车也不是卖得越贵越好。

你可以在每个级别里,很清楚地画出来一个曲线,其实从 10 万一直到 25 万,比亚迪的曲线都是画得最准确的,特斯拉调整完以后,也画得非常准了。其实只要超过 25 万,到了 30 万的时候,我们的曲线是画的非常准的,就是高也高不上去,低也低不下来,所以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这个价格曲线来构建整个产品体系的。

我们出纯电的时候,也会在这个价格曲线上,并不会卖得更贵,哪怕是 800 伏,哪怕是碳化硅,也不会做出来更高的曲线。所以这个其实是很多企业遇到的一些基础问题。如果我们把中型车卖到 30 多万,会卖不出去;如果我们把中大型SUV卖到 20 多万,我们也卖不出去。

Q:去年四季度已经盈利了,预期今年一季度会不会盈利,甚至今年会不会成为第一个盈利的整年度?

李铁:特斯拉投资者日上提到,我们尽可能探讨一些长期价值的事。希望今年是一个连续稳定盈利的开始,这是我们内部奋斗的目标,而且我们也认为是一个做到 1000 亿企业应该做的,我们讲的先是营业利润那一行,再往下其实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了。

Q:刚才也了了降价的问题,如果能够一直保持 20% 以上的毛利,包括刚才讲的营业利润率 5 个点以上的话,有没有可能多出来的盈利跟用户分享?有没有可能也做一些降价?

李铁:关于毛利率,其实更多的竞争释然,只要我们能够拿到我们想要的量,拉动我们的产能,特斯拉在中国降价最大的目的是产能利用最大化,我觉得那是一个综合的决策,不是简单地说为用户好,而一定是企业和用户双赢的问题。

Q:我们从终端了解到,理想现在有一些现车在卖,这个是为什么?是订单出什么问题了吗?

李想:现车的问题,现车其实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干了,跟原来不一样,原来我们卖理想 ONE 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增量市场,这个市场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发现当用户买 BBA 的时候,几乎这个价位百分之百有现车,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群来的时候就是要现车的,所以从去年就开始,保证大概 10%-15% 的量是现车的,这些用户没有那么在意我非得要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配置,而是更注重现车。

现车我们不会放到店内,而是放在每个大区,根据用户的需求,配一定比例的现车。我们要从 BBA 的存量市场里头来抢份额了,尤其是 L7,基本上我们 L7 增长的话,像奥迪 Q5 一定会下降,跑不掉的。因为这个市场本身没有增长,其实就是一个零和游戏,我们多的就是别人少的。

李铁:投资人也有同样的问题,李想刚才讲,我们原来是中央式经营,全国一盘旗,达到了 9 个点的市场份额,现在如果想实现 20% ,整体上来讲就是要管理运营重心下沉,来决定预算到底要花在哪儿。

我们越往一线城市,就越会发现有店长抱怨说,我每天丧失很多客户,就是走进来问有没有现车,没有就走了。你不能挑战大家的常识,虽然你跟他说特斯拉也是这样,但反正就是有一些人进来就走了,所以我们就开放这个权利给他们。

Q:理想是如何看中国市场辅助驾驶中理想汽车的位置?关于软件 2.0,我们从辅助驾驶业务开始,目前的具体进展如何。

李想:我觉得在这种大模型下做城市 NOA,包括大模型的高速 NOA,一定是城市 NOA 做完了以后,再往回来解决高速的问题。根据用户的使用时长占比,就是用户开车有多少比例的时间在使用导航辅助驾驶,这是真正的关键。这跟互联网的 DAU,包括视频网站的用户时长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关键。

Q:刚刚提到一个 30% 的比例,我们可能已经构建了包括增程器、碳化硅、电驱这些的合资公司来加强供应链安全的。但是自研这一块,以自研的形式持续地接管核心部件,这方面我们接下来会有哪些更具体的策略?

马东辉:首先需要说明,自研和自制是两个维度。我们在平台技术开发方面的话,有增程电动、高压纯电、智能空间、智能驾驶和 EEA 电气架构。无论是增程器还是五合一电机,都是我们增程平台的核心技术。后续在纯电平台上也会有一些像碳化硅功能模块、三合一电机这样的自研技术。但是供应和自研是不一样的,整个供应会根据物料的属性和品类分几个维度,像杠杆物料、战略物料、常规物料、瓶颈物料。对于不同的物料我们采取的供应策略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自研自制,或者是自研和合资公司这种方式,最主要是保证我们的核心技术能够落地,保证我们供应的安全。

我们自研自制的比例肯定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大概在 25%-30%。一方面是说保证技术可以落地,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充分跟外界市场进行竞争,保证供应和研发的活力。另外,我们核心技术自研的方向,都是跟我们平台技术相关的一些方向。

Q:关于智驾方面,这一代咱们的 Orin Transformer 的支持不太行、不太好。这要怎么解决我们之后全面上大模型算法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会上新的硬件平台?如果说新的硬件平台和这一代有代差的话,我们怎么解决两代车型之间能力不同的问题?

谢炎:Orin 的 Transformer 运行的效率,因为它是通用的 GPU 架构,所以一般来说,它的运行效率并不会很高。但是它的效率只是比较难提升,但并不是不能提升。我们跟英伟达一起合作,可以进行大量的优化,把它的性能,实际计算的 TOPS 提升。相当于你可能有一个弱一点的平台,但是花更多的功夫。这是我们接下来想运用的手段。

李想:下一代英伟达芯片交付应该到 2025 年,但算法是可以延续的,而且大家基础的传感器普遍会延续,对算法再往下的应用、模型的训练,其实是可以延续的。

Q:30 万以上的车型的车主可能和 30 万以下的思考逻辑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要往更大的规模做,我们做 30 万以下的市场的时候,我们家庭品牌这个理念会不会被稀释掉?要怎么去做新产品的逻辑?是继续延续 L7 到 L9 的逻辑呢?还是会新开一条逻辑?

李想:20 万到 30 万对于成本的挑战是更大的,我们今天一个月一两万的规模是支撑不了在 20 万到 30 万里非常有竞争力的,所以会将这个时间点放到 2024 年,当一个月能做到 3-4 万辆的时候,再去打这个市场其实更有效。

但是我要打这个市场的时候,并不会降低任何的产品力,只是尺寸进行了减小,但是我们核心的技术、平台优势都会继续延续,甚至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样的话,长期效率会更高。

Q:关于纯电规划,理想究竟什么时候开始 800 伏高功率的超充网络的布置?800 伏现在其实并不稀缺,稀缺的是高功率,高功率背后实际上就是城市范围的跑马圈地,包括高速服务区的谈判,你的电容量、车的位置,这些都是很难的。

李想:我们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家里用慢充,城市用快充,城市用 200 千瓦就可以了,高速的时候用超充。因为在城市里,你大量地建这种超充的话,对于物业和周围环境的要求还是挺高的。
我们认为在城市里建快充比较好的方式,在加油站的附近,比如在环线上建。哪里有加油站,哪里就应该建超充,但是如果在写字楼里去建 480 千瓦的超充的话,我觉得其实对物业而言,挑战还是非常大的,甚至可能会提出来类似加油站级的消防要求。

虽然我们可以把功率做得越来越高,但是其实电网的容量是另外一个要去衡量的因素,包括城市的电网、高速的电网。我认为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家里用慢充,城市用快充,快充不是过去的六七十瓦,大概是 200 千瓦的快充,长途的时候再上超充。

Q:理想一直强调的就是要抢先盈利,那么对于纯电系列来说的话,可能利润会比较高,毛利会比较高,但是绝对数量相对是比较少的。后续运转的这个毛利,是否能够支撑整个超充网络的扩张速度?

李想:我们对长途的覆盖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整个国家其实从去年开始鼓励企业能够直接建超充,而且我们建的超充也会给其他 800 伏的车共享,保证每个其他的友商的车也能跑到很高的效率上。长期来说我们认为,以正常的收费价格而言,超充体系跑顺了以后,肯定是不赔钱的,至于赚多少钱还是看自己的运营本事了,但至少不赔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Q:理想表示今年 Q4 将开放城市 NOA 的早鸟测试,向所有城市覆盖的节点会在 2024 年,那 NOA 未来是否也是和现在一样是标配?如果标配的话,是否会让软件的研发投入和回报失衡?其次从高速域到城市域,在技术上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会不会像 FSD 一样,走向高速域和低速域的融合?

李想:理想的技术路线跟 FSD 没有任何区别,就是完全一样的,然后因为大模型这套东西,其实算法本身不是问题了,关键是怎么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训练体系,因为它完全以训练为主,人工的干预其实就是辅助。目前的话,从性能上而言,其实我们只有 AD Max 能跑通大模型的这种城市 NOA,AD Pro 是做不到的,因为 AD Pro 从最开始的性能设计上,只能满足高速的 NOA。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