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wayz

Jenwayz

2021-04-16

Subscription

福特 Mustang Mach-E 上市了,它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1. 福特 Mustang Mach-E
2,686

前几天已经给 Mach-E 长篇大论过一轮「值不值」的话题,对比的对象是特斯拉 Model Y,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到我的主页翻一下,今天我们从上周没说过的设计开始讲 Mustang Mach-E 的优势和不足(你觉得我可能会说不足吗?看完就知道了)。

如何让一台纯电 SUV 有狂野的腔调

上回说了,Mustang Mach-E 在立项之初经历过一次变革,从稳妥保守的 MAV 造型变身桀骜不驯的马标佩戴者,因为佩戴马标,在设计上就不能给前辈们丢脸,我就简单提几点,更多的细节,大家自己找实车自己判断,是否算 Mach-E 的优势;

首先是设计姿态,从前驱姿态的最初设计转为原生后驱设计,整个车型平台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在汽油车时代常提的「Dash - to - axle」距离,也就是前轮中心到防火墙(外部来看到前门前端)的距离被显著延长,而轮距也进行相应调整,使得设计姿态上能够容纳 Mustang 马标所必须有的肌肉感;

经此变化,Mach-E 拥有了长车头、短前悬的经典原生后驱平台比例,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各代 Mustang 保持一致,在全新的纯电平台 GE1 上实现了过去两代复古设计 Mustang——五代 S197、六代 S550 的设计神韵;

经历大改的前驱变后驱比例,被用来打造 Mach-E 的 GE1 平台几乎获得了重生

同时,车头则被提高,以体现属于 Mustang 的经典前脸风格——一个向前吞噬一切的鲨鱼大嘴;

这两个外观设计比例的变化,内在也给 Mach-E 带来了空间的实用性,首先「Dash - to - axle」的延长保证了前排外侧脚部空间不会向那些前轮更靠近乘员舱的车一样,受到轮包位置的侵袭,其次则是车头更长更高之后,作为纯电车一大优势的前备箱空间也可以获得最大化;

六代 Mustang 前脸的设计草图,可以看到向前吞噬空气的汽油版演绎

另外,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作为电动车原生设计的封闭式格栅,也在 Mach-E 上有了不一样的手法,格栅内侧的封闭部分与外侧钣金并不连续,同时拉高拉宽以更贴合 Mach-E 更为高大的比例,虽然格栅封闭了,但你会发现这张脸放在原来的汽油版 Mustang 上居然并不突兀,这正证明了两者设计语言中精髓部分的共通;

如果现在的 Mach-E 海外版前脸出现在六代 Mustang 本体脸上,你会发现居然没有突兀感

比例之外,是几个传承经典的设计元素,我们从灯说起;

Mach-E 的前脸,可以看到炯炯有神的大灯中有三道很有力度的 LED 日间行车灯设计

作为前脸最有关注度的大灯,延续六代 Mustang 用日行灯演绎初代前脸细节的设计;

同样奉上六代 Mustang 的设计效果图作为比较,图为六代中期改后的版本

而尾灯作为呼应,也用上了经典的 Tri-Bar 三竖条设计;

Mach-E 的车尾侧后视角的设计效果图

之前六代汽油版 Mustang 的国际市场版本因为全球 ECE 与北美联邦法规要求不同的关系,尾灯从全红设计改为全白内腔、同时也丢了序列式点亮效果的局面;

同样奉上汽油版 Mustang 的设计效果图作为比较

在全新设计的 Mach-E 上,这个问题被一个兼容北美联邦法规与全球 ECE 要求的序列式尾灯替代;

外观上还有一个点,GT First Edition 首发限量版的车漆 Grabber Blue 掠星蓝;

GT First Edition 限定的 Grabber Blue 掠星蓝

这是一个极富历史背景的经典色,诞生于 1969 年款,最初为 Mustang 当年的高性能版本 GT350 与 GT500 设计,1970 年款起全系可选,这个颜色在上世纪 70 年代后就不再提供,再次面世要等到五代 Mustang 与 2017 年款的 GT350 / GT350R,可以说是一个能代表福特性能家族骄傲的颜色;

给你们一个上一代 GT500 的背影体会一下属于 Grabber Blue 掠星蓝的骄傲

内饰里面,经典 Mustang 双眉仪表台造型被延续下来,在下方的两张分别属于 Mach-E 的效果图与六代汽油版 Mustang 的效果图中,可以看到其中的联系;

双眉仪表台其实只是一个意会的描述,再看一眼下图中六代 Mustang 汽油版的内饰,你就能理解传承何在
经典的炮筒式实体仪表是六代 Mustang 设计时的点睛之笔,但毕竟时代变化太快,在 Mach-E 上,这些元素被尽可能与周围融为一体的简单线条触屏取代

Mach-E 仪表台上方,整合了福特与 B&O 合作的一体式 Full Dash 音响,这个拿了 iF Design 设计大奖的音响,灵感来源应该是 B&O 的消费级 soundbar 产品,设计造型与实际功能形成融合;

几乎与仪表台前部融为一体的 soundbar 设计 B&O 音响

与 Model 3 / Y 不一样的,Mach-E 的驾驶侧仪表被保留,用一个体积紧凑的 10.2 寸宽屏幕配合中控的 15.5 寸触摸屏,作为车内科技感、未来感的源泉,造型上比较简洁隐忍,没有太多突兀的感觉;

中控下方的扶手位置则是充分利用纯电平台优势,下方是大型储物格、上方是整合手机无线充电板的置物空间;

座舱上方是本人前一个回答中提到过用上了 Low-E 铟锡氧化物膜层来遮阳的全景天幕,简单点说就是又通透、又不晒。

说完设计,以防大家没见过我的上一个回答,我再来贴一遍之前提过的人性化设计、驾驶操控与辅助驾驶,继续回答 Mach-E 的优势与不足。

一个来自百年车企的用户体验思考

几乎就在 Mach-E 项目转型的同一时间,福特内部开始了一种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思考的产品设计模式,同一时期推进这一模式打造的产品有福特北美全新一代旗舰皮卡 F - 150、重现经典的硬派越野 Bronco、以及福特欧洲的小型 SUV 车型 Puma,F-150 的全平前排座椅、可放倒档把、中控小桌板、尾箱车载发电机等等,Bronco 的全车硬件模块化可改装可升级、可以轻松变身敞篷的模块化车顶、便于在野外拆卸收纳的无框车门等等,还 Puma 作为储物空间拓展的后地板备胎坑设计;

这些设计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基于用户实际使用中的真实痛点、并根据现有产品的硬件设计改进而来,保证功能性解决痛点的同时,既能保证可靠性、也没有改变太多老车主熟悉的使用习惯,这是一家百年车企推出的用户体验思考;

在 Mach-E 上,这些思考有的基于纯电动车型的全新产品特性、有的基于同级其他产品现有设计导致的用户痛点、有的基于福特自身工程设计的成熟思考:

  • 门把手隐藏,但不是新造车都很流行的那种隐藏;
    在 Mach-E 上,福特在四个车门上都设计了一个宛如之前 iPhone HOME 按键的小圆钮,按下后,门内机械结构向内伸出一个撞柱,主动以一定角度开启车门,即使双手都拿着咖啡杯,车门也能轻松开启;

其中,撞柱自动打开车门的力度经过福特总部 Dearborn 所处的五大湖冬季严寒与北欧挪威冬季测试的洗礼,确保不会出现一般隐藏式门把手被冰霜寒冷冻住的困扰;(一个典型的「寒带造车新势力创新成果」,大雾)

  • 手机可以做钥匙,但靠近车的时候可不用拿出手机

Mach-E 的解锁方式除了物理钥匙之外,还有手机钥匙,福特的手机钥匙出得并不早,但是功能上考虑得很完整,低功耗蓝牙 BLE 4.2、全车 9 个蓝牙天线、支持配对 4 个手机,在功能上与物理钥匙基本无异,携带手机靠近车辆,不用掏出手机就可以解锁全车车门、尾门,并且支持无钥匙进入、无钥匙启动、离车自动上锁等功能;

  • 前备箱很大,但不仅仅是前备箱大那么简单;

在最初设计的时候,Mach-E 的前备箱没有严格的设计对标对象,Model S 与 Model X 各自的数据是 59.6 L 与 187 L,车身尺寸更小的 Model 3 略小于 S,而基于 3 打造的 Model Y 当时尚未发布,于是乎,福特的工程团队从充分挖掘纯电动平台潜力出发,将 Mach-E 的前备箱空间数字定格在 136 L,而几乎同时期发布的 Model Y 则为 100 L(第三方扫点测量结果);

同时,福特的工程团队也没有止步于前备箱空间数字,而是充分挖掘前备箱的使用场景,考虑到以往后备箱的使用、因为顾虑到与后排座椅相连,一般无法放置潮湿、沾水、或是需要清洁的物品;而 Mach-E 的前备箱与座舱隔离,是这些物品完美的存放地点,福特的工程团队将 Mach-E 的前备箱中设计了可冲洗的防水内板、在底部设计了可插拔的导水孔、并且内置了可取下的置物分隔板;

  • 有很大的触屏,但屏幕交互没有止步于触屏;

针对大屏交互盲操不友好的痛点,福特的内饰工程团队在中控 15 寸竖屏上精心打造了一个硬件旋钮,发布会上已经说了名字——「魔术悬浮旋钮」,可以接触到实车的朋友,建议研究研究,是如何在一片光溜溜的屏幕上,装了一个旋钮的;

  • 风挡玻璃与天幕都有隔热涂层

针对全景天幕设计车内怕晒的担心,以及夏季车内太阳暴晒导致温度上升的烦恼,Mach-E 给风挡玻璃与全景天幕玻璃都内置了额外的镀膜;

其中前风挡玻璃是三层IRR银镀膜,因为是风挡玻璃,需要确保可见光透过率同时降低太阳能透过率,两种性能都超过了许多高价后市场贴膜;

而全景天幕中则是化学气相沉积法打造的 Low-E 铟锡氧化物膜层,可见光透过率与太阳能透过率同样大幅领先后市场贴膜;

  • 有溜背流畅的车顶曲线,但车内空间并不因此而局促;

既然佩戴 MUSTANG 马标,那么经典的 Fastback 溜背设计就不能丢,福特的设计师与工程部门充分利用了双色车顶来打造视觉上的溜背曲线、并兼顾车内后排的头部空间;

这些体验点只是 Mach-E 全车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亮点还是留给各位自己亲自上实车体验一番;

想不想认真开车,都可以照顾周全

对于想开车的朋友,Mustang Mach-E 可以提供这个价位领先的驾驶操控质感,驾驶操控质感这个东西说起来比较虚,我也不善于解释,那就举个例子吧;

打造 Mustang Mach-E 驾驶操控的团队,不是普通的工程团队,而是打造 Mustang GT350、Mustang GT500、F-150 Raptor、Focus RS 等等赫赫威名的 Ford Performance 高性能团队,至于说实际表现如何,等有试驾车了,大家一试便知;

对了,试过的外媒对驾驶质感都说好哦。

对于「不想开车」的朋友(这里的不想有个引号),本身就是瞄着 Model 3 / Y 打造的 Mach-E,辅助驾驶方面的硬件当然都会标配,全系标配 6 个摄像头 + 17 个雷达,所有智能辅助驾驶硬件全部前装;

而软件层面,全系标配了 L2 级别的福特 Co-Pilot360 智行驾驶辅助专业包:含超过 20 项智能驾驶辅助驾驶功能,特别是拥堵和高速模式下的全速段辅助驾驶功能,基本和没有 FSD 的 Model Y 一样;

同时,还可以选装 Co-Pilot360 智行驾驶辅助升级包:包含主动驾驶辅助功能 BlueCruise。在特定区域内,理论上嘛是可以完全脱手驾驶的,不过受国家法律规定,这操作应该是不推荐的;

不过作为相对比较保守的传统车企福特来说,辅助驾驶功能还有待实车体验验证。

结语

我在前一个回答中提到过,佩戴上 MUSTANG 马标只是 Mach-E 外部呈现出的表象,为了能够打造一台足够有实力的纯电产品,福特为 Mach-E 的内在做出了充分的准备,续航、动力、加速、空间、造型、交互、辅助驾驶,全方位进化、将这台产品的性能从理性够用就好,提升到具有感性魅力的全新水平:

  • 百公里加速 3 秒级、并且引入高性能团队保证驾驶操控

  • EPA 循环续航 300 英里 +(北美版成绩,国内版本为 CLTC 循环 600 公里 +)

  • 车内交互( Sync +)与辅助驾驶功能( CoPilot360 & BlueCruise )做到比肩业界领先水平

  • 整车电子电器架构支持 FOTA、生命周期内软件体验可升级

写完全文,好像没提啥不足,已经很长了,有空再更新吧。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omment · 0
Owner: 0
Sort by like

Upload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15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