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Max

AutocarMax

2021-09-28

Subscription

华为只想做好一个 「500 亿美元」 的供应商,长城也想

  1. 华为
1,424

出行百人会旗下媒体,关注汽车出行产业链进化

作者:Roomy

孟晚舟回国前一天,徐直军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并斩钉截铁表示,造车和不造车,选择不分对错,成王败寇而已。虽然老余(余承东)有一腔造车的热血,但只有一票,没用。

轻舟虽晚,1028 天之后,过了万重山,孟晚舟的事件暂告一段落,但华为的战争还在继续。至暗时刻已过,华为头顶仍悬着的那把 「闸刀」,仍旧晃悠悠的。

芯片战争还在继续,另一把铡刀悄悄悬下。「电池荒」,成为缺芯之后的又一大难题。有钱的呢,就自建电池工厂,要不就投资电池企业,体量小钱也少的呢,只能到处寻找供应商,排队等。

嗯,弱肉强食,商界法则。

于是,再次理解了徐直军所言的,「选择不分对错,成王败寇而已」。

华为不想造车,吉利却想造手机

1028 天,14 个小时的飞行。

「舟虽晚,终归航」,孟晚舟平安抵达深圳。一袭红裙,踏着红毯,孟晚舟走下飞机舷梯后发表了一则简短的演讲,一度难言哽咽地说:「祖国,我回来了!」

至此,孟晚舟事件暂告一段落,她将继续在华为担任 CFO 职位。这意味着,这家全球通讯行业的领军者,暂时冲破了重重封锁。

不过,在未来的博弈中,美国并不会轻易放过华为,业务受阻的困境仍在持续。

在孟晚舟回国的前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全联接大会上公开表示:「我们被制裁之后,芯片一直靠库存维持生存。」

不过,这并不影响华为只想做好一个 「优秀供应商」 的心思。在全联接大会上,徐直军再次重申 —— 华为只想当一个车部件公司,500 亿美元的那种,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也不造车!

「为什么要造车呢?」

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 500 亿美元的车部件公司,做一个还是从我们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延伸出去领域的公司,毛利高。如果能做一个 500 亿美金的车部件公司,不值钱吗?

面对外界不停的追问,「为什么?」 徐直军也坦诚表示,「没有为什么,我们清楚优势在哪里,或者清楚未来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现在智能汽车就像智能手机的早期一样,人人都可以做智能汽车,和原来人人都可以做智能手机一样,一脚踢过去一堆。

「不知谁能活下来」。

谁也看不清楚最后的格局终章将会如何书写,选择的对与错,现在也没法衡量。但知道的是,一条自古以来的商业定律,成功的一切都是对的,失败了一切都是错的。

虽然,徐直军也吐槽 「不造车」,让老余(余承东)不服气,老余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 BG 出发,他就想造车。但是,奈何,老余只有一票。

一边说着 「造车也好,不造车也好,各有各的选择」,另一边徐直军再次立下一个 flag。

「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也不会把手机业务出售。我们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重回正轨。这是我们的目标。」

华为 「造车」,跟当初踏入手机领域一样,不会盲目。即便与华为竞争的科技企业,小米、百度、苹果,纷纷进入造车领域,但华为必须耐得住性子。

因为华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芯片短缺、C 端市场乏力等系列难题,这是孟晚舟归国之喜,也无法冲淡的困顿,中美科技领域的博弈,芯片战争,都还将持续。

华为 「暂时」 不造车,只想当个车部件供应商的想法,能够理解。各大科技公司纷纷上岸造车界和自动驾驶领域,也是大势所趋,毕竟未来的科技战争,就必须软硬通吃,需要软件,也涉足整车。所以,最近有家传统汽车公司就准备走这两条路。

近日传闻,吉利要跨界造手机,有人形容,这是传统车企终于 「坐不住」,开始了汽车互联生态的反击。

就像徐直军所言,数字化发展要靠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如今,面向 C 端的鸿蒙系统用户早已过亿,面向 B 端的欧拉系统也开启了全新的阶段。

这对于未来车企打造科技生态圈,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涉及软件时代话语权的争夺。吉利跨界造手机一事,被认为是为抵御外界搅局者,围绕自身汽车生态做拓展之举。

「目前我们还没有可以对外披露的消息。」 辟谣了,又没完全辟谣。

其实,造手机一事,有点苗头,从吉利布局也能窥探一二。

吉利控股集团除了汽车主业之外,还涉及飞行汽车、航天卫星等产业,同时通过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布局智能车机,并提出构想:基于全球在线云服务,让手机、车机时时在线。

联结起来之后,你细品。

电池荒,又伤了谁?

如果说,华为大公主孟晚舟的回国,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结束,芯片之战和短缺,仍旧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在一片热火朝天的造车大业里,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慢慢悬下。

此前,因为缺芯,包括大众、福特、蔚来在内的多家车企被迫停产,车型延期交付的比比皆是,丰田缩减 30 万辆年销目标,等等消息,如同当头棒喝,已经让车企倍感焦心。

然而,更焦心的事情正在成为现实。「电池荒」,将会让新能源汽车整体陷入又一个困局。

「上汽的董事长都需要专门找宁德时代锁定产能」 一事,又增添了几分焦灼。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 5 月份就曾抱怨,「客户催货真的受不了了。」 一面是短时间内暴涨的需求,另一面是市场上有限的几家头部电池供应商。

百度、小米下场造车之势浩大,量产或许就在两三年后,传统车企向新能源的转型步伐迈得飞快。并且,纷纷定下雄伟目标,三年内达到 80 万辆、100 万辆,2025 年我要卖到 300 万辆、400 万辆……

雄心壮志的背后,是电池需求量增大,甚至超过负荷。即便生产线 24 小时连轴运转,或也难以满足其需求。蜂巢能源董事长兼 CEO 杨红新曾表示,动力电池的产能缺口在 30% 到 50%,到 2025 年都无法缓解缺口的紧张。

「在芯片短缺结束时,电动汽车行业面临的主要供应短缺将来自电池。未来几年的电池产能可能会吃紧,因为扩张需要时间。」

这和美国银行发布的一份全球研究报告结论类似。根据模型推算,EV 电池供应最早将在 2025 年面临耗尽的风险,并估算各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会超过 85%。还有机构预测到 2025 年,动力电池供应缺口将扩大至约 40%,2026-2030 年间,「电池荒」 可能进一步加剧。

言外之意,随着电动车的大势爆发,「缺电荒」 蔓延将会又快又狠。

马斯克在今年 1 月的财报会上也表达了一点悲观,「即使电池供应商以最大速度生产,2022 年及以后电池供应仍将严重短缺。」

目前,头部的五六家电池企业供应线,已经满负荷运转。僧多粥少的时候,社会就会更现实,有限的生产线,自然就会向优势和强势的企业、车型倾斜。强势的企业,往往会选择和电池供应商深度捆绑。

缺电焦虑,已经蔓延至上游。目前,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多家供应商都公布了扩产计划,规划产能几乎是今年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的 10 倍。

「目前来看,其实是电池供应商掌握着话语权」,业内人士一针见血表示,无论是考虑成本,还是供应链的稳定,主机厂都处于 「求人」 的弱势。

比如,随着肇庆工厂进一步释放产能,想要交付量提升,何小鹏就必须寻找新的电池供应商。

对电池需求量较大的车企,或者资金雄厚的,往往选择自建电池厂,大众、特斯拉和蔚来,都是选择自建电池工厂 「自救」。此外实力雄厚的主机厂,选择和电池供应商合资建厂也是常见的事。

说到底,这场本就不平等的博弈中,拼的还是资金雄厚和资源。

长城敢说 「永不」 的勇气,哪里来的?

以魏建军要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性子,更不可能 「在宁德时代门口等排单」。所以,资金雄厚,转型坚决,且有着 2025 年冲刺 400 万辆目标的长城汽车,选择了自己搞电池 —— 大禹电池。

之前,长城就一直说,大禹电池会把专利共享给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们。至于大禹电池到底怎么样,战壕的兄弟们也不知晓具体,毕竟还未有一款车型进行搭载实测,续航、安全性,这些都还未知。

「大禹电池将于 2022 年应用于长城旗下新能源车型,首搭车型就是沙龙品牌的第一款车型。」9 月 24 日,长城汽车动力电池设计总监曹永强对外透露。超过 60 项专利,将对全社会免费开放。2022 年,大禹电池技术将对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系列车型开启全面应用。

大禹电池,其实并不是指长城汽车研发出了一款拥有新的化学体系的电池,而是指一整套电池系统的名称,主要设计思想是 「变堵为疏」。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为理念,‘变堵为疏’,采用‘控 + 导 = 通’的核心技术原理,搭建 4 层 5 维安全矩阵,采取 8 大创新设计,包括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等,覆盖热源抑制、隔离、冷却、排出等各项领域,保障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曹永强的这番解读,言简意赅地说,就是改变了传统以堵为主的电芯控制技术,将热失控后产生的气火流按照设计通道安全疏导出电池包外。

设计思路 get 之后,如何实现?

技术方面,长城汽车通过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这八大核心技术加以实现。

长城汽车的目的是,通过大禹安全的集成技术,实现电池包的安全性。「永不起火,永不爆炸」,这是长城大禹电池给出的承诺。

两个 「永不」,也不知道该说长城汽车是底气十足,还是无畏。尤其是在引发车辆起火、爆炸事故越来越多的时候,给出这样的保证。

「万一打了脸?」

实际上,长城汽车并非首个针对 「起火」 和 「爆炸」 的企业,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也在声势浩大地宣传 「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后面的碰撞起火事件,也让比亚迪遭受舆论冲击,不得不三番五次演示刀片电池的安全性。

除了长城,比亚迪之外,广汽埃安新一代动力电池安全技术弹匣电池,宁德时代 「永不起火」 811 电池,欣旺达 「只冒烟、不起火」 动力电池,等等,主机厂和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推出不起火方案。

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也一直备受消费者关注。目前行业的主流观点依然认为,任何电池都不能做到 100% 的安全。

但敢说 「永不」 的,只有长城汽车。

嗯,是有点勇气在身上的。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omment · 0
Owner: 0
Sort by like

Upload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5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