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充电站

超级充电站

2021-12-28

Subscription

复盘 2021:新能源汽车这十个关键词你还记得吗?

  1. 特斯拉
  2. 蔚来
  3. 小鹏
1,596

作者:不知 LYNX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21 年「余额」已经不足。

回顾即将过去的 2021 年,疫情常态化下,所有人的生活在某种惯性中,似乎延续着某种一成不变。

与此同时,正是在个体看似不变的日常之中,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如果说,2020 年还只是人们议论中的「新能源汽车腾飞元年」,那 2021 年早已一日千里,有关新能源汽车的一切仿佛都被按下了加速按钮。

按照惯例,在年底应该对一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盘点。但回首之间,我们却发现,如果仅仅通过几起单独事件已经无法浓缩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精彩。

因此,超级充电站编辑部评选出了新能源汽车十大年度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词背后热点事件,与大家共同回忆今年更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脉络。

1000 公里续航之争:消费者当前最重视的东西

在 2020 年,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已经大幅提升至近 75%。而普通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型时最关注的,依然是最现实的续航里程。

因此,今年年初第一个引爆行业的关键词正是「续航 1000 公里」。

1 月 9 日,2020 年蔚来 NIO DAY 如期而至。发布会上的重磅车型,蔚来首款纯电轿车 ET7 最吸引消费者目光的,想必还是续航 —— 基于蔚来 150 千瓦时电池包,这款纯电轿车的 NEDC 续航里程将达到 1000 公里。

遗憾的是,与计划在 2022 年一季度交付的 ET7 类似,蔚来 150 千瓦时电池包是更遥远「期货」。蔚来车型要用上这款电池,还得等到明年年底。

但这并不能影响话题热度出圈,也引发了其他厂商纷纷「跟牌」

1 月 13 日,智己汽车宣布旗下首款车型与宁德时代开展合作,搭载「掺硅补锂」电池,最大续航里程将超过 1000 公里。

1 月 15 日,广汽埃安发布海报声称,其搭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的车型 8 分钟可充电 80%;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则能让电动车 NEDC 标准续航里程达到 1000 公里。

这场年初的「1000 公里续航之争」,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欧阳明高院士一句点评掀上了高潮:「如果有人说,一台电动车既能跑 1000 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而且还特别安全,成本还特别低,那大家不要相信,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的。」

至于后续的舆论论战,限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再展开。而在夺人眼球的「1000 公里续航」数字背后,我们也能再次明确:

如今新能源汽车在使用层面最能撩拨消费者内心的,依然是续航。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充电条件、补能体验相比燃油车仍显薄弱。

还记得今年国庆期间,电动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充电 1 小时、排队大半天」的热点新闻吗?

这也预示着,最终只有到「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的时候,电动车才能在消费者购买决策天平上与燃油车放在同等的位置

幸运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汽车厂商、电池厂商都在努力,通过提高电池密度、充电速度、布局更完善的充电网络,来缓解消费者的「补能焦虑」。

对了,就在 11 月 1 日,据广汽埃安官方消息显示,其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续航 1000 公里 AION LX 已登上工信部网站公告。

或许这也意味着,在 2022 年,电动车续航达到 1000 公里,也不会再是什么令人大惊小怪的事情了

小米造车:科技公司扎堆入局

今年,小米终于宣布要正式造车了。

3 月 30 日下午,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成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全资子公司,首期投资 100 亿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达 100 亿美元。

在当晚举办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大声宣布:「赌上自己全部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虽然按照计划,首款「小米汽车」还得等到 2024 年上半年才会量产。但这并不妨碍小米按照自身的节奏,逐渐推进造车的步伐。

首先,小米要了解行业:正式宣布造车后,小米进行了大量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调研访谈 2000 多次,拜访 10 多家业内同行和几十家产业合作伙伴。雷军现身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其次,小米要招人、组建团队:雷军亲自在微博上招兵买马,招募自动驾驶工程师等核心岗位。在 8 月季度财报媒体会上,小米表示自启动造车已收到了超过 2 万份简历,目前已经组成了约 300 人的团队。

9 月 1 日,小米汽车工厂选址有了答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注册,注册资本为 100 亿元,雷军亲自担任法人代表和 CEO,首家工厂将落户北京亦庄。

有传言称,小米汽车计划「3 年出车,第一年卖 10 万台」。同时,小米在 2024 年出车后,此后三年每年将推出一款新车,三年目标总销量要达到 90 万辆。

小米造车,仅仅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争抢智能电动车赛道的一个缩影。

阿里巴巴入股「智己汽车」,携手上汽集团、张江高科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首款产品智己 L7 今年已经亮相,预售价格达到 40.88 万元,将在 2022 年上半年正式交付。

以杀毒软件起家的奇虎 360 入股哪吒汽车:以约 30 亿人民币投资,成为哪吒第二大股东,并为哪吒车型提供智能座舱技术支持。今年 11 月,售价 8 万元左右的哪吒 V Pro 上市,搭载了 360 汽车安全卫士。

百度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深耕自动驾驶技术,推出百度 Apollo 平台,为车企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今年,百度最终决定亲自下场造车,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集度汽车」,将通过百度自动驾驶技术 + 吉利 SEA 浩瀚平台打造新车,预计在明年北京车展期间亮相首款产品。

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一直宣称「不造车」的华为。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一段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实地路测的视频引爆舆论。隐藏在背后的,是华为正试图打通上下游链条、统一智能汽车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接口和人才培养规范,已隐约有成为智能汽车领域「下一个博世」的趋势。

与此同时,华为甚至还在「实质性地造车」。先是搭载华为 DriveONE 电驱系统、尾标贴着「华为智选」字样的赛力斯 SF5 今年正式进入华为线下渠道销售。

12 月,金康赛力斯官宣高端品牌「AITO」,旗下首款产品问界 M5 的发布时间却被安排在了冬季新品发布会上。在传闻中,这台新车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营销、售卖都将由华为「一手包办」。相当于华为买断了车型,金康赛力斯只负责代工生产。

此外,除了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司争相涌入造车赛道,海外苹果造车的相关消息也成了媒体报道中的常客。

几年前,当移动支付技术开始兴起的时候,流传着一句互联网公司都会做金融的论断。

如今,当汽车逐渐演变为「四个轮子的超级移动终端」,这句话或许应该变为「科技公司都要布局汽车」。

上海车展:新车内卷加剧

每年汽车圈都能「预测」的行业盛会,无非是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车展。2021 年,从国内的上海、成都、广州,到海外的慕尼黑等车展,几乎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能源车展」。

依然以今年国内最重要的 A 级车展 —— 上海车展为例,1000 家知名厂商参展,共展出整车 1310 辆,全球首发车 128 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已然达到了全部新车的一半以上。用常规的描述,是竞争进一步激烈,用时髦的话说,是新车内卷加剧。

卷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大概可以从两场新车发布会中来感同身受

4 月 13 日晚上,福特 Mustang Mach-E 国内上市。

对于这款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和特斯拉展开正面交锋的产品,性能参数等产品力早已为人熟知。

最令人意外的,还是售价:26.5 万元起售,打破了外界对传统国际厂商电动新车售价不会低于 30 万的固有认知。新车也由此引发了一波流量高潮。

更富戏剧性的,是 Mustang Mach-E 的舆论热度似乎仅仅维持了 1 天左右的时间。在 4 月 15 日,大家就迎来了另一款配置「炸裂」的新车 —— 极氪 001。

这款基于吉利 SEA 浩瀚平台打造的新车,发布会上几乎每一页 PPT 上的参数都值得大家拿起手机去拍一张,类似于 100kWh 电池、 360kW 充电功率、电吸自动门、智能空气悬架等,都属于实用、硬核且直接和竞品针锋相对的配置和参数。

此外,极氪宣布自建名为」极充「的自营充电网络还喊出了「充电 5 分钟,续航 120km」的口号。

极氪 001 的话题热度也转化为了实打实的订单数量,发布会之后就传出了订单超过 7 万的传闻。

到了今年 6 月 15 日,极氪官方发布公告,表示停止接受意向金,2021 年极氪交付的订单已经售罄。

虽然在发布会之后的数月时间里,极氪 001 还遭遇了价格变动、配置变更等等一系列争议事件影响,但最终没能影响这台车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款「年度爆款」。

一系列事件背后,我们也能看到一个趋势:除了造出一台足够有竞争力的新车,如今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已延伸到比拼交付速度、营销服务、充电体系等等一系列综合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卷」,已经不仅仅是车型,而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卷」。消费者固然已越来越接受新能源汽车,与此同时,也在变得越来越挑剔

特斯拉「刹车失灵」

既然提到了消费者,自然不能不提同样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出现的以下一幕,也引出了上半年最具话题的一个关键词:特斯拉刹车失灵

事件的起因,是今年 2 月 21 日,河南张女士的特斯拉 Model 3 发生了撞车事故。当时驾驶车辆的是张女士父亲,交警认定其负事故全责。对此,张女士认为是特斯拉汽车「刹车失灵」所致,并多次到特斯拉郑州门店进行维权。

4 月 19 日,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上,张女士身穿印有「刹车失灵」的 T 恤,爬上车顶维权,被上海警方行政拘留五日。维权车主后续公开对自己的「过激维权行为」表达了歉意。

至于特斯拉的回应,相信大家也会记得。先是特斯拉高层、官方微博发表的「对于不合理诉求,没有办法妥协」论调引发轩然大波。

随后,央视、新华社等官媒纷纷下场批评,让特斯拉服软认怂,连续多天发表声明,从「深表歉意」到最后称事故「无论检测结果如何,我们都将接受」。

同时,迫于压力特斯拉在 4 月 22 日将事故发生前 30 分钟的详细数据提供给了事故车主,并向媒体公布了部分数据。

根据这份表格,基本可以证明事故车辆的刹车系统硬件正常工作,并没有「完全失灵」。但由于表格留白较多,缺乏刹车踏板的行程、刹车助力系统工作状态、路面状况等相关数据,引发了外界的猜疑,认为特斯拉有可能只公布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不论特斯拉是否造假,可以明确的是,如果一辆特斯拉车辆发生事故,能通过其内置的 EDR 系统进行回溯。

EDR 可以看做是汽车上的黑匣子,会记录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后的多项关键数据,如方向盘角度、行驶速度、安全带松紧等。在事故发生后,人们通过专门的解码电脑连接车辆的 EDR,读取其加密数据能获取完整的原始数据。

然而,维权车主事故车辆的 EDR 数据,至今并没有被外界披露。后续相关纠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此事件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引发了人们对智能汽车行车数据归宿问题讨论,也助推了相关国家监管政策的出台。

5 月 12 日,国家网信办出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从立法层面对智能汽车数据收集带来的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风险进行管控。

12 月初,《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第 2 号修改单发布,要求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国内新生产的乘用车都必须配备「汽车黑匣子」EDR 系统。

这也许意味着,未来出现类似纠纷的时候,究竟是人为原因还是产品原因将得到明确的溯源和判定。

12 月 24 日,维权车主起诉特斯拉高管侵犯名誉权诉讼开庭,审批结果目前尚未得出,但特斯拉是否真的存在「刹车失灵」问题,至今疑云重重。

当然了,这也最终没能阻挡特斯拉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畅销。

特斯拉市值万亿

10 月 26 日,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美元。

市值万亿是什么概念?

此前,全球市值超过万亿的只有 6 家,分别是:苹果、微软、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亚马逊、 Facebook。

特斯拉凭什么市值突破万亿?

首先,当然是车卖的越来越多,钱赚的越来越多。

仅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今年 1 ~ 11 月累计销量已达 24.85 万辆。而去年全年,特斯拉中国销量只有 13.74 万。

助推销量上涨的最大因素,无疑是新车 Model Y 的上市。今年 9 月,Model 3 就曾以 3.3 万的月销量一举超越国内 SUV 细分市场的长期霸主哈弗 H6,让人们惊呼,电动车打败油车真的不再是梦想。

此外,据特斯拉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为 137.5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879.57 亿元),同比增长 57%,净利润则达到 16.18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 3.31 亿美元增长 389%,连续第二个季度净利润超过 10 亿美元。

这是特斯拉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超过 100 亿美元大关,也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创新高,其中净利润更是连续两季超 10 亿美元。

其次,特斯拉全球的工厂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10 月,特斯拉柏林工厂终于落成。该工厂最大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台左右,目前只要拿到最终的政府批文,可在两个小时内开启车辆生产。

在中国,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已经达到 45 万左右。而在年底,特斯拉宣布向该工厂新扩建项目投资 12 亿人民币,将在明年进一步提升产能。

此外,特斯拉美国德克萨斯州新工厂也在加紧建设。

最后,特斯拉也在按照自身节奏,推动新电池、新技术的研发。

全新的 4680 电池组在柏林工厂落成时已经现身。该电池的生产,将是后续 Cybertruck 纯电皮卡等新车型量产的关键。

同时,特斯拉今年还召开了声势浩大的 AI Day 活动,对外展示了超级计算机 Dojo、D1 芯片,甚至还带来了类人机器人 Tesla Bot。

从智能汽车到机器人,特斯拉的故事讲得更大、更精彩。

卖车是当下、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是未来,这一切,共同将特斯拉的估值想象推向了疯狂。

巨头转型

特斯拉继续狂奔,传统厂商加速转型。 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大众、奔驰、丰田等等一系列传统国际巨头的电动化转型计划。

其中,还得看东西两大巨头:大众和丰田。

7 月 13 日,大众汽车发布 2030 NEW AUTO 战略,旨在加速转型成为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

根据规划,大众计划在 2021 年至 2025 年期间专项拨款 730 亿欧元用于投资未来技术,占总投资的 50%。

车辆层面,大众将开发下一代机电一体化平台可扩展系统平台(SSP 平台)。这将是一个集纯电动、全面互联和高度可扩展性于一身的全新汽车平台。在其使用周期内,预计将有 4000 多万辆汽车下线。

造车之外,大众旗下软件公司 CARIAD 目标在 2025 年开发出业界领先的软件平台,为大众所有车型产品提供软件架构。

电池领域,大众计划在欧洲建设 6 座总年产能高达 240 千兆瓦时的电池工厂,并将研发标准化电芯,为整个大众集团 80% 电动车提供统一电池。

更遥远的自动驾驶领域,大众目标在 2030 年建成拥有运营自动驾驶车队。搭载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出行即服务」和「运输即服务」将成为大众新业务增长点,相关价值链将包含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在车辆的整合、共享汽车和出行服务平台 4 个部分。

除了大众,一直对电动车持有暧昧态度的丰田,最终也在年底一口气为全世界展示了 15 台全新纯电动概念车。

12 月 14 日,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宣布了震惊行业的电动化战略:

到 2030 年,丰田将累计推出 30 款纯电动车,目标在当年电动车全球销量达到 350 万台。

雷克萨斯将转型纯电动品牌:从 2030 年开始只研发纯电动车,在中国、北美和欧洲电动车年销量达到 100 万台;2035 年,100% 雷克萨斯新车都将为电动车。

到 2030 年,丰田计划投资 2 万亿日元(176 亿美元)用于电池技术研发。

2022 年中旬,丰田全新纯电品牌 bZ 旗下的首款新车 bZ4X 即将在全球开始销售。同时,丰田计划在在 2025 年之前推出 7 款 bZ 系列电动车,囊括轿车、 MPV 、跨界车等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 ID. 纯电动车型家族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逐渐攀升:从 9 月开始,月销量均超过了 1 万台;11 月交付超过 1.4 万台。

当传统汽车巨头工厂生产线隆隆开启时,新能源汽车的战火,逐渐白热化。

新势力销量破万

当然了,全球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中国,中国市场中最有话题性的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

除了新车,新势力们最能引发话题的是什么?还是销量。

因此,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月第一天公布上个月的销量就成为了国内新势力们约定速成的事情。

销量引发的话题热潮,出现了在 11 月 —— 多家新势力厂商的月销量均突破了 1 万台。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小鹏,不仅月销破万,甚至还超过了 1.5 万台。累计销量也达到了 8.2 万台,在新势力厂商中排名第一。

此外,今年凭借新款理想 ONE 出色产品力热度不减的理想汽车,当月销量达到了 1.3 万。最让理想引以为傲的,必然还是竞争者们都有多款车型同时销售,而理想仅凭一款车型就取得了这样不俗的成绩。

蔚来虽然在年初发布了 ET7,但事实上今年依然只有 ES8/ES6/EC6 三款「老车」在售。而从 6 月之后,座椅设计问题、高速 NOP 车祸、供应链动荡等等事件,也一度让蔚来卷入负面舆论旋涡。

11 月销量破万,也许是蔚来结束「水逆」的绝佳时间节点。要知道,在刚刚结束的 2021 年蔚来 NIO DAY 上,惊艳亮相的 ET5,订单多到让蔚来 APP 一度宕机。

除了风头十足的三小强,一直在背后默默追赶的第二阵营的新势力厂商们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

哪吒汽车同样用破万的成绩,宣告自己找准了细分市场,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紧随其后的零跑、威马今年也推出了零跑 C11 、威马 M7 等亮点车型,有望在未来取得更长的销量成绩。

从争议重重到如今的月销量节节攀升,坚持下来的新势力厂商们,正随着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蹚出各自的发展之路。

缺芯之痛

看完几个积极向上的关键词,今年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不乏隐忧,影响最广的那只「黑天鹅」,必然是「缺芯之痛」。

事实上,从 2020 年年底,车规级芯片供应短缺的问题就大规模暴露。这种趋势,到今年年底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芯片短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芯片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此外,美国德州雪灾、马来西亚新冠疫情等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让芯片供应链持续动荡。

而这里缺乏的芯片,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高精尖的自动驾驶相关的芯片,而是多种多样、成分复杂。

按照功能划分,汽车芯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负责算力和处理,比如用于自动驾驶感知和融合的 AI 芯片,用于发动机 / 底盘 / 车身控制的传统 MCU(电子控制单元);

2 、负责功率转换,如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器件;

3 、是传感类芯片,用于自动驾驶各种雷达,以及气囊、胎压检测等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表明,我国传统燃油汽车芯片需求量在每辆车约 934 颗,而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约为 1459 颗。

这些芯片涉及的具体功能小到胎压监测、雨刷控制,大到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无所不包。要命的是,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芯片短缺,而是谁也没法预料接下来是哪个芯片的供应会出现问题

对此,蔚来总裁秦力洪曾经有一个形象比喻:「事实上,汽车行业今年每个季度都面临芯片短缺的困扰。但每周缺的芯片都不一样,我们也不知道下一个缺的是什么芯片,就像一个餐厅做饭一样,现在少油,下一个少醋。这是局部影响,但不同的局部影响持续存在。」

也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可以把厂商想象成厨子,不同的车型对应不同的菜谱。芯片就像调味料,缺了油盐酱醋,再高明的厨子也做不出菜。

至于芯片短缺的影响,我们同样能从厂家端和消费者端来分析。

厂家端,自然是影响车辆生产、「无车可卖」。例如,理想汽车在 9 月就因马来西亚疫情影响、毫米波雷达芯片短缺,导致交付延迟。

消费者端,芯片短缺导致市场变成了「供给决定需求」。说的更直白一点,现在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某些热门车。

此外,为了应对芯片短缺的影响,不少厂商也是「奇招尽出」。理想和小鹏就曾先后拿出过「先交车,后补装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应急交付方案。

据相关机构预测,受芯片短缺影响,今年全球汽车大约会减产 700 万~800 万辆,其中中国市场汽车大约减产 200 万辆。

同时,这个趋势短时间内并不会得到改善,明年 10% ~ 20% 的缺货率会继续成为常态。

还是那句话,除了打造新车,确保供应链稳定,将是摆在所有汽车厂商面前的一个长期话题。

泥沼和破产

市场蓬勃发展,头部新势力厂商节节向上,也有人深陷泥沼、甚至黯淡退场。

深陷泥沼的,是恒驰汽车。

在 4 月的上海车展上,恒大还曾租下最大的展区,一口气亮相恒驰家族 9 款新车,并于同期组织了上千家媒体探访上海工厂,进行恒驰 5 试驾。

对于量产交付的小目标和未来发展的大预期,恒大集团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当时还意气风发地表示,恒驰首款量产车将在今年 4 季度试生产,明年交付。2025 年实现年产销超 100 万辆,2035 年扩大至 500 万辆。

但当时间推移到了 8 月,恒大集团突发公告表示正在接触第三方,探讨出售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部分权益,恒大的造车计划疑似陷入泥沼。

随后,恒大的造车计划继续在迷雾重重中前行。

10 月左右,恒大汽车召开合作伙伴大会。最被外界熟知的,则是下图照片中「大干三个月,天津工厂恒驰首车下线」的标语。

此外,恒大汽车作为独立品牌也在 11 月 19 日发布了公开募股的配售公告,计划筹集 32 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生产制造。

然而不久后,事件再次翻转,恒大两款车型在近期被媒体曝光,从此前工信部公布的新车产品公告中消失了。

总而言之,恒驰车型的难产,基本上就是受制于了母公司恒大集团陷入的资金困局中导致。至于明年大家究竟能不能看到真正的恒驰 5,目前还无法断言。

但可以断言的是,我们是看不到曾经一度风头无两的拜腾 M-Byte 了。

11 月 1 日,拜腾汽车关联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件正式开庭审理。这也许意味着拜腾造车,最终曲终人散。

关于拜腾,如今人们还能记得什么呢?

曾经,拜腾 M-Byte 概念车上那块硕大的中控大屏,放在今天这个电动车内饰高度同质化的时代,似乎已经没什么新鲜了。

曾经,被媒体争相报道的「两个老外中国造车的故事」,结局显得颇为荒谬:一位去了法拉第未来担任 CEO,另一位去了恒大汽车担任副总裁。

可能很多年后,大家对拜腾的印象,恐怕就只剩下「300 人一年吃掉价值 5000 万的零食」、「烧光 84 亿,造不出量产车」等花边新闻。

当潮水褪去,才知道有人在裸泳。只是不知,黯然离场的拜腾,又能给外界带来哪些教训。

碳中和

最后一个关键词,我们选择了「碳中和」。这也是如今所有汽车巨头在宣布电动转型战略时,绕不过的一个概念。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在 2020 年 9 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向全世界承诺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0% ~ 65%,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同时,在我国《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将制定 2030 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低排放的混动汽车、零排放的纯电动车,是汽车工业参与这项宏伟计划的切入口。

这个趋势,从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节节增长上可见一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 11 月销量达到 45 万辆,同比增长 1.2 倍。当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 17.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更是突破 20%,达到 20.8%。

今年 1-11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 299 万辆,同比增长 1.7 倍,市场渗透率达到 12.7%。

对于整体销量,中汽协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340 万辆,明年则将达到 500 万辆。

如果预测能够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中提出的「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 20%」的目标或提前实现。

除了整个汽车产业响应「碳中和」这项世界性议题之外,对于每个普通消费者来说,选购一台新能源汽车,也是每个个体参与到这项关乎整个人类未来命运事业中的最佳途径。

曾几何时,特斯拉刚刚诞生时,还仅仅只是美国硅谷的有钱人,彰显自身「热爱环保」的电动大玩具。

而如今,电动车的普及注定会将是又一大时代拐点,咱们这代人都将有幸见证,世界再度改变。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omment · 0
Owner: 0
Sort by like

Upload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5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