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星球

光子星球

2022-02-24

Subscription

大疆 15 年,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

  1. 大疆
1,896

撰文 | 王 潘 冷泽林

编辑 | 吴先之

就在昨天,大疆全体员工在电影院同步观看了一场公司十五周年大电影,这家公司用这种方式和员工一同庆祝了自己第 15 个年头。

活动前夕,收到企业文化中心邀请,公司创始人汪滔参与了大电影中 15 周年寄语部分的录制。为了整体效果,负责拍摄的同事不断给汪滔提出要求,比如感情要饱满、尽量脱稿、多看镜头等等,但心里又十分担忧他会因此拒绝拍摄。

「Frank 并不喜欢高调地在公开场合露脸,所以一直很担心他会不会不配合。我们以为他至多录一遍,但这次他非常贴心的给我们录了四遍,让我们看哪个比较好。」 一位大疆内部人士告诉光子星球。

汪滔的细微变化也激发了员工们想做好这一活动的决心。

一位负责此次活动策划的员工告诉光子星球,十五周年的活动并不是非做不可,而是大疆希望通过一种区别于以往 「领导讲话」 模式,来将新升级的文化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员工。

「关于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大家创意想法都很多,我们最后选择了回归到活动最根本的出发点 —— 让同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力量。于是打破了很多原有的习惯,尝试了很多新的活动方式,而员工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远超预期。」

作为一家发展十五年的企业,大疆其实也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变化,只是这家公司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人们从外部很少能够感知。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从以前长时间行驶在硬件产品这条 「单行道」 上,到如今站在了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转型成为一家综合性科技公司。无论是业务覆盖范围,还是公司内部职能分工,大疆都不再仅仅是一家硬件公司。

不过,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从一个中型公司走向平台型公司时,大疆经历了不少阵痛。为此,光子星球独家对话了多位大疆内部匿名人士,试图通过一系列内部故事来诠释其嬗变。

成功与迷茫

2006 年 11 月,深圳莲花北村一间三居室的民房里,四个年轻人捣鼓出了大疆的第一套飞控产品 XP1.0。

从彼时算起,大疆走过的十五个年头,其办公地点从仓库到居民楼,再搬入西丽创业园、港科大等,到今年还将搬入大疆天空之城大楼,员工数也突破了一万四千人。

大疆发展至今,离不开这家公司早年成功塑造的最底层的基因,那便是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

一位大疆离职员工告诉光子星球,最早航模只是一个小众的兴趣圈,成立公司的初衷也十分纯粹,仅从技术上想让一个模型悬停,并没有明确的商业目标,更未实现商业化证明自己。虽然大疆早早便做出了第一套直升机飞控系统,但外界的质疑从未停止,员工总在流失。

就像一部蒸馏设备,最后留下来的人,反而不太在意商业理念,他们变得更加纯粹,凭借热情和对于产品的执着做事,而这正是撑起大疆一路前行的原始动能。

2012 年,大疆发布了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精灵 Phantom 1,拉开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序幕。在不少粉丝眼中,这不亚于 iPhone4 之于苹果的意义。2016 年,大疆发布了御 Mavic Pro 无人机,重新定义了紧凑型无人机的行业标准。

一年之后,大疆将自己的知名度与销售额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不少跟随公司成长的员工,也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成长为了关键岗位的管理者。

此时的大疆,好比一位拥有天赋与理想的年轻人,经过 10 年的奋斗,实现了初衷,也收获了名利,众人向他投来艳羡的目光,自己却此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

大疆成功了,打动世界的科技产品做到了,新的志向在哪里?难道仅停留在做一家硬件售卖的公司,在保证可观利润的前提下,继续扩充产品线,奔着有一天能够上市敲钟成为人生赢家?

这或许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可选路径,但大疆偏偏不是一家看重财务指标的公司,在追求财富上的成功之外,他们还希望有更多的追求。

当业务增长到了一定阶段,如果除了做大做强之外没有更高的追求,只会做产品,在精神追求上不升级,公司各部门的管理、人心就会出问题,也就进入了 「中年危机」。

事实上,当时大疆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头。

通过产品快速积累的品牌影响力给大疆带来面子与里子的同时,也让部分员工从自信到慢慢膨胀,在与外部沟通时或多或少会溢漏些许傲慢之气。

一位大疆员工向光子星球表示,此前招聘时他们一度不理解,自己已经给了候选人这么好的工作机会,为何还会有人选择不来?

在公众与合作伙伴面前表现出的自满强硬、缺乏服务精神,导致了持续的负面评论。虽然业绩仍然高涨,但负面情绪的积累转化成了或大或小的舆论事件。彼时,大疆看上去是一个新锐但不成熟的莽撞孩童,外界对其 「创新」 的称赞不能掩盖对 「不懂事」 的批评。大疆从未如此成功,但也从未如此迷茫。

反思与变革

问题接踵而至,核心症结在于,此前十年大疆一直忙于产品研发与业务增长,在核心价值观层面不足,乃至缺失。

如何不陷入混乱无序的漩涡,公司开始进行了一番尝试,创造出一些 「黑话」 名词,如语义隔膜、传力卡死、南北通透、号令陷阱等,并定期组织各部门学习,试图引导公司走向正轨。

不过,流于表面的方法效果有限,也缺少统一的价值观,无法真正植入员工内心。考虑到必须改变,为了这一目标,公司耗费很长时间总结出了全新价值观,由最初的 「激极尽志,求真品诚」,到后来增加了秉持公心、反思自省、积极正向、知行合一等关键词。

有趣的是,萃取出的上述关键词迅速发酵,大疆进入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自我反思与变革,首当其冲的便是汪滔本人。

据一位大疆内部员工透露,早期的汪滔对待管理有着典型的工程师思维,觉得管理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像做技术一样,只要构建一个系统,算法便会相对应的生成一个东西。

不过事实证明,无论多么精准的算法尚难算出人心,汪滔也开始渐渐意识到企业其实就是创始人的一面镜子,如果公司出现问题,那问题首先在于他。

反思与变革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某次,汪滔在内部公开做出表率:「我曾经在公司获得巨大成功时,滋生了骄傲,后来才发现,这个世界有多维度、多次元。当时是自己陷入了个人有限的认知维度里,现在看来,世界上有很多层次的智慧,很多闪光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吸取。到底是谁笨得不可思议呢?我现在经常拿这句话来警醒自己。」

类似的话,昆德拉写到了小说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此前,大疆人坚信 「心想事成」,只要信念足,就一定能做出好东西,最早他们也是带着这股 「人定胜天」 的劲儿,才完成了拓荒,也成了这种心态的受益者。但若不经过现实锤炼,优势变成劣势只在转瞬之间,心想事成慢慢就成了目空一切、骄傲自大。

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有些虚无,但俗话说 「屁股决定脑袋」,如同李斌喜欢看《长征》,王兴爱读《毛选》,领导着上万人前行,企业家的特质将会被放大千倍万倍。

在大疆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不少海报,其中一幅上便印着 「没有反思和进步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一位加入大疆 4 年的员工告诉光子星球,刚加入大疆时,公司已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成了 「万人敌」,看似未来一片美好,但她对于公司的追求感到迷茫,时常会产生抱怨情绪,也会焦虑未来。

后来,伴随公司构建出完整的 VMV(愿景、使命、价值观),她也逐步感受到公司的成长与改变,同事们做事情的方式似乎正潜移默化地对齐价值观,自己也变得积极起来。

在价值观的牵引下,员工甲传导给了员工乙,A 部门影响了 B 部门。当然,这种变化也是在一次次试错、反思、总结中,才得以不断完善。

市场与责任

硬件公司和综合性科技公司有什么不同?除了产品矩阵更丰富、市场份额更大、流程体系更有序以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为这个不完善的市场给出一本 「绿皮书」。

若只是重复 「订购 - 制造 - 交付」,不给行业带来进步,即便市场份额再高,也不过是科技大潮中随波逐流的高级作坊,何谈对行业和社会的贡献,更无需妄言持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大疆开始意识到,一味追逐产品层面的创新,而忽略事物的本质、何为正确的事,并不能带领大疆走向更高维度。

正如汪滔在昨天的 15 周年寄语中说到:「业务是无穷尽的,事情是做不完的。如果没有更高维志向的引领,我们仅仅是在消耗着生命去成就永无止境的业务、去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我们不如把困难当成磨练、当成锻造智慧与人格的阶梯。」

于消费级无人机而言,大疆早期几乎全部精力都在硬件的设计研发生产交付上,在那个玩家自己动手组装航模的时代,大疆这个角色无可厚非。对用户的责任小,可投入的资源也少。

但随着玩家数量增长,小众圈子从兴趣爱好变为生产力工具,包括航拍在内的影像创作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 「小白」 开始上手无人机,他们需要流程化的操作指引。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让行业责任落在了大疆身上。

有些用户认为没用几次就 「炸机」 是质量问题,而大疆售后部门检查发现,99% 的事故都是用户操作造成的。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个矛盾只有大疆自己来解决。

为此,大疆一方面通过提升技术减轻人为操作压力,降低无人机使用门槛,如不断完善的避障系统、自动返航系统等,另一方面也在建立成熟的对外沟通体系,普及无人机知识与政策等。

我们翻看大疆社交媒体账号,除了普通的产品介绍、作品展示,还有不少基础知识普及、使用技巧、售后政策,而视频轻松诙谐的风格也在修正人们对于大疆形象的误解。

大疆还将这样的经验运用在了新的业务,如大疆车载。大疆车载官方公众号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义为 「自动驾驶行业最靠谱务实的科普频道」。

据大疆车载运营编辑介绍,大疆车载想呈现的品牌特质是 「务实友好」,这是一种具有情感认同的主观评价。选择做科普,源自行业和公众都对自动驾驶有期待,却也忧虑安全问题,相关知识在互联网上并不普及。

一位大疆农机售后负责人向光子星球表示,为了避免信息阻塞,大疆不单单只通过网络获取反馈,而是在农忙期间将员工们分散至全国各地,其中有近半年时间都在接触代理商与用户,只为保证反馈的真实性、时效性。

贴近了解用户,不仅仅是售后部门的工作。近几年大疆内部从产品研发到市场销售,都不断被要求 「深入一线」「了解本质」,这正被培养为一种工作思维习惯。比如任何一款新品早期市场规划阶段,至少要求先做 20 个用户访谈。

去年大疆首推的电影机如影 4D,就是研发人员真正走进电影剧组,耗费 5 年,与用户一起打磨的产品。

据一位员工向光子星球透露,研发人员在进组和没进组前心态迥异。此前自以为用户只需要按照我做这款产品的思路使用即可。「而当他真正进组拍摄后,才领悟用户是如何使用的,也从内心接受了导演或剧组人员对产品的改进建议。」

观念的转变,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大疆人,都更多地思考自己对用户及行业的责任,更主动去承担着一个综合性科技公司的领导作用,从聚焦产品到关注使用产品背后的人。

产品与人

2016 年之后,意识到公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向低调、不爱抛头露面的汪滔也开始多次通过内部 QA 或年度大会演讲分享自己在 VMV 方面的思考。根据光子星球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他在各个场合的分享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 「升维」,出现次数高达 40 次。

大疆在精神追求上的 「升维」 远高于企业本身,从以往一味地只关注做好产品,变得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这里的人既可以是用户、员工甚至是离职员工,也可以是合作伙伴或代理商。

过去的大疆只关注事情本身,最后的结果是同事之间只有简单的工作关系,少了人情味,很多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加入大疆的人感到无所适从,不过随着价值观的引导,近些年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HR 体系定期对全员进行专业的问卷调研及培训,以此提升组织内部工作氛围。在关怀员工这条路上,大疆也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员工礼盒每次都令人眼前一亮,现在离职员工也能收到礼盒关怀。此外,由大疆设计部设计的一些周边,如卫衣、背包、雨伞、杯子、毛毯等等,竟然成了员工的抢手货。

每天在工作群,都有行政员工不时地对本楼层同事嘘寒问暖,主动帮助解决问题。而同事之间,也会互相分享水果,从老家带回的特产,让人感到温情和归属感。

产品端上,去年末发布的 Mavic 3 除了技术上的升级,也显得更有 「人味」,如桨叶顶端的软胶设计、多场景使用的收纳包、新型一体式收纳保护罩等,无一不是在将冷冰冰的技术赋予温度。

由物及人,可以说这与完整价值观的建立密不可分。事实上,大疆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其价值观体现的结果,比如大疆的使命之一是 「做空间智能时代的开拓者」,空间智能的意思是要让所有的 「机器」 长上眼睛,这自然不难理解大疆车载的初衷。

为了将价值观完整地传达至所有员工,原本生硬的黑话开始慢慢淡出大疆人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文化氛围,或在内部沟通软件的开屏页面、企业走廊的墙上,又或在员工群内的表情包中。

大疆 GT 表情包

一位在大疆企业文化中心工作多年的员工向我们表示,他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 「墙」 正在逐渐被打破。

在大疆成立的第十五个年头,公司拿出大笔经费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本该由企业文化中心牵头的项目却引来了设计部、IBG 等多个部门的主动请缨。

互联网公司必须快速跟随市场热点进行运营迭代,但对于大疆这种涉及研发制造的科技公司来说,着眼未来保持技术领先型和设计调性非常重要。如影 4D 这款新形态的摄影机经历 5 年打磨是一个例证。

如何在既保持调性又满足客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汪滔的回答是:「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当然要去贴近客户,满足市场需求,但不能仅限于此,要在满足用户的层面上更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去超越他们的需求。我们不是讨好型的公司,我们的产品是有调性的。」

据大疆车载一位员工透露,大疆在汽车领域是后来者,在产品体验维度上主机厂更懂用户需求,不过车载技术的维度上大疆或许更胜一筹。因此在车载领域他们依旧保持对自己技术自信的同时,也愿意去倾听主机厂的意见。在大疆车载官宣几个月内,便新增了大量订单。

如果说五年前的大疆还是一家位于平面上的二维公司,只需要做好产品就可以赢者通吃,如今已满十五周岁的大疆正在成为一家更为立体的三维公司,多出的一维不仅是流程体系的建立、业务短板的补齐以及业务条线的拓宽,更是对于人自身的关注。

2022 年伊始,大疆刚刚庆祝和总结了自己走过的十五年,但这种升维式的改进并未结束,仍在进行。而驱动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必将长远地影响这家越来越有风格特点的中国科技企业。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omment · 0
Owner: 0
Sort by like

Upload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