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Max

AutocarMax

关注

奇瑞的焦虑,得自己解 | 深度

奇瑞

2023-04-14

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奇瑞的焦虑,已经不想做任何掩藏了。就连纸面上的「理性」,都被目前的困境逼得一一撕掉。

今年2月,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李学用,喊出「让内卷来得更猛烈些吧」。4月13日,在「行向远方2023捷途之夜」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国忠则给出了应对之道,2023年是行业最卷的一年,用自身「内功」对抗行业「内卷」,用自身「内行」应对行业「内耗」。

有趣的是,3月初,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CTO高新华发的一封邮件被媒体披露,声称「周六是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并让相关员工从机制上想办法,规避法律风险……

对于「周六加班」,在这里不做任何评判,毕竟此前已经被网友送上热搜,批判了一整天。想说的是,从这两件看似关联度并不紧密的事情,也可管窥出,奇瑞的焦虑,不仅在心头,更是写上了眉头。

想藏都藏不住。

要说到奇瑞具体在焦虑什么,《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认为,可以大体归纳为三点:高端化原地打转;新能源仍困在低端市场,售价不到10万元的低价车成为新能源销量支撑;手上的技术牌,有硬货但打不出去,缺乏有力的营销……

这三大难题,浓缩成一个词,「奇瑞的体系难题」。层层困境压制之下,那个被视为「理工男」「工程师氛围」浓厚的奇瑞,已经到了必须将原本固化的自己撕裂,从体系中解放出一个新奇瑞的时刻。

这将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奇瑞能够在要量、要利润这个老套却永恒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吗?

我们可以不知道答案,但奇瑞必须知道。

4月7日,「奇瑞新能源之夜」发布新能源领域的新战略、新技术、新品牌、新产品,被业内称之为「理工男」向「全科男」转变的时刻,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

  • 发布第三代混动技术,全新混动车型亮相;

  • 星途高端新能源系列新纪元STERRA发布,将推出两款 B 级纯电车型;

  • 奇瑞首个独立新能源电动品牌—— iCAR 推出。

奇瑞架构了四大技术领域,包括: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能、银河生态。随着新品牌的推出,以「奇瑞、星途、捷途、iCAR」为核心的全新品牌矩阵将构建成型。四大技术和四大品牌,将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便是上述的奇瑞三大焦虑。

能不能如掌门人尹同跃所愿?

虽然,在发布会之后,听到一些偏向于否定的评判,有人说,「奇瑞这么多年,产品布局,技术推出,都没有自己非常确定的节奏,很多时候都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

不过,基于尹同跃多年以来不曾改变的「造车初心」,我们仍然愿意再等待一次奇瑞的崛起。只是,不知道市场还愿不愿给时间,也不知道奇瑞找不找得到正确的路。

尹同跃的两个狂热

「对手搞什么,奇瑞才搞什么」「没有自己的节奏,车型混乱」「明明有技术,但就是没想好怎么打出来这些技术牌」……近些年,每当聊起奇瑞,类似的评价屡见不鲜。

怒其不争的有,为其意难平的也有。

总的来说,市场对于奇瑞这些年的感觉,可以用美剧《越狱》的一句台词可以形容,剧中的神探马宏说,「跟踪遗留线索最大的问题是,你们总是晚他们一步」。

总是晚一步,对奇瑞来说,真不是一个好评价。但是,没办法,这个印记,是掌门人尹同跃「造不好,跳长江」的魄力,也无法消解掉的。

曾几何时,奇瑞也是不慢的,曾以产品和技术立下门面,当过中国自主品牌一哥。常言道,「好汉不提当年勇」,在造车马拉松中,前两三千米领先确实不能代表什么。

不过,曾经的奇瑞,的确可以掌握自己的节奏去做事情。虽然,并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中国车市十年黄金时期的腾飞加持。

最开始的奇瑞,从破旧的茅草屋开始,被称为「草莽起步」。那是1996年,尹同跃刚到芜湖,条件很艰苦,手上只有30万元市政府批下来的资金。

这点儿钱,想造车?才哪到哪啊,在1996年也就能买一台非豪华车。没办法,研发团队只能窝在茅草屋内。夏天太热,电脑死机。冬天太冷,手生冻疮。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奇瑞从无到有,再到后来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占据领头羊的位置。

全凭运气吗?全凭市场的大势吗?肯定不然。

那时候的奇瑞,是懂得如何去把市场趋势和自身节奏结合的。虽然,它也曾犯下「多品牌战略」和「多生孩子好打架」这样浮躁的错误,但不管变革如何,对两件事的认知一直没有改变:一是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如何,能不能参与全球竞争;二是有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豪华品牌。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这两点都是尹同跃始终在坚守的信条。往大里说,这也是中国汽车真正由大变强的标志。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曾表示,凡是汽车强国,海外市场都有高市场份额。

出海,早在2001年,奇瑞就迈出了第一步,至今已有22年。截至2022年,奇瑞全球汽车用户累计超过1120万,其中海外用户达240万,占比21.4%,也是国内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出口到美国的。上述成就,在中国汽车品牌中是少有的,使得「技术奇瑞」的底色,越发清晰。

参与全球竞争,这是尹同跃的远见。这个技术出身的掌门人,总是对汽车理想充满狂热。如果说,打造技术奇瑞,是尹同跃的第一个狂热,那么打造高端品牌,就是他至今都未能达成的第二个狂热。

尹同跃曾说,希望把奇瑞打造成中国的「大众」,旗下的高端品牌,就是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他一直坚持,「做高端要有耐心「,在德国看到一个修了600多年的教堂,还感慨」这是何等的耐力」。

耐心,尹同跃是有的。遗憾的是,从瑞麟,到观致,再到星途,「奇瑞高端战略遭遇瓶颈」的帽子,一直摘不掉。

毋庸讳言,为了打造高端品牌,奇瑞屡败屡战,但战略并不得法。「多品牌战略」也是如此,最多的时候,奇瑞旗下车型多达三十款以上,车型的频繁更新与内耗,严重拖累品牌的树立。

2010年,辉煌过后的奇瑞首次销量下滑,就开始陷入坚韧与冲动、谨慎与冒进交杂的局面。十二年已过,那个向外界承认「奇瑞公司犯错误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人」,仍旧需要直面诸多的质疑。

最大的质疑,便是「尹同跃还能为奇瑞找到自己的节奏吗?」

精简产品线,势在必行

十多年前,安徽师范大学发表的《奇瑞汽车营销模式对策探析》一文写道:奇瑞选择多品牌战略是为了摆脱国产汽车低端、廉价的形象,布局一个中、高端的汽车市场,做一个尝试。

尝试的结果,众所周知。奇瑞在尹同跃的带领下,走上了技术主导的偏执路线,长期缺失「品牌」这门课。这也是奇瑞在本土品牌中最先爬到高峰,也最先感受到缺氧和呼吸困难的症结所在。

眼看着吉利、比亚迪等对手们,如今都在往50万元、100万元的市场去冲,奇瑞的着急,终于藏不住了。

「星途是奇瑞集团品牌金字塔的塔尖,是奇瑞面对未来布局的全球化高端战略品牌,必须责无旁贷地引领起奇瑞技术突破、品牌向上的使命。」4月9日,以「 揽月和他的朋友们 」为主题的两周年粉丝派对上,尹同跃再次强调星途的地位。

尹同跃想把星途做成什么程度呢?

用他的话来说,金字塔是立方体,是三次方。金字塔的塔尖往上高一点点,金字塔的体积就会增加很多,奇瑞集团要把星途品牌尽可能拔高。星途品牌做好、做稳、拔高以后,奇瑞集团就可以把奇瑞品牌,捷途品牌,还有奇瑞新能源的体积做得更大。

星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真的要探究问题,从2018年成立星途开始,整个奇瑞体系,其实想得不算太明白。虽然,尹同跃一再强调,希望星途品牌成为奇瑞集团的「奥迪」「雷克萨斯」,但实际上,奇瑞并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打造思路。

打造品牌,是奇瑞多年来都无法解决的痛点。进入智能电动时代,奇瑞又需要新理思路。

举个例子,主打高端化品牌的星途,一直肩负着向上冲高的重任,几乎云集奇瑞所有先进技术,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产品卖点,到底是卖互联智能,还是卖性能安全?

比如,代表车型星途TX,宣传是15万元级超强四驱SUV。暂且不论这个价格,和高端品牌有什么联系,就拿先是主打智能互联的卖点,发现销量不好后,又转向重点宣传性能。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对这款车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印象。

其实,奇瑞手上握着许多打造高端化的经验,不管好的坏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经验。

从2009年的瑞麟市场预冷,业绩平平退市,到2012年推出观致,品牌声量挺大,但销量不行,最后甩手卖给了宝能。接连受挫后,奇瑞又推出了高端品牌星途,至今4年过去,还未能掀起市场波澜。

连续推出多个高端品牌,却没有一个能够确立高端品牌的调性与市场认同。这就导致,奇瑞的脚步变得慌乱,多跨度车型,高端品牌,一拥而上。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你永远无法理解奇瑞的产品矩阵有多复杂」。

就拿被尹同跃捧到金字塔尖的星途来说,在不超过20万元的价格区间里面,搞出了凌云、揽月、追风系列。就算被尹同跃称之为奇瑞「38军」,善于「啃硬骨头」的捷途,旗下产品也眼花缭乱,子龙、诸葛、大圣、酋长,这些车型名字就算了,捷途X90,X90子龙版,X90PLUS,X90酋长,X90至尊版,怎么区分啊。只有一句话形容,「臣妾做不到啊」。

就连1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市场,有大蚂蚁、小蚂蚁、无界Pro……产品系列极其臃肿。「极其」两个字,一点也不夸张。

并非想批评奇瑞的问题有多大,而是想说,奇瑞已经到了理清竞争思路的时候了。

首要的是,必须将产品谱系精简,然后系列化推出。这是长城汽车已经在着手做的事情,打造明显大单品,比批量上市多款车型,重要得多。

车型臃肿,是导致奇瑞在高端化上屡屡折戟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星途出LX,降维打击瑞虎7;捷途出X90,升维和瑞虎8抢市场,整个集团的产品都缺乏识别性,这是非常严峻的事情。大众化主流的市场区间,奇瑞都不能做到有影响力的产品,怎么能在品牌高端化上去说服市场和消费者呢?

在中低端市场,奇瑞把技术都给了,产品也不错,为什么就无法树立影响力呢?一位知乎答主的回答,说得透彻,「小鹏P5已经给了市场很好的教育吗?把高价值技术下放到低端产品上,消费者不会觉得你NB,他们会觉得你何不食肉糜。」

说到底,想要打造好星途高端化,光有技术不行,还必须解决好「奇瑞只会自己打自己」的残酷事实。要不然,一个技术,用在几款车型上,高低端互相搏杀,高端化只能是「在路上了」。

只有把产品序列理清楚,才可能把品牌矩阵的金字塔搞明白,才有可能实现尹同跃的高端梦,「我们还缺一个豪华品牌,所以一定要把星途品牌拔上去」。

他说,做品牌需要时间。可是,时间在哪儿呢?

两个筹码

虽然,在新能源的上半场中,奇瑞汽车的存在感并不强,但时间还是有的。毕竟新能源市场,刚刚进入下半场,还未到刺刀见红的决赛圈。

虽然,奇瑞属于典型的起了大早,赶了晚集,但仍然有机会重回原有的位置。就看奇瑞到底怎么掌握其中的尺度和平衡了。

从公布的一些信息来看,奇瑞把筹码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化「技术奇瑞」的底色,一是在新能源产品上发力布局。

还记得,以前有位从奇瑞离职的高管,曾这样评价尹同跃,「他永远不会丧失对奇瑞的信心」。所谓信心,来自于尹同跃多年坚守的工程师氛围和文化。

这些年,批评奇瑞的不乏其人,此文也算是批评,但在所有的批评里,都有着对奇瑞的「意难平」之意。

从奇瑞所公布的信息来看,在模块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都很好,但从结果来看,技术优势尚未体现。一位奇瑞车主这样说过,「了解奇瑞,得走进,才知道亮点所在,但是怎么才能让别人走进,这是奇瑞必须攻克的课题。」

说一个题外话。

之前有人在知乎提问,「为什么车评人很少测奇瑞的车」。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关于「公关」的:进入视频网站,搜索「长安」「UNIK」「CS75」等等,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看,宣传很多;说比亚迪,电池技术,混动技术这么牛逼了,怎么还说土啊,公关会反思是不是宣传不到位?到奇瑞这,就变成了「什么是公关,什么是舆论?」

这么多年,奇瑞确实是捂着技术,但不宣传,而是让产品说话。但是,因为产品系列繁杂,消费者也不知道选啥,怎么为技术代言呢?如前文所说,奇瑞一向以工程师文化为主导,更擅长搞研发,但轻视品牌营销,这是问题之一。

奇瑞是打算改变的。

在2018年,尹同跃就曾公开表达过对企业工程师文化的反思,「过去总是工程师说得对,卖不好全是销售问题。现在要听销售的话,销售要听用户的话,我们改变不了用户,只有适应用户。这个过程中,奇瑞可能就错过了整整十年」。

只是,由于市场转型,加之疫情、供应链等等各种黑天鹅飞起,减缓了反思后的调整。直到2022年11月,把曾担任捷途营销负责人的李学用提升至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才看出来,奇瑞想在市场营销上的改变,更快速一些。捷途,因为市场营销和品牌标签更为清晰,被尹同跃称为「奇瑞的优等生」。

此后,奇瑞的动作,的确变得更主动了一些。2月27日,奇瑞发布火星架构-超级混动平台,李学用喊出,「那就让内卷来得更猛烈些吧。」此举被业内视为,弥补营销短板,打造更有干劲的奇瑞。

李学用坦承,新的市场环境下,只追求技术、闭门造车是不够的,一定要研究市场和用户行为的变化。奇瑞不仅在技术上,还要在产品布局、营销举措以及用户运营上持续突破。

4月7日,奇瑞把旗下的品牌、技术加以系统梳理,不仅展示了「瑶光2025」新成果,还展现了持续深耕电动化、智能化的15大技术赛道,抢占发展制高点,以用户为中心,与用户共创,构建以「奇瑞、星途、捷途、iCAR」为核心的全新品牌矩阵,与加速新能源化的决心和信心。

「奇瑞、捷途、星途全面混动化,同时推出星途下面的星纪元是纯电系列,以及iCAR是纯电品牌,这是整个集团的应对。」李学用表示,不仅奇瑞,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到2025年混动化的比例会是4:3:3。

「为了这个比例,每个品牌都在做工作,不仅仅是捷途。」在2023捷途之夜前的媒体沟通会上,李学用承认,捷途是奇瑞优等生,自己又成为奇瑞集团的营销一把手,现在有奇瑞「捷途化」的说法。不过,他表示,「现在,奇瑞集团前所未有地真正将每个品牌做到清晰的区隔」,奇瑞的技术,也不是专门给到捷途,而是集团共享。

李学用给奇瑞,也给自己划了一条时间线,未来两三年是决战之年,必然会有个结果。「但是,未来两三年的结果可能是五年前决定的,只是看到今天而已。」听起来,这很像他给未来留的一个台阶,但愿不是,也不会。

那么,今天来看看奇瑞的技术成果究竟如何?

高新华表示,2023年将面向用户推出包括火星架构下的超级混动平台、E0X高性能电动平台和支持以上两个平台的智能化、生态技术等135项新技术,包括第三代混动科技、电池技术、电驱技术、奇瑞全栈自研 CHERY-OS、雄狮智云6.0智能座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银河生态等。

短短一小时发布会,奇瑞一口气展示了手上所有的好东西,看得出是有一些紧迫的意思。奇瑞希望,在新能源领域能有自己的位置,一个不错的位置,一个不仅仅是10万元以下市场的位置。毕竟,这是一个在萎缩的市场,又有五菱当主角。

「大家在拼命内卷和奔跑,这两年要赛出结果。我理解的(汽车)集团可能剩6家左右。」李学用所说的6家,必然是包含了奇瑞在内。

但是,从低到高,只有全序列产品都布局了,技术落地才有承载者,所谓的高端化、品牌向上、6家之一,才有可能。

一桌子硬菜,如何吃?

说到这儿,又有一个新问题。即便都是硬通货,奇瑞到底该如何把这些牌打出去呢?打出去的牌,消费者愿意买单吗?

关于高端化,尹同跃一直有一个坚持,不想一股脑儿把技术和产品都砸过去,而是希望在打造星途的过程中,学习丰田,把产品品质和服务等基本功做好,然后再发力智能化、电动化这些新赛道。

虽然奇瑞手上有很多技术,他坦言,在智能电动化领域,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能太浮躁。至于,太浮躁的尺度,如何平衡,考验着尹同跃和奇瑞的每一个人。

这个考验是漫长的,在2023年,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奇瑞给予明确回答。

其一,在已经有领导者的混动市场,节奏慢了的奇瑞,如何打好混动技术牌,如何树立标签和影响力。其二,星纪元序列和新品牌iCAR之间,如何区分?互相协作,而不是互相挤压?

「不是所有的混动都是高性能。」李学用反复强调这一点。

他认为,奇瑞的鲲鹏超性能电混C-DM,凝聚了奇瑞18年混动技术的积累,搭载第五代ACTECO 1.5TGDI 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配备有技术最先进、动力性最强的三挡超级电混DHT变速箱和电混专用电池管理系统。不仅节能,也更具性能。

混动技术,不能只讲技术,讲的是混动体系。李学用认为,混动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动机好不好;第二个是变速箱,技术路线主攻三挡做到最优;第三个是电池,奇瑞与中国最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很多电池上的全面优化,以及很多技术迭代。

「一个好的混动体系要有好的发动机、好的混动变速箱和好的电池管理和电池控制技术,这三点奇瑞都具备了。」李学用透露,会在今年和明年陆续搭载在奇瑞集团超过20款车型以上。

20款产品,是不是太多了一点?在这里,还是希望奇瑞谨慎行事,就像长城所说的,「打造大明星单品,比一窝蜂上产品更重要」。

《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把这一问题抛给李学用,不意外的是,他并不觉得20款车型偏多。他算了一笔账,目前,奇瑞各品牌现有产品全面混动化就已经十多款产品,再加上投放一些产品,所以有20款以上。

「我认为,不存在太多产品的内部打架,我们是三个品牌,奇瑞、捷途、星途,在2023年有20个品牌序列。」他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慢了,我很担心在全面混动化过程当中,我们的产品以后会吃亏。」

吃不吃亏,都是后话。

目前,还有一个问题,他没有说清楚,原本燃油车产品版本就偏多,需要精简,「全面混动」,是意味着把所有燃油车版本车型都加入混动车型,还是另作考虑?

一旦,燃油车+混动,双动力车型,多版本又不进行缩减,车型挤压的老问题,会加剧。

此外,还有品牌之间的协调问题。iCAR成为一个新的纯电品牌,和奇瑞新能源怎么处理关系?和星途「星纪元」如何差异化,品牌定位谁高,谁低?

回答不好这两个问题,再多的技术牌,也会回到燃油车时代一样的泥潭。李学用的理想状态是,「集团各品牌担当各自的任务,去承担和主打哪一个市场」。

如果说,捷途、奇瑞,都有全面混动的任务,那么高端电动化的任务,再次落在了尹同跃梦想的塔尖品牌——星途的肩上。

目前,星途全新系列星纪元STERRA正式发布,同时全球首发STERRA ES、STERRA ET两款车型。作为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品牌,iCAR定位15万元-30万元区间,目标用户群体为 25-35 岁的年轻人,旗下首款车型iCAR S56将于4月16日亮相。

至于市场区间重不重叠,现在不好说,就看STERRA ES、STERRA ET两款车量产之后的定价如何了。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EXEED 星途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招根表示,星途在未来平台上会规划三款车,后面还有一款MPV,「我们的价格区间希望能够从20万元做到50万元,目标人群是有温度的中产阶级。」

新问题又来了。一旦价格高于30万元,对奇瑞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毕竟在奇瑞的全体系里,还未有一款真正的30万元以上的车型。即便李学用把捷途做成了奇瑞的「优等生」,但是捷途产品序列里,也没有30万元以上的车型,而新能源车型的产品里,主销的还是以走量为主的A0级产品。毋庸讳言,李学用,乃至奇瑞集团都缺乏对高端车型的运作经验。

为什么不把高端电动车放在iCAR品牌上?

iCAR品牌COO王磊接受采访时说,「做这个品牌的时候非常地谨慎和慎重」,奇瑞新能源现在的产品是小蚂蚁、冰淇淋,后面还有挂着奇瑞新能源logo的其它车型,「暂时我们会保持这个品牌,当然可能会择时给它一个新的品牌名称,这个是要看时机。」

嗯?

这段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目前奇瑞对做「星纪元」和iCAR的把握还信心不足。当然,奇瑞的用意,也能理解,希望在低端到高端市场,都有一个稳定的布局,这是一个成熟企业该有的态度。

「竞争确实很惨烈,从暗战到明战,现在一定是决战,而且决战这个赛道大家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每一个汽车集团都要规模,没有规模就很难生存。」当然,李学用也知晓,自己面临的压力在哪儿。

一桌子硬菜,已经就位,是做成满汉全席,还是大锅炖?除了需要有绝对长版的产品,就看李学用乾坤大挪移的功力,到哪一层了。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