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心

汽车之心

关注

马斯克和余承东想做的事,何小鹏捷足先登了

环形隧道

2023-07-29

作者: 郑森鸿

通过对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加码和布局,大众有可能成为合资品牌最有希望的选手。

7 月 26 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 增资 7 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 50 亿元) ,收购小鹏汽车约 4.99% 的股权。

这个消息的看点在于:大众不仅向小鹏投资,还对小鹏的智能化技术有诉求。

具体来说,双方将达成技术框架协议,预计在 2026 年向中国市场推出两款 B 级电动车型。其中,大众负责新车的开发、工程设计和产业链,而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软件则交给小鹏。

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与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新势力牵手,本身就十分有戏剧性。

外界普遍认为,搭载小鹏的智能化技术,未来大众的产品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将更有吸引力。

对小鹏而言,长期坚持的智能化投入,终于迎来了曙光。

小鹏汽车名誉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小鹏汽车预计从大众交易中获得 可观的经常性收入 ,可能比预期更早实现盈利能力。

小鹏和大众,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大众斥巨资打造的纯电平台 MEB,以及基于这一平台的推出 5 款 ID。 家族车型,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评价:大众 ID。 系列是 令人踏实 的产品。

但落在智能化上,ID。 系列却被中国消费者视为不具有太多优势的产品。

用心造电车,用脚写软件 」,是大多数人对大众 ID。 系列的评价。

可以说,软件系统已经成为大众新能源转型最大的短板。

这也正是小鹏替大众解决的重要问题。

早在小鹏 P7 车型上,小鹏就已经拿出了用户普遍认可的全场景语音交互系统,以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最新车型 G6 发布后,小鹏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上又做了不小的提升。

首先是 提升落地效率 ,小鹏 XNGP 现阶段可以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使用,下半年开放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 50 个主要城市,明年的目标是落地 200 个城市。

其次是 加快覆盖速度 ,推出 AI 代驾模式,在用户经常使用的路线上,通过部分深度学习和更加精细的调整,提供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让小鹏的智能驾驶长板渗透更广泛的市场。

可以期待的是,2026 年面世的大众纯电车型,交付即拥有高度灵活人性化的语音助手、多场景座舱,以及覆盖上百个城市的高阶辅助驾驶。

为了减少软件开发工作,小鹏并不只是充当大众智能驾软件 Tier1,而是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软硬件一系列方案打包方案出售给大众,后续再通过 OTA 升级功能。

根据协议约定,小鹏与大众的合作框架分为两部分:

  • 2024 - 2025 年,大众向小鹏支付相关的技术服务费;
  • 2026 年新车投产,软件将以 OTA 方式收取费用。

对小鹏而言,这样的合作方式必然是一件「稳赚不赔」的好事,一来可以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通过规模化效应来控制成本,同时也能够在车辆交付之后再收一笔钱。

「技术服务的收入对小鹏估值的参考有很大变化」,何小鹏表示。

关键技术获得国际车企的认可,这样一本万利的买卖,其实是何小鹏抢先实现了马斯克、余承东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

对外授权智 能驾驶技术,何小鹏比马斯克、余承东更有机会

大众安徽首席技术官吕尔曼曾表示,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大众必须要去界定、发现并识别全新的中国本土需求,包括互联、数字、自动驾驶。

为了满足「在中国、为中国」的市场需求,大众先扩大朋友圈、再押注研发中心。

我们看看大众最近几年的布局,针对中国市场,用中国本土化方案:

1、2021 年 4 月,大众安徽的部分车型定点给了大疆车载。据悉,大众 MQB 平台 L2+方案选用大疆,将于 2024 年在国内 SOP;

2、2022 年 4 月,大众旗下全新软件公司 CARIAD,在中国设立子公司,以此增强区域软件开发实力。最新的数据显示,CARIAD 中国的软件专家规模已经突破了 1200 人。

3、2022 年 10 月,大众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大众持股 60%,创下入华 40 年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24 亿欧元) 。另外,MEB 平台 L2+方案也将用到这个合资公司的方案,将于 2024 年在国内 SOP。

4、2023 年 7 月,大众投资小鹏,双方将基于 G9 平台以及小鹏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技术展开合作,在 2026 年推出两款 B 级车型;

至于研发根据地,大众也正不断加大在合肥的投入力度,将优势资源向 大众安徽 倾斜。

2023 年 6 月,大众集团在安徽合肥成立的全资公司——大众汽车 (中国) 科技有限公司,强调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研发实力、强调与合资公司的合作效率、优化盈利能力、将新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周期缩短约 30%。

7 月 18 日,大众集团宣布投资约 10 亿欧元 ,在安徽合肥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这个地方将成为大众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预计将于 2024 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据了解,这是大众除德国以外 最大的研发中心 ,将用于开发最先进的车辆和零部件;可与创新团队建立联系和采购;并为生产 「 电动网联汽车 」 进行采购,团队规模将超过 2000 人。

总结来说:

智能驾驶很特殊,因为数据合规和安全监管的问题,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是与本土公司合作。

提升研发速度和缩短上市时间,提升成本优势和竞争力的最好方式,也是与本土最先进的技术公司合作——大疆车载、地平线和小鹏,都是大众在中国对智能驾驶布局最好的诠释。

于小鹏而言,作为一家国内本土新势力车企,小鹏在智能驾驶不仅具备数据的本土化优势,并且两年前就已经搭建基于 Transformer 的 BEV 视觉感知系统 XNet。

为处理 XNet 的海量数据标注,小鹏还开发了全自动标注系统,曾经 2000 人一年的标注量,现在 17 天就能完成。

基于大模型、计算中心、大数据三件套,小鹏的智能驾驶数据驱动模式得以建立。

截至今年 5 月,小鹏高速 NGP 的用户渗透率达到了 94.38%,城市 NGP 用户渗透率达到了 90.07%,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达到了 4 亿公里。

在中国,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何小鹏比马斯克、余承东更有机会,向 大型国际车企 开放授权智能驾驶技术。

「在国内合作伙伴中,新势力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市值,不会选择华为。而国际巨头们,因为制裁的原因也不会选,传统的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择,这就让华为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2023,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一语道破华为目前尴尬的处境。

余承东只好大力推动智选车业务,以此打破僵局。

而另一个玩家特斯拉,也希望将自家的 Autopilot/FSD 技术授权给其他车企。

在今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更是透露:正在洽谈将 FSD 技术授权给一家大型车企。

从目前官宣的进展看,小鹏比华为、特斯拉更快——马斯克和余承东想做的事,何小鹏捷足先登了。

百年造车技术+百年品牌沉淀+中国最先进的智能化技术, 有没有吸引力?

与大多数合资车企类似,大众也正面临销量持续低迷的问题。

2022 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交付了 826.28 万辆汽车,同比减少 7%,创 11 年来新低;其中,大众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 456.33 万辆,同比下降 6.8%。

电动车方面,大众 2022 年累计交付 57.21 万辆纯电动汽车,占其总交付量的 6.9%。

虽然同比上涨了 26%,但从全球电动车销量排行来看,只有 ID.4 一款车型挤进了前十 (排名第六) ,且与排名靠前的特斯拉两款车型相差较大。

汽车商业评论爆料称,大众和小鹏的谈判从 2022 年三季度就已经开始了。

因而,大众也清楚自身在中国的竞争压力。

那么,一款百年造车技术+百年品牌沉淀+中国最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的电动汽车,在 2026 年有没有竞争优势?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 降本增效

大众的产品技术优势,一直是基于巨大销量体量下的平台模块化,MEB 诞生之初的首要目标也是用规模化带来经济效益。

何小鹏认为,大众对成本控制优化比小鹏强,通用的零部件都有大众内部系统的全球采购模式,成本很低,而大众也愿意分享自身的供应链降本技术。

极致性价比从来都是巨头的游戏,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成本不断压低,做到油电同价;特斯拉可以再多次降价后,依然保持近 20% 的毛利率。

据了解,为了最大化削减成本,以及完善垂直供应链闭环,大众 CEO 奥博穆正计划对进行大规模重组,这也是大众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重组。

其次是 产品力

作为首批跨国合资车企之一,大众不仅有着百万级的年销,也手握数以千计的经销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德国。

此外,国内消费者正在逐步回归理性,优质品牌、优质产品、优质技术的价值正被进一步证明,这也是百年车企的造车底蕴被全面释放的机会。

另一方面,何小鹏认为,未来的五年将是全自动驾驶的黄金五年,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全自动驾驶,2026 年向无人驾驶过渡。

我们开个脑洞:

如果把今年能买到同级续航最高 (CLTC 工况,755 公里续航) 、补能速度最快 (标配 800V 快充技术,可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300km) 、智能驾驶能力最强 (已经打通城市、高速和泊车场景的 XNGP) 、价格最低 (25 万级) 的小鹏 G6,换成是大多数人更为熟知的 大众车标 ,G6 的订单是否会在这个基础上翻倍?

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合资品牌长期被中国网友笑称「杂牌电动车」。

一方面,跨国车企对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油改电产品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虽然电动化的技术路径百花齐放,但如今谁把握住了智能化的大势,谁就有可能会赢得智能汽车之争。

历史的发展何其相似。

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特斯拉,也曾拿到了戴姆勒、丰田的投资:

  • 2009 年,戴姆勒以 5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特斯拉 10% 的股份,并与特斯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指定特斯拉为 1000 辆戴姆勒电池供应商。
  • 2010 年 4 月,丰田以 5000 万美元收购特斯拉 2.5% 的股份。

回过头来看,当年戴姆勒和丰田的投资都比较短视,没有战略可言。

戴姆勒、丰田只是将特斯拉作为补充自身产业链条的小角色,他们更加料想不到,特斯拉在未来有朝一日能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车企。

而如今大众投资小鹏,与当年戴姆勒、丰田投资特斯拉又有所区别。

「一方面是产品成熟度,本土辅助驾驶算法积累,还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在应用和效率上,我们一直都很强,但关于底层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我们的路还是挺长的。」博主 @老麦煮机评论道。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是一场关于 车企体系力长期主义 的竞争。

正如大众 (中国)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所说,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速度与耐力的比拼,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飞速的变革,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具有相同的速度。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 中国技术 正变得越来越值钱。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