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频道

类星频道

关注

我对「小米造车」有些担忧

环形隧道

2021-04-11

*作者:Office

3 月 29 日,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式宣布造车。

雷军在演讲中情怀满满,亲自下场、赌上荣誉、无论你是否是米粉,小米作为一家中国血统的科技公司,愿意全力进军汽车行业,这本就让人热血沸腾!

大部分人抱着看好小米的态度,甚至有米粉发声:「你敢造,我就敢买」

但在喧嚣过后,我们冷静下来思辩,却对小米造车有了一丝丝的担忧。

雷军到底拿什么造车?小米的造车之路会有那么顺利吗?

欢迎收看本期视频:《我对「小米造车」有些担忧》

雷军亲自下场是小米造车的优势吗?

2021 年,有两家互联网巨头,小米和百度先后宣布造车,但引发的舆论热度却截然不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百度是招揽职业经理人,与吉利合作造车。

百度的造车项目「集度」找来了前摩拜 CTO 夏一平做 CEO、前空客中国创新中心 CEO 罗岗担任要职。

而小米是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本人亲自下场,担当小米汽车 CEO 带兵出征。

我们知道,汽车是大规模生产的民用产品中复杂度最高的产品,跨学科、重资产、技术门槛高,汽车的产业属性决定了一个新的造车公司有太多重要决策必须要实际控制人亲自拍板。

特斯拉、蔚来但凡陷入危机,无一不是 Elon Musk、李斌在关键时刻拍板来扭转局面的。

所以,小米造车,雷军冲锋,这看起来是个高明的决策。

回看小米历史,2016 年,小米出现了严重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手机产品力和产能都存在挑战,销量不断下滑,雷军正是通过干掉小米联合创始人周光平,接管手机的研发和供应链,亲自去韩国拜访三星搞定了屏幕,才让小米最终实现了触底反弹。

在华为手机遭到重大外部打压的背景下,如今小米手机重回全球前三,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但是,小米手机业务真的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我们还是要问一句,如果未来三年内小米的手机业务需要救火,而刚刚出发的造车业务也处在关键时刻,那么问题来了:

媳妇和妈都不会游泳,而雷军只有一个,分身乏术的雷总要先救哪个?

1080 亿,100 亿人民币和 100 亿美金

雷总在发布会上说了 3 个数字,小米账上现金储备 1080 亿,小米造车一期投资 100 亿人民币,十年投入 100 亿美金。

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三个数字呢?

首先,1080 亿的现金储备绝对不低,2021 年一季度, 强如领头羊的特斯拉账上的现金储备不过 194 亿美金,折算过来也就比小米多了不到 200 个小目标。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蔚来、理想、小鹏这些头部的新造车公司。

不过,这 1080 亿里有多少可以为小米汽车所用呢?

雷军已经给出了他的规划,小米汽车一期投入 100 亿人民币,十年投入 100 亿美金。

显然,1080 亿仅仅代表的是账上的现金,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小米汽车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也不现实,所以关于小米造车的投资,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两个 100 亿。

如果我们从过去几年新造车的财务环境里看,会发现这两个数字也都有难圆其说的地方。

首先,雷总所说的一期投资的「一期」是什么?

在新造车行业,过去几年里还真有个 200 亿的说法。

具体是说一家全新的造车公司,从招人、建立组织架构、推进品牌、设计、研发、供应链、制造、交付、服务,一直做到第一款车启动交付,也就是第一笔营收进账,这叫做完成了从零到一,需要 200 亿人民币。

如果你去搜,现在还能找到李斌那句著名的「没有 200 亿不要造车」,我们从蔚来股权融资的历史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更别提最近两年新造车竞争白热化,人力成本已经水涨船高。

如果雷总的「一期」等同于从零到一,那么 100 亿人民币的预算显然是不够花的,再说十年 100 亿美金,按照最新的汇率,100 亿美金是大约 655 亿人民币。

我们继续对比新造车头部三强蔚来、理想和小鹏。

三家都是在 2015 年开始融资,我们看看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三家找了多少钱?

蔚来 100.54 亿美金,小鹏 69.07 亿美金,理想 50.71 亿美金。

取个中位数,三家公司在成立第五年的融资规模在 75 亿美金,折合人民币约 491 亿。

按照类似的节奏,即使小米造车的人力成本没有进一步上浮,也会在五年内花掉目前十年规划的 75%,如果小米想造一款产品力足够前沿的车,这个预算显然有问题,我相信小米有足够的资金和决心。

但现金储备 1080 亿,一期 100 亿人民币和十年 100 亿美金,这三个数字显然不是经过小米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精算后得出的结果。

尤其是后两个数字,更像是用于营销和传播价值

首战即决战

在 4 月 6 日的直播里,雷总简单介绍了小米汽车的战略,小米汽车没有犯错的机会,用雷总的话说,小米首战即决战。

也就是说,由于外部的特斯拉、蔚来、理想和小鹏都在快速发展,小米的老对手苹果、华为也都在汽车行业猥琐发育了很久。后发的小米已经失去了犯错的空间,必须出场即巅峰,一招制敌。

这样的战略有可行性吗?

我们还是要从之前的案例中来做对比。

特斯拉比小米先发 18 年,产业成熟度上不太具有可比性。

所以还是回到新造车三强,事实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所有的创业造车公司都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你必须尽全力说服上下游供应链

愿意投资一个从零开始的小公司,这逼得你在产品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但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蔚来、理想和小鹏各自的首款量产车:ES8、ONE和G3。

无一例外都在规模化交付后因为产品缺陷被迫强制召回,这很难用巧合解释,唯一可行的原因是,一家车企上百个工种,从不同的公司体系走到一起,初次合作,的团队,很难 100% 地关注到产品的所有细节。

汽车这一复杂的工业品,集成了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任何一个部位出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传统主机厂纷纷转型电动化的当下,早已今时不同往日,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所以首战即决战,这是一个看似热血,但实操难度非常高的策略。

泼了这么多冷水,是我们不看好小米造车吗?

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于早已功成名就的雷军来说,小米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我们才对小米造车格外关注。

如果雷军来真的,那么我们上面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雷总在未来写下答案。

在此之外,小米在过去十年积淀的硬件、营销、品牌、设计、研发、大规模制造、供应链管理、服务、运营,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助力小米汽车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雷军从 30 年前一个纯粹的软件程序员,一步步蜕变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CEO,这背后长期可持续的进化能力,才是小米作为外行跨进一个全新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祝福雷军,祝福小米。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