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

波波

关注

蔚来柏林发布会采访干货:为何只能订阅、欧洲是否建设工厂、ADAS 功能何时落地?

蔚来 ET7

2022-10-08

今天蔚来举行了一场媒体沟通会,解答了很多凌晨欧洲发布会后大家的观后疑问,下面是最高频出现的问题及解答:

Q:为什么要在欧洲实行订阅模式, 很多新造车企业选择把欧洲视为重要目标,蔚来能为欧洲消费者带来什么新颖的产品和服务?

李斌:昨天宣布了 NIO subscription 之后,还是挺多争议的,且国内的争议大于欧洲,欧洲也有用户称买的是一种灵活性。但是从订阅角度来讲,蔚来是经过非常长期深入的思考,很多事情想的也比较体系化一些。就像做换电一样,并不是看到别人做换电所以才做换电。

我觉得在整个的这个围绕着智能电动汽车这个领域的话,从一个终极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回到一些很底层的东西去想的话,我觉得这个车本身它会变成一个服务,最终它会变成一个服务。那么这个服务的话,因为车它本身不是房子,它只不过是一个高价值的这个耐用消费品。如果是消费品的话,其实用户以前还是需要操心很多事情的,那我们其实希望简化这个服务

蔚来做了很多年尝试,例如服务无忧、BaaS 等等,如果真的最后把整个车加上服务变成一个订阅的方式的话,这个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你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去做这个尝试。

那你在中国做这个(整车订阅)很难对吧,这个我都没那么多牌照,我怎么搞这个搞不了对吧,欧洲没有这个问题。那你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限制,这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租赁,每个国家的政策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欧洲的话如果你去看的话,这一次我们在挪威我们还是卖车,那我们在其他的四个国家我们推出了订阅服务。那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税的制度不一样。

就像在挪威没有关税,没有 VAT,就是这些基础的东西它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所以车价也不一样。另外的话欧洲这些国家,它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就是公司车,公司车其实是一个传统,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合理的购入高端车的税收利益,税后收入去买和公司配车,税之间差了很多

所以在高端车市场,D 级、E 级、F 级的市场本身来说,公司车和订阅服务事实上已经占了近 6 成。当然还也还有一些人要买,买的人群里有一部分是由于享受不到公司车的福利,因为需要一定级别,需要一定收入。所以欧洲除了挪威以外,欧洲大部分都有公司车和订阅制度,这也是大家能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这也是一个跟税制、消费习惯都有关系的事情。同时也是蔚来做商业决策的基础。为什么挪威不用呢?因为挪威享受公司车这种税制的人群连 10% 都不到,所以才会整车购买。

第二点,现阶段还是不够灵活,很多痛点没有解决。如果大家去看我们的网站上每一条 App 订阅方式的话,和欧洲现在别人正在做的一些订阅的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更从用户视角出发,更加的灵活更合理,

如果大家去看我们的网站上每一条 App 上每一条我们的一些订阅的这么一个方式的话,和现在更从用户视角出发,在这种订阅和公司车的基础上,还有非常多用户体验、创新、效率提升空间。

我们在主流的市场方式里,仍然有很多创新的机会。6 成(公司车+订阅)已经是主流了,但是仍然有创新机会。因为我们并不是通过第三方的订阅公司,或者通过第三方的金融公司去做这个事情,我们是作为车企直接做这个事情。在销售零售的时候,你通过卖车,你减少中间商肯定有很多用户的体验的提升。

第三点,我们现在欧洲刚刚搭团队是吧,我们希望每个地方的团队保持专注,比如说挪威我们就是卖就不租了就不订阅了,也不能叫租,就租这个词太容易混乱了,因为这个市场本身想订的人也没多少。除了挪威,其他地方都是订阅,那我就索性 focus 在这个上边,我的团队初期这样的话能非常专注,就不至于又搞订阅又搞卖,因为这两个东西它完全是不同的逻辑,也挺麻烦的。我们团队本身还在扩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业务系统我们各方面的东西都需要专注一些。

那第四个来讲的话,订阅是一个更难的事,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强运营的事情,能订阅,卖还不容易吗?这卖车我们这个系统太成熟了,从订转卖就是增加一个卖的选项,这个如果真的就有那么多用户非要买,那你说我们要卖这有什么难的呢?对不对?我们忙过了一段,等业务都走上正轨了,等我们整个的体系,我们的团队包括换电站包括服务体系,各个方面都非常成熟了增加一个卖的选项,这有什么难的呢?但是从卖车去搞订阅,这太难了,因为这是不同的,就是降维打击。

我们判断的话,差不多有 1/4 左右的用户或者 20% 左右的用户是非常执着于要买的,因为已经去除 6 成的公司车和订阅了。总体来讲肯定会有取舍,一上来我们更 focus 在那 80% 的用户,当然会有一点照顾不到这 20% 用户。这个是我们商业上的取舍,并不是我们疯了。

Q: 有些网友反馈订阅价格偏高,基本与保时捷 Taycan、奔驰 EQS 的租赁价格齐平。第二点是具体怎么卖?是与当地 leasing (租赁)公司合作,还是建设牛屋,制造更多触点?

秦力洪:首先说一下这个价格问题,我觉得我们跟保时捷包括奔驰的某些车型价格接近是合理应当的。这就是车辆本身的产品力和价值的应该有的水平。像比如在中国,我们可能很多人习惯了觉得同样的车,中国品牌就应该比德国品牌便宜多少万。我们没有考虑这个因素,我们还是让产品回到它价值的本质。

另外一个,像昨天活动前,我们跟很多前来的用户、准用户,还有媒体和合作伙伴朋友们都在聊。大家还没有完全习惯我们这个定价体系,因为我们这个订阅价格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服务,它并不是一个 Apple to Apple,这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比的价格比如说我们里面包括了保险,包括了什么冬季胎,包括了取送服务,包括了维修服务等等,这些服务可能在别的品牌里面它没有包括。所以这个还需要一点时间来习惯。

这个问题正好说明了我们当前的工作任务,就是我们需要跟欧洲当地的媒体、社会各界还有用户进一步的去沟通蔚来的价格体系。我们是一价全包,别人是这个车是车的价完了再加很多的收费项。完了用起价来赢得一个相对的优势。我想我们会坚持我们的方式,让大家来习惯我们的定价体系。当大家习惯我们的定价体系以后,从而他们会不习惯别的什么都不包的价格体系,他们觉得那个事很麻烦或者不真诚,这个是我们的真实的蔚来的计划,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阳谋。

第二点,销售还是蔚来做,不管我们在欧洲做的这个 leasing (租赁)加 subscribe (订阅)这个模式,我觉得我们依然需要有完整的品牌和产品的体验,所以我们在欧洲依然会有牛屋,我们也有蔚来空间也有换电站,接下来我们同样会组织用户活动等等,很多做法和我们的中国一致的,是非常非常一致的。它唯一的区别就是购买,就是你下一个决心多花点钱,这个车你多用几年,然后它名义上属于你的产权。那么订阅就是说你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的灵活,但是依然你也是相对比较长期的在用这个车。

知道大家昨天留意到两个细节,一个细节是我们虽然公布了非常灵活的订阅。但是我们也公布了一个 12 到 60 个月的这么一个长期订阅的稳定价格,有一定的优惠。你把它搁到一块说心里话和买有什么区别呢?除了少办两次过户手续以外,没有任何区别。这个用户会去判断的另外一个细节。可能很多老师们还没有留意到。

昨天我们发布价格的同时,我们在欧洲的官网和蔚来 App 的配置器同步的上线打开。这跟我们在中国的 NIO Day 不一样,我们打开的配置器不是一款产品的价格,而是几百辆车的价格。每一辆车都有一个属于它的价格,它有一个基准价,那么它根据配置各方面不一样,它又略有区别,这就特别考验我们的运营能力。好说心里话。

我个人昨天在现场到了那一刻,我看到我们的团队在配置器打开那一刻,几百辆车都有价格,而且还没搞错,我觉得这个本身对于我们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因为这个运营能力我们欧洲团队虽然人还不多,已经超越了我们今天在中国的销售团队的运营能力了。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好这些事我觉得是不一样的,其他的事情和我们坚持做这个直销的方法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Q:欧洲人用车会更工具化一些,那么在吃喝玩乐方面,尤其是牛屋内的吃喝玩乐,是否能够打动欧洲人?

李斌:吃喝玩乐不会少,我们在挪威已经建设了。我们在欧洲选址的第一批 NIO House 的面积都是很大的,基本都是一千平、七八百平米。我们其实内容会更加的丰富,其实这方面的话反而是我觉得欧洲的用户的需求会更高一些。

Q:欧洲用户有个反馈,他们(欧洲用户)觉得现在这套设计下,lidar 和摄像头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太多了。然后另一点,在发布会的时候,你们也没有着重的去讲辅助驾驶功能。

这个功能在国内是个重点。因为昨天在发布会后,我跟力洪总聊的时候说,你们可能初期就几百辆车,那你们是怎么平衡这个辅助驾驶在欧洲市场的这个投入产出比的这样一个关系的?

李斌:从去年 4 月开始就在这边(德国)开始了辅助驾驶的测试,因为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因为是要全栈自研,那当然辅助驾驶里面也很基本的东西,像 AEB 很多东西我们都是要自己去做的是吧。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支不小的测试车队了,就在离这里(柏林)不远的地方,柏林创新中心,跟智能化相关的东西就都在这边,团队扩展的也挺快的。

自动驾驶也好,辅助驾驶也好,其实每个国家的这个法规它还是区别还是不小。那如果我们在这边来提供服务的话,肯定还是要全面的去做对接,没有本地的团队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可能很多底层技术是一样的,但是这个部署测试,合规,肯定跟每个地方去走,所以这就是我们长期的计划。

当然从方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将来的车,前面(指传感器位置)可能都会很像我们的车,包括将来欧洲的车也会很像(蔚来)。这个我们可以看,我们可以再过 3—5 年去看。

那这个因为它合理,其实合理是非常重要的,你这件事你就像那个就像现在的手机那个摄像头要凸出来一点,可能一开始看着它感觉有点不舒服,但是它合理他拍摄的照片好,所以大家就慢慢也觉得如果不是这样,反而不够 progressive ,不够先进的。就是这个就是人的 mindset ,你如果放在一个点上镜子的去看,你总是会有一点不舒服。你如果想到它背后的合理性,那你就感觉就不一样了。

你像昨天我们讲到了两个我们装在车顶上的摄像头, 800 万的摄像头确实它有非常多的好处,它的盲区少对吧。它两个正好拼起来可以做主摄的备份。 redundancy (冗余)对吧?它两个正好能拼起来可以拼出前面 180 度的。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很多技术底层是差不多的,那确实要做本地的适配,这也是所有的自动驾驶也好,辅助驾驶也好,它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像比如说特斯拉 FSD,它在中国什么时候能推呢?我觉得这个我估计时间长着对吧,就是这这就类似于这样的事情,都是我们需要去做提前部署的。

至于功能落地时间,还是要看当地法律监管

Q:10 天 2,500 公里感受如何,从文化、充电设施、用户认知等角度谈一谈。

秦力洪:差异还是有的。这个在欧洲的现在的街上真实能够看到的电动车其实还是不多的,就即便到了挪威这样的每年电动车的销量占到新车销量差不多 80% 的国家,其实从街上跑的车的保有量来看,电动车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少一点。那像在德国、丹麦这样的国家街上,其实电动车和我们在中国所习惯的街头的观感来看,我们可以判断它的大发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所以我们看到的还都是机会

另外刚才李斌也讲了,在欧洲尤其是高速公路体系,其实超充的体验还是不错。这个超充的体验不错,主要是它超充桩的这个技术和体验做得不错,但是整个的布局我觉得还有待发展。比如在城市的环境里去寻找庄,这很麻烦就很麻烦。

城市里面我觉得还是比较麻烦,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趋势,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公司在非常认真的在研发和投资方面在做这个事儿。那把这两点综合起来,我个人的一个感受就是整个基础设施起飞在即,这个从保有量的角度,刚刚进入到快车道的初期。

那么在这么一个时间我们来到欧洲,我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又是从车到服务一体化的在布局。我觉得我们还是相对比较有机会的,应该说时机还是不错。

第二个方面,我们觉得消费者就是消费者,用户就是用户。这一次李斌和我们一路上收获了很多围观呐,我们每到一个服务区停下来,都会有一帮人围上来问长问短,看车,问价格。我们都邀请他们下载我们的 App,观看我们的发布会。我们已经有的用户包括我们在其他几个国家,有的这个我们叫准用户,就是还没有拿到车,但是做了我们的用户顾问团的成员,这些人都很友好很热情。

我个人的感受就除了说话的语言不一样之外,和在中国和我们的蔚来用户泡在一块的感觉是差不多的甚至包括有些用户给我们吐槽,连吐槽的点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听完了下来。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熟悉感,它既是一个陌生的文化,但是回到一个商业的基础,就是用户和消费者的本质来看,它也有很多共通的东西。

李斌:我们 10 个城市有 9 个城市是第一次去。还是重新让我认识了欧洲,我觉得欧洲比我想象的还要更有韧性、更有底蕴和更有潜力。所以有一些东西我们不能简单的是去看一些报道和数字,但有的时候还是要去体验。我觉得我感觉下来还是有挺多的不一样的视角(感受)的,一些做事的方式也很大的区别。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这个充电桩,充电桩这件事情其实在欧洲的话,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它真的是当成一个服务在做,他就是考虑的非常完整。那我们可能国内是满足于有桩,他可能有根桩能充就行,但是这边(欧洲)确实它更多是当成一个服务在做,确实这是不一样的,它更体系,思考的更加体系化更完整。

Q:过去蔚来讲「三分天下有其一」,那现在我们等于是杀入了这个欧洲,进入到 BBA 的这个大本营,那这个目标是不是有一个变化?再问一下,就是我们知道蔚来在做这个阿尔卑斯计划吗?那这个品牌未来会不会也进入到全球的体系里?

李斌:在国外的话,咱们「四分天下有其一」是不是好一点呢?其实肯定不那么容易了。但是如果从高端市场的角度看的话,中国占全球有 40%。那么欧洲加美国接近 50%,如果你去做一个高端市场,你不在美国、欧洲有好的市场表现的话,其实全球竞争力也是有点难的。所以我们肯定毫无疑问,欧洲美国我们都会是长期耕耘的市场。当然就这个什么时间,咱们最好就别加时间期限了,就是总有一天会达到的,要加时间期限,这压力太大,当然我们内部有自己的一个合理的计划。

阿尔卑斯的话,当然也会进全球市场,这是一样的,不会光在中国

秦力洪:都名字都叫了阿尔卑斯了,不到欧洲来一下怎么好意思呢?

李斌:这个阿尔卑斯是项目代号。对,我们告诉你们这个那我们透露一点好玩的事。这个最早我们内部是是那个代号叫珠穆朗玛或者叫喜马拉雅。这个我说太寒冷了,太高了太狂妄了。我说我们低一点,温暖一点的山。所以就取了阿尔维斯这个代号。

Q:换电方面,国内有主机厂和产业链联合合作,进行换电业务拓展。那我们蔚来又是欧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早的一个企业,我们会联合产业链的一些优势的公司,未来在拓展换电模式这块有什么计划?

李斌:我们在国内和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壳牌、国家电网本身就有很多合作,我们的电池资产公司像也有电池的企业是股东,我觉得这个每个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给到这个换电领域去进行投资,肯定是好事,我们也是欢迎的。

当然在这里面我们也呼吁一下,如果有用到了我们的专利,用到了我们这样的一些创新的地方,要跟我们打个招呼是吧。就是说这个这个我们还是呼吁一下这个大家的标准都高一点。

在国外的话我们像和壳牌我们就很好的合作,我们和很多本地的公司也会有很多的合作。但这个合作更多的是业务层面的,就是说这从资本层面的话,目前我们还没有这个想法。其他的汽车公司如果愿意用我们的技术,愿意用我们的这个整体解决方案,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今年在 NIO Power Day 沟通上面,我们也说到了我们正在开发的下一代的这个 800 V 的技术的电池的换电体系。我们也是欢迎大家来跟我们交流,也有不少厂商在跟我们进行这方面的讨论。

Q:对我们很多这个汽车行业的媒体来说,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蔚来这回是真正到了 BBA 的大本营去。那我相信这样在 BBA 的老家和他们直接竞争,我们的这个整个的劣势还是很多的,那相对来说蔚来觉得在和他们的竞争中,蔚来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呢?

李斌:我想蔚来的这个创新或者蔚来在思考的事情,我们从来不是在一个点上去思考事情。如果大家关注我,相信在座的都关注蔚来很长的时间了,应该知道蔚来做事情是比较体系思考体系创新的。我不光是简单地从某一个技术或者某一项服务或者某一个特别的东西去做,我们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

从 15 年开始,到 16 年伦敦发布 Logo,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其实是非常持续的在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去传示我们的一些想法,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一些产品的这个思考。

那我们其实到欧洲来,大家也看到了,我们也仍然是一个体系的到这边来,我们不是说简单的把这个车出口到这来就卖掉,不是这样的,我们其实也是很完整的,就是包括从挪威开始,我们就是坚持非常完整的一个体系性的输出。

所以如果你说蔚来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是真正迎合真正按照这个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这个趋势,去构建我们的研发与这个供应链产品各方面的一个体系。我们是真正按照移动社交时代,一个品牌如何去和用户互动,以车为起点的社区,去构建我们整个公司的业务和我们公司的使命。

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们不是突然心血来潮说我们要来欧洲了,其实不是的。我们从创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从来不觉得我们只在中国卖车。我们从创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在准备在全球去服务用户。因为我们知道你要真正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公司,只依赖中国市场肯定是不够的。

汽车行业 100 多年的历史证明了一点东西,就是你想成为一个全球的领先的汽车公司,你说你只靠在一个国家去成功,哪怕这个市场再大,只是在哪怕是美国公司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其实就是从愿景到行动,我们其实做事就是这样。

秦力洪:另外我也补充一点。当然我理解大家的感觉,觉得这个事很解气(进军欧洲),觉得这个事很光荣。我们其实没有带着丝毫的什么征服德国的那种豪迈或者杀入什么对手大本营的阴谋来做这个事,这其实都是市场理性

你要在欧洲做高端车,德国是你绕不过去的市场。德国本来大家都说欧洲以小车为主,但是德国其实不这样,德国这个是以中高端车为主的,这个 D 级以上车占的份额非常大,不管是绝对量还是份额,整个的汽车工业包括销售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也比较完善。

所以如果要在欧洲卖车,那德国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市场,这个规模在这里放着,所以我们还是基于这么一个商业理性来做的这个节奏的安排。那么至于我们要面对的挑战和困难,它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要去面对和承受的。我觉得就是大家也不用过度的把它解读成这么情绪化的一个决定。

Q:之前 Polestar 在欧洲也是以租赁的形式开展业务,对比之下,蔚来和 Polestar 的区别在哪里?

李斌:我们不会进入到短租市场,我们不会花时间去跟这个短租的公司,日租的公司去做合作。我们的最小的单位就是「月」,这是非常确定的。所以其实订阅和简单的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如果考虑到我们还有很多别的增值的服务的话,这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Q:欧洲合适建设工厂?

李斌:这得看需求,如果需求大,那就建,如果需求不大,那建也不划算。

秦力洪:这个比较动态,今天就下定论不合适。

李斌:一年没个一二十万台的增量,建厂是不合算的

Q:我们这回定这个价格发现是做的比较好的是领克 01 的 PHEV 的 550 欧元的 1—3 倍的价格,这个价格我们定下来,我们相比较宝马和奔驰,它的价格是什么价格?在什么线上?第二我们的订阅业务回报周期相对比较长,而且有重资产投入,包括产品的折旧的问题,这么一个资产管理,蔚来是怎么思考的?大概盈利的周期我们能不能简单说一下?

李斌:订阅定价比单纯的卖车的定价整个体系复杂很多,不光考虑整车,还考虑资金的成本,服务的成本,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定价的机制,订阅的定价很多程度来讲有一些公司它可能会把它作为清库存或者拉销量的手段,所以有时候定价会激进一些。

有一些媒体也说是不是这样能快速提升销量?其实也不是因为这个出发点,我们还是觉得从订阅的角度来讲把所有的因素考虑进去,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可持续的模式,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持续的,赔本赚吆喝这种事情我们不会干,如果去看我们订阅的定价基本上是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以后仍然是要有合理的毛利率,可持续的经营,从这个角度去做的。很难去 apple to apple 对标,因为包含的服务内容还是有区别。

我们在整个订阅上,你关心的盈利的事情,我们不考虑到这些基础设施或者整个前期的固定的回报,我们只考虑订阅本身,我们当然认为它是有机会去获得比卖车更高的毛利率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资金这个倒没有什么,有第三方的那么多Leasing公司,我们跟欧洲几家Leasing公司都有合作,我们达成很好的合作意向,包括第三方资金,我们肯定不会把自己主要的现金做这个事情,支撑不了多少车,我们当然会借助第三方的资金。

秦力洪:在欧洲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分工精细的程度以及欧洲的资金利息的水平这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友好的。

李斌:欧洲的 Leasing 公司有百万规模以上车队的,两百万规模以上规模的车队有好几家。

Q:去年第四季度业绩对话会上,我记得您那个回答分析师提问说,未来将会在 2023 年的第四季度实现这个盈亏的转折,然后在 2024 年实现全年的整体盈利。那么现在是 2022 年 10 月份,大概半年时间过去了,其实市场上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综合几方面因素下来,想请问您对于这个蔚来盈亏平衡的判断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李斌:对,这个确实,当然这个我们目前还是按照这个计划规划去看我们整个的经营的节奏。但你刚才提到了这里面确实最大的变量,确实还是电池的成本。因为你也知道我们蔚来的电池这个基本续航是 75 度电,然后这个长续航是 100 度电,对电池的总平均容量还是比较高的。

那电池的材料非常难去预测了,就是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目前掌握的这个全面的情况来看的话,总体上来说虽然碳酸锂又重新抬了点头,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再往下走的。

那我们这几次预期的话,这个在明年下半年我觉得锂的供应应该是会有非常大的改善,现在这个居高不下的这个价格,我们认为它不是真正的供需,这个我决定的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

那我们觉得这个锂的话肯定是会往下降的,因为它实际的开采成本如果盐湖的铁锂就是 5,000 美金一吨对吧,那如果是别的话就算贵一点,那么合理来讲的话就一万多美金,所以它没有理由这个这么的高。

当然这个确实就像你前面也提到了这个如果电池成本这个太就一直居高不下,这个毫无疑问不光是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这个盈利能力都会带来一个挑战。所以如果我们基于一个合理的材料成本的假设,我们当然还是会保持我们的盈利的节奏目标。

然后欧洲这边其实没什么影响,我们前面也讲到了,我们只是说它的确认收入的这个周期会更长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讲,我们还仍然是按照一个合理的毛利率去设定我们的业务模式。

Q:您以前提过在国内蔚来对标宝马,现在我们到了宝马的家门口,到了大本营,我们针对 BBA 有没有一些挑战的目标?

秦力洪:上次在成都跟很多媒体老师交流,(我们对宝马)致敬的成分更多一些。为什么有些产品总是被人拿来被对标,还是因为别人干得好,毫无疑问宝马在德国的市场地位,不管是产品还是历史形成的品牌号召力都是非常强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向宝马贴身学习的机会,最后量多量少不是这个事儿最大的重点,最大的重点还是我们能不能赢得我们理所应当的市场份额,能不能够让我们的产品力和服务水平通过用户最终的消费的方式来投票,赢得一个合理的尊重,这个事儿是非常主要的。

我也相信像我们蔚来进入德国市场,对本地的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大家都比较关注。

前两天我在海外的一个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一位路人拍到我们 ET7 停在某大公司总部楼下。车子是贴了膜的,可能是在等待被研究的这么一张照片。那时候我们在欧洲还没有拿到我们的ET7,他们还天天找我要车,所以说大家都在彼此关注,互相学习,我觉得有这么一个气氛,说明这个行业是好的,汽车行业就是应该大家互相促进的一个行业,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平常心一点就好。

Q:今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你们二人搭档,蛮有意思的。请教斌哥和力洪总,刚才讲了很多商业公司的问题,就是一个健康的持续的全球商业公司,我的感受是它一定有一个比较默契的而且志同道合的商业搭档,能不能结合到你们俩的实际经历和经验,帮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才是比较好的商业搭档?怎么才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李斌:很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跟力洪合作这么多年,也有分歧,没有分歧的搭档那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做事不管什么时候,最终还是会回到公司的长远的利益这件事情上去思考,长远的愿景、利益,还是要回到这个根上来去统一共识。

其实要寻求搭档之间的共识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可能很多时候谁都没有错,就是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但如果你统一了视角,比如说我们愿意考虑长远一些,我们愿意更多从用户视角考虑,我们愿意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你只要把视角统一了,很多事情就容易了。如果视角不统一,对错非常难以评估。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