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电车室长
零跑相当于在社区开了一家三元店,想要和大商超、便利店抢一杯羹。而这种行为,是给自己领跑一条路,还是想让谁无路可走,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大家好,我是电车室长。
半个月前,我随零跑汽车官方前往了有风的地方 - 大理,进行零跑 C11 增程版车型的试驾。因为没有带编导老师,我是自拍自讲了这条视频,回来后也早就剪出来了。但是迟迟没有发,是因为我在现场就听说原本预售价就才 15.98-20.00 万元的价格,还要再往下砍一刀。
而直到前几天 C11 增程版正式上市,这个价格被打到了 14.98-18.58 万元,着实是让人一惊。于是这条视频就一直挂着,等着今天一起发布,也顺便和大家聊聊。
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个话题:在特斯拉成本控制得如此好、比亚迪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如果哪家底子不厚的新造车出来说要打价格战,那是没有意义的。
而在此次发布会里,零跑的答案是 —— 重新定义。

重新定义,自然不是只靠一款车,也不是因为自己造了哪个价格的车而重新定义。零跑似乎是第一次将自己的造车思路彻底明确,然后加以包装后扑向市场。
2022 年,中国汽车市场 15-20 万级的车辆上线数占比 18%。也就是在 2200 万的消费市场中,有接近 400 万的车型是在这个价格区间卖出的。在大盘子里,新能源销量 688.7 万辆,渗透率也首次超过了 30%。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用户而言,15-20 万的车,确实得达到一个说得过去、看得过去、用得过去的级别。过去,我们看到过在这个级别里太多表现很好的合资车。而零跑今天的答案是,用全域自研抵御风险、降低成本,然后越级标配。
以零跑 C01 为例,23 款车型售价 14.98-22.88 万元,采用无电池包的 CTC 技术,用车身结构作为电池包外部结构,车身长度达 5050mm,四驱性能版加速 3.66 秒破百,两驱长续航版 CLTC 最大续航 717km,同时配备了各种智能驾驶硬件、辅助驾驶功能、智能座舱和舒适性配置,还有前双叉臂独立悬架 + 后五连杆式独立悬架……

再看 C11 双子星。C11 纯电版本同样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配备 28 颗智能感知硬件,配备高通骁龙 SA8155P 车规级芯片,油冷电驱,最大功率达 200kW,最大扭矩达 360N・m,性能版采用双电机四驱布局,最大输出功率 400kW,最大扭矩 720N・m,零百公里加速可达 3.94 秒。不要忘了,这是一款中大型车,车身长度和轴距分别是 5050mm 和 2930mm,售价只要 15.58-21.98 万元。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持续降低成本,零跑 C11 增程版顺势而生,推出了 30.1kWh、43.74kWh 两个电池包版本。同样在颜值、续航、空间、舒适、智能、操控六个维度定义价值。

虽然 C11 增程版采用的是东安 1.2T 发动机(理想 One 同款),但是喝粗粮 92 号汽油、20 万以内的售价、全配齐的配置,这款发动机的弊端似乎已不再重要。我们在大理的实测中,百公里油耗也仅在 5-6 个油左右。
这个定位、这个价格、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
零跑已经上刺刀,面对面地干一把。

为了搞清楚零跑装上的是什么牌子的刺刀,我打开零跑此次发布会的 「核心信息」 文件,看见一万多字的核心信息,我心里冒出一句话:这个事其实已经没有核心信息了。简单讲就是配置确实高、价格确实低。
而零跑也请来了高人,喊出了那句话:
选车看零跑,价值有参考。

但我们要如何理解零跑这种 「拼刺刀」 的行为?
零跑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做出这样的 「战略升级」?
零跑以后还会不会造 20 万以上的车?
实话说,这三个问题是我原本打算在朱江明的专访上问的,但阴差阳错我们没有得到答案。
后面两个问题,我打算下次再问。但第一个问题,正如今天的标题,我们还是要浅浅聊一下。
我的答案是:零跑已不得不拼,不得不升级。
同样的不得已,其实在小鹏、威马等品牌上也早该行动。不上道的威马已经基本驾鹤,综合实力在台面上的小鹏,其实也亟需一次 「战略升级」 来重拾内外信心。但今天我们先不做延展,继续聊零跑。

零跑此次的整体升级,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活下去。
是的,威马沈晖最少说过一句真话,其实他们也想活下去。

只不过威马已经没有主动权,但零跑依旧有。
求变、丰富包装的背后,其实只有三个原因:
(1)明确品牌和组织的变化,指导公司走向;
(2)扩大销量、扩大市场份额,供应链走量、降低成本;
(3)给到投资人信心。
而很明显,三个点都是为了最后一步:钱。
有钱,一切都能继续。没钱,故事再好也会成为贾跃亭。
在汽车公关圈、营销圈,一直流传着一句江湖名言:只要卖得好,做了什么都是对的;只要卖得不好,做过什么可能都是错的。基于这个点我们回过头来看蔚来和理想时,就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从品牌定义指导产品定义,从用户定义反推市场定义。
以理想汽车为例,理想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精准地做好了几个定义,因此发展到今天的理想,从 L9 到 L8 再到 L7 都是板上钉钉的爆款。而蔚来用户思维的成功,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甚至全球都不可复制。
再看小鹏汽车,他们的策略就是从 15-20 万(G3 和 P5)的车开始,上探到 20-30 万(P7 和即将推出的 G6),最后冲刺 30-40 万(G9 以及后续 MPV)市场,以全面的车型占领智能汽车市场。这多少有点 too young too simple 的感觉,好在研发实力、智能能力和爆款产品依旧让他们保持了热度。
而回过头来看零跑,不管当初他们为什么先造 T03,再造 C 系列,最后重新包装定位和 slogan,我们看到的结果是,零跑的高层重新捋清楚了定位和定义。这就相当于在社区开了一家三元店,想要和大商超、便利店抢一杯羹。而这种行为,是给自己领跑一条路,还是想让谁无路可走,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当然,价格并不是恒定价值的标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大家无非关心三个问题:这车值不值得买,这个品牌能不能给我带来面子,这个车的品质及售后如何。
从产品角度来说,结合售价,零跑 C11 增程版一定是值得买的一款车,各种舒适性配置也只能是 「懂的人自然懂」。而在面子、里子的层面,将决定零跑汽车接下来能走多好,能走多远。
我们抽丝剥茧看 「拼刺刀」 的零跑,其实在造车方法上和其他企业并没有本质不同,只不过有的品牌一开始就有了定义,有的品牌是在摸爬滚打中寻找定义,两眼一抹黑、拼命往前跑是前五年大部分新造车的常态。
到今天 「仙丹炼成」,我们是拼价格也好,拼价值也罢,刨去营销包装的中国车企,真正需要做好的,首先是对买了车的用户负责。零跑在这条路上,或许很快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而在今天,零跑的定义就是:15-20 万,买之前来我这看看。
那就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