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rMax

AutocarMax

关注

理想上岸

理想

2023-03-08

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遇到竞争者,一般会有四个问题:第一,你看不见;第二,你看不起,觉得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第三,你看不懂,你什么都用过了,最后还是不行;第四,你就是跟不上。」

2005年,马云在一次论坛上说的这段话,至今仍被广为引用,如今的理想汽车,就是众多车企眼中从「看不见」到「跟不上」的竞争者。

「理想快要上岸了」。

经过整个2022年,这个共识正在业内形成,在所有造车新势力里,理想或许是最先实现盈利的。凭着去年第四季度赚了2.65亿的净利润,以及全年平均20%的毛利率,财务状况健康的理想,似乎和蔚来、小鹏不在一个层级了。

听起来,李想也是这样想的。3月2日,在理想汽车2023春季媒体沟通会上,他拿出来做比较的例子,是特斯拉和比亚迪。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理想一直是中国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中营业额的前三,我们上面就是比亚迪和特斯拉。」说到这儿,有必要分享一下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盈利情况,来分析排在第三位的理想,到底藏着怎样的心思。

2022年,特斯拉盈利达125.83亿美元,约合855亿元,连续盈利达14个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达25.6%。2022年,比亚迪预计净利润超过160亿元。

那么,一直和理想有「蔚小理」之称的其他两家呢?

2022年,蔚来全年净亏损144.37亿元,折算下来每卖一辆车亏损11.78万元,将于3月17日才发布第四季度财报的小鹏,在去年前三季度亏了67.78亿元,全年亏损只会更多。

的确,以蔚来和小鹏亏钱的程度,财务状况确实和理想不在一个赛道。所以,就有人说,手里握着32.6亿元自由现金流的李想,想要的不再是「蔚小理」,而是「特迪理」。

当然,成为「特迪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我们可以从李想的分享里,窥探出脱离「蔚小理」阵营的理想,看明白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李想的现实主义

比起那些称得上「远大」的梦想,李想的性格底色,决定了理想必须是一家现实的企业。

可以说,比起沉迷于「科技与狠活」的何小鹏,李想多了一份现实。比起「逼着自己做老板」的李斌,李想又多了一些野心。毕竟,李想是个从小就想当总经理的人,因为「当总经理不用看别人脸色,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前不久,我问了朋友一个问题,「你认为理想还能长红吗?」他的回答,「红过2023年没问题」,给出的原因是,「李想,比何小鹏、李斌都想得更明白」。

并不是说,何小鹏和李斌没有想明白,他想表达的是,是性格决定宿命,至少是阶段性的宿命。

从过去的几年,不同的路线打法来看,李想想得更明白的地方,在于,「先活下来,才能谈理想」。这是李想,比何小鹏、李斌更现实的地方。

就比如,拿花钱的习惯来说。认识李斌的人,都知道他很豪爽,格局也大,在开始做蔚来的时候,高举高打,花巨资挖人,高价搞展厅,投入研发的钱一筐又一筐……

李斌花出去的钱,李想是心疼的。众所周知,理想的产品运营,一直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战略,运营费用也是「抠惯了」。他还心疼过,蔚来高管的差旅费,都够理想一年的运营费用了。

很多人在评价何小鹏的时候,也常常会用「务实」两个字,从小鹏一开始就主打大众市场,和蔚来、理想做高端的路径不同,也能看出来务实。不过,这几年,何小鹏也展示出了自己「普惠科技成果进而改变生活」的「理想主义」,理工男身上被烙印了几分浪漫,以及「厚道好人」背后的软肋,导致他不够杀伐决断。

不浪漫的李想,喜欢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是不允许有「性格软肋」存在的。他曾多次直言,「只有做到一哥,你才有话语权和定规矩的资格」。

在理想刚成立的时候,李想就表明了态度,「要么成为爆品,要么成为先烈。」从汽车之家,到理想,他一直是一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人。

李斌的江湖侠气,何小鹏务实之外的浪漫,李想的现实主义,造就了这三家新造车势力不同的风格,没有谁优谁劣,而是中国汽车品牌百花齐放的最佳呈现。

在此次理想春季沟通会上,李想用他现实主义的视角,展示了如何打造一个新企业。

在讲述「一个全新的汽车企业如何构建从0到1」的过程时,他频频提到创立汽车之家的故事。听完一个半小时的讲述,我对他此前说过的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不需要一个梦幻团队,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赢的团队,谁能帮我们赢,我就去找谁。」这话,他用在了汽车之家的创立上,也用在了理想汽车的运营上。

可以赢,是李想选择从增程式混合动力出发造车的一个立基点。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做增程,也是源于能源趋势的改变。

这个趋势,涉及到最核心的能源技术的路线,政府的思考布局,还有背后挑战性的问题。做纯电还是混动,是一个问题。续航、充电难,是纯电技术路线待解的难题;做混动,又分为弱混、强混、插混和增程4种技术类型,到底怎么选?

「想做第一」的李想,一直在想,「回归到一个车企,思考这个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说,和2016年在做理想ONE立项时,做的判断是一样的,挑战有两个。

当时,用户对电动车的体验难题,一是充电难,指的是替代燃油车的标准来展开充电,不完善的充电布局,让很多消费者保持观望的态度;二是电池成本高,这部分成本谁来买单?

在最初,李想选择和李斌一样的路径,「也是我做蔚来汽车董事的时候做的换电」。因为,换电能让用户很多担心的问题都得以解决,成本甚至比一辆燃油车还低。那为什么没继续下去呢?

李想坦承,「更多的电池、包含要承担电池涨价、降价大幅波动的风险,我们当时的钱并不多」。没钱,就得有更「抠门」的成本控制。

当时,他就在思考,能不能先把钱花给产品,从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角度来看充电挑战。「能不能直接放在产品端,而不依赖于服务端,所以我们就做了增程电动车。」

回头来看,之所以选择增程路线,与李想的性格有关。他不喜欢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而喜欢另辟蹊径,开疆拓土。

问题的关键在于,增程技术不容易出错,还能解决长途出行充电和续航的问题。理想ONE号称续航达到800公里,并打出口号「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汽车」。

这是李想有把握的一个技术路线,也是不那么花钱的一个路线。

是不是在吹牛?

理想的第一用户是谁?

毋庸置疑,是李想。

理想的产品定位,一方面来自于李想等理想团队创业核心的几个人,都是有三个娃的家庭,也就是一直流传的「李想,为自己造了一辆车」。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李想在汽车之家的那些年里,所熟知的数据。他非常熟悉的一个数据是,20 万元以上汽车的购买群体中家庭用户占比高达 80%以上。

多年来,李想养成一个习惯,在意数据和结论。过去7年半的经历,也都在验证着他是一个为数据忙碌的产品经理人。

此前,有媒体分享了一个数据,2021 年理想 ONE 车主平均每周待在车内但不行驶的时长达到了 4.4 个小时。此后,理想L9、理想L8、理想L7等第二代车型,就围绕这个数据,做着各种各样的功能。也就是李想一直强调的,「从用户体验出发」。

李想认为,探索用户需求的本质,并不是以用户为中心,一切围着用户转,必须超越并直达用户言语都表达不出来的更深层的本质,这才是根本。

有人说,这是一种「形而上」的空话,但李想不在意外界的想法,而是秉着自己的思路去做。事实上,80%以上的家庭用户,也支撑着李想的产品价值观。在一辆没有续航里程焦虑的车里,强调全家长途出行的场景,的确打动了很多人。

不意外,增程式的技术路线,一直让理想被诟病是蔚小理中最没有技术的。

众所周知,增程不是一个新技术,雪佛兰Volt就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不过,技术的成熟,让李想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够把用户的体验和出行效率结合在一起。

也可以理解为,李想更在乎的是技术的体验性,而不是先不先进。

在新势力积极探索新科技的衬托下,也有人批评理想「投机取巧」,这是李想最生气的。有时候,他也会发表一些激烈的言辞,回应对技术路线的质疑。

在新能源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都还在探索的阶段,拥有一个主打技术,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寻求生存的新企业来说,压力太大了,生和死的界限,也是一线之隔。

而且,不同的技术,体验有本质区别吗?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电池,动力表现上有质的区别吗?其实,没有。同样,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和华为的相比,用户在体验上也不感知到质的差别。

说到底,满足用户需求,从用户体验出发,是企业0-1阶段非常实际的路线。

理想ONE的产品介绍,是这样写的,「能源补给形式:快充、慢充、加油」,包含了除换电以外所有的补能方式。用任正非喜欢的一个术语来说,就是「饱和攻击」。

舆论纷飞,气归气,李想仍旧坚持着确定的产品定位。还是那句话,「先活着,才能谈理想」。

在成本、技术和用户之间,理想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点,这是李斌和何小鹏目前还在探索的一个平衡点。李想认为,「我们比较懂消费者,懂得不是一点半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新汽车公司对消费者真正了解,能跟我们在一个量级上的,完全没有。」

自信也好,自负也罢,市场都给了理想不错的反馈,2022年,理想全年交付13.3万辆,理想L9持续领跑中国大型SUV月销量榜,理想L8也接力理想ONE,摘得中大型SUV销量冠军。

「在过去的从0到1的阶段,增程帮我们站住了脚,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可观的收入」。

第四季度财报业绩会上,李想分享了2022年的营收状况,全年总收入达到4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7%。得益于成本控制和经营质量,四季度毛利率为20.2%,自由现金流达32.6亿元。

成绩不错,口碑也有,李想的野心再次扩大。

「考虑到理想L8和理想L9强劲的表现,以及理想L7的推出,我们今年将挑战在30万元到50万元价格区间的全部豪华SUV市场拿下20%的市场份额。」

有人说他吹牛。

理想为何坚持不降价?

特斯拉降价,比亚迪跟随,整个新能源市场纷纷扰扰,一降到底的降价攻势下,小鹏和蔚来都被迫接招。理想,成为硬挺的独苗。

理想为何坚持不降价?

李想没有被问题难住,再次发挥了自洽的逻。

」特斯拉把价格区间降到20万到30万,跟理想的交集就会变得更少了。特斯拉一旦把主力车型拉到25-26万,所有人都认为Model Y就是一个20多万的车,过去,Model Y都在30万以上。这反而给我们让开了空间,想要买30万以上车的用户就会买理想的。」

李想认为如果降价,反而会拉低销量。「降价不一定能帮助企业提升销量,但是可以打击别的企业。」他说,特斯拉和比亚迪,定价十分聪明,找到合适的价位段。他觉得,这也是理想比较幸运的地方,但不会一直幸运下去,还是得做好各种准备。

「一辆中大型的SUV,又是一个还不错的品牌,不能卖到20多万,为什么?」 至于不降价,他模拟了消费者的心理,「因为大家一定认为你的车卖20多万是有问题的,你大概率会偷工减料。」

消费者买不买单,那是后话。但是,目前看来,一切还在李想的掌控中。

从理想ONE,到理想987家族,在L系列上的布局,是合理的,而且从第一季度的订单来看,理想L系列足够支撑理想完成2023年的目标,销量翻番至30万辆。

1月,理想以1.5万辆销量领跑。月度交付量2.5万辆和3万辆,理想争取在第二季度能够实现。因为,4月是理想L7 Pro和理想L7 Max第一个完整交付月,5月是理想L7 Air的第一个完整交付月。

从销量和毛利率来看,理想接近上岸了,在今年会进入一个「关注市场份额」的阶段。

之所以说「接近」,而不是「已经」,是因为理想目前还没有实现年度盈利,还面临着电动车到来之后的诸多新挑战。

在李想的布局里,他认为把毛利率和产品、品牌并列,是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能不能三者长期保持平衡,并不容易。

「你要想成为一个留在牌桌上的汽车企业,基本上要有几千亿的收入,你要想成为世界头部的企业,基本上一定是上万亿收入的。请问这样的收入规模怎么来经营?不能永远靠融资,小的时候几十亿收入、几百亿收入可以靠融资,再大怎么靠融资?只能靠自身的毛利率。」

李想认为,毛利率做到20%,才不会「怂」,这是一个及格线。目前,特斯拉的毛利率是25%左右,蔚来毛利率为13.3%,小鹏毛利率为13.5%,离「最低的健康标准」还差得远。

「这样的收入规模和收入的增长速度,能够支撑我们接下来全力以赴去做好纯电。」李想希望把增程ONE到L系列的成功,也复制到纯电市场。

在理想ONE月销过万时,他提过一个要求,每款车型都要成为爆品。「月销1.5万辆是爆品的基准线,理想ONE要达到这个起点,以后任何一款车的销量都不会更低。」

目前,理想预计3月的交付量有突破3万辆的可能,在L7没有实现完整交付月的时候,L9将会继续承担爆品的任务。不过,L9向上的走势,能够持续多久?

业内预计是年底。这和理想的节奏有关。

李想透露,「我们的旗舰产品发布和交付的具体时间,跟一些最关键的技术是绑定的。高通8295芯片在今年年底会发生重要的升级。」

高通8295芯片,主要影响的产品节奏,是理想的纯电车型。也就是说,今年理想不会有一款纯电车型推出,份额翻倍、销量大旗还得靠L系列扛。

「我们不能发布一款旗舰产品,但它搭载的是进入产品末期的上一代旗舰芯片。这个对我们来说其实非常难受。」必须使用最先进的、旗舰级的芯片产品和芯片技术,这是李想认为的合理的产品发布时间。

高通8295芯片相比目前理想L9搭载的两颗高通8155座舱芯片,GPU的3D渲染性能提升3倍性能,算力提升了近8倍。现有车型的老车主也能升级8295芯片,但可能要补一定的差价。目前,已经出现一个担心,「硬件跟不上了咋升级?」

如果,下一代车型使用了新硬件平台,和这一代有代差的话,怎么解决两代车型之间能力不同的问题?这是李想需要慎之又慎去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在纯电车型的布局上,李想有自己的心思。

他说,理想做纯电仍旧会问自己那两个问题,「我们面向的消费者是谁?提供什么价值?」问题的答案,依然会坚持「家庭首选的豪华电动车」这个定位。

「我们针对纯电动车型也会推出类似L系列一样的产品序列,从而也能够有效地满足20万-50万价格区间广泛的家庭用户的需求。」目前,理想正在研发两个高压纯电动车平台——Whale和Shark,平台上的产品也会共享自研的高压充电核心技术。

智能座舱,理想有SS Max和SS Pro两个平台。智能驾驶,理想拥有Pro和Max两个智能平台。由此,理想有四个平台化组合:增程平台、高压纯电平台、智能空间和智能驾驶。

对各平台之间的协作,李想也有规划,「所有的车都是交叉组合这些平台。」

看起来,路线布局是清楚的。产品的定位,也是覆盖理想增程打下的市场区间。那么,如何实现与增程产品类似的毛利率水平,同时保持产品竞争力?

很多人想知道李想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逻辑上是差不多的,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来看增程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其实主要是以下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充电难、充电速度慢;第二,电池成本高。因此,我们采用了大电池的增程策略,实现 ‘城市用电,长途发电’。」

纯电车型,需要解决的也是这两大问题。解决的办法,李想打算和增程一样,在产品端上多做功夫,减少在服务端的投入。

「我们能不能提供10分钟充电400公里,实现接近燃油车的充电体验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为什么要用800伏,为什么要自建碳化硅模块的工厂?因为只有在整个动力驱动层面提升效率,同时配合车型研发的提升。」

李想再次声明了目标,「理想到2023年依然会坚持增程和纯电两套技术方案,把增程式效率做得更高、更好;另外,会在高压纯电上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理想把纯电动车型价格做到与增程式基本持平,主要是通过800V高压平台以及Sic原件来实现,每辆车的成本会下降3-4万元。

李想很有信心。「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一直是他的信条。

当然,不看好的人有很多。主要质疑,也说得很清楚,理想在纯电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电池是宁德时代,智能驾驶芯片靠高通,纯电车型推出得又晚,拿什么建立话语权?

对于这个疑问,理想汽车总裁兼总工程师马东辉给了一个回答,「我们自研自制的比例控制在25%-30%,这是比较合理的。」理想一贯的原则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自己干就能省钱。而且,缺乏颠覆性技术创新时,技术差距并不大。

不过,就目前网上的回复来看,在特斯拉、蔚来、小鹏和其他企业全栈自研技术的理念灌输下,认为理想纯电车型的科技配置,不如蔚来、小鹏突出的,不在少数。

能够保持财务健康,除了车型走俏之外,还在于蔚来、小鹏在研发上花了太多的钱,理想L系车型,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环节,都大量复用,降低了成本。

理想L7上市那天,对理想987的套娃设计,消费者已有微词。通过车型升级换代、增减配置、尺寸差异,就完成一次新产品亮相。这种方式,还会在纯电车型上复制吗?

甚至,还有人批评李想,明明说自己想在有生之年,再造一个丰田,却不断模仿苹果「缺乏惊喜」的设计路线。

疑问不断,会随着纯电车型的到来,挑战变得更大。有预测说,到2024年上半年,理想才会遭遇真正的难关。那时候,各路车企的造车运动基本定型,新车型像下饺子一样投放市场,成败就在毫厘之间。

突然想到李想那句话,「说一个比喻,智能电动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但是每4公里的节点就淘汰一轮。」想要保持更持久的竞争力,还是要看理想纯电车型的推进速度和产品实力。

对了,理想说好的去年完成400家零售体验店,目前还不到300家。今年的速度必须加快,也考验着理想怎么去花钱,怎么实现市场份额翻倍。

李想还有大概一年半的时间。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