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Roomy
编辑|周长贤
保时捷 IPO 之后的第一年,有两种心情。
一个是赚了很多钱,一个是 Macan 电动车被迫延迟。老套的话,就是成绩辉煌的一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当然,挑战,先放一边。至少在那一个小时,是保时捷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享受硕果的时刻。
3 月 13 日,保时捷发布 2022 财年业绩报告。营业收入攀升至 376 亿欧元,同比增长 13.6%;销售利润增至 68 亿欧元,同比增长 27.4%。新车交付量 309,884 辆,同比增长 2.6%。销售回报率增长了 2 个百分点,至 18.0%。汽车业务净现金流也从 37 亿欧元增加至 39 亿欧元,2022 财年预计股息分红 9.11 亿欧元。

这个成绩有多好呢?
用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奥博穆(Oliver Blume)的话来说,「这是保时捷历史上最强劲的业绩表现。」 作为 IPO 后的首份业绩报告,赚钱到手软的投资者们表示欣喜之余,还希望保时捷继续加油。
听完这份报告,我觉得保时捷是处在一种 「自我矛盾」 的状态。当然,这个矛盾,并不是说保时捷不识大势,而是变革之势看得很明白,但是电动化的步伐,暂时跟不上这澎湃的勃勃之心。
除了电动化战略被延迟之外,中国市场虽然以车 93,286 辆新车,连续第八年成为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但也是保时捷在华销量第一次出现下滑,同比下滑 2%。
虽然,投资者们对保时捷的赚钱能力表示了一定的信心,但是资本市场却展现了担忧,以股价下跌的方式,来表达对保时捷电动化延迟的不满。
截止 3 月 13 日,保时捷收盘价为 108.90 欧元 / 股,当日下跌 4.6%。问及原因,有市场反馈说,「保时捷给出的 2023 年目标,保守了」。
不得不说,资本市场的胃口,真的很难满足。
2023 年的目标,保守了?
良好的业绩表现,给了保时捷带来足够的信心。所以,保时捷在 2023 年启动了 「迈向 20 之路」 计划,这一计划主要体现在一个数字上,长期销售回报率达到 20% 以上。
这一预期基础,是营业收入维持在 400 至 420 亿欧元左右。对此,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兼成员、负责财务与信息技术的麦思格(Lutz Meschke)称,「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集团销售回报率达到在 20% 以上。」

当我把这一数据分享到朋友圈时,有圈友回复,「问问蔚来、理想怎么看?」 当然,对于年轻的蔚来和理想,也不能怎么看,这个销售回报率是很多车企羡慕不来的。
2022 财年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保时捷依旧能够拿到 18% 的销售回报率,而且新车交付量、营业收入、销售利润、净现金流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保持盈利的秘诀是什么?
「我们的成功得益于成熟的价格定位、强大的产品组合、新车销量的增长、汇率的积极影响以及我们严格的成本控制。」 麦思格总结了取得这份高分成绩单的原因。
和长期回报率突破 20% 的雄心勃勃相比,保时捷发布的 2023 财年目标则相对保守。在销量上,尤其是中国市场的销量,奥博穆表示,「2023 年会保持 2022 年的同样一个水平,缓步增长」,在销售回报率上,保时捷计划实现 17-19%。
换而言之,今年的业绩预期,可能比 2022 年的 18% 有所退步,所以资本市场不满意了。
按照长期目标来说,保时捷不至于选择在 2023 年保守。之所以如此,还是在于电动化转型减速、车载软件研发进度不快,等等。颇为无奈的是,此时此刻,软件开发的主动权仍在大众集团手里。
事实上,在 2022 年 IPO 之际,一份公开的招股说明书上,保时捷已经向市场明确,由于大众集团的软件子公司 CARIAD 落后于先进新软件的开发,Macan 电动版可能会推迟一年左右。
在 2022 财年发布会上,奥博穆再次明确 Macan 电动版会在 2024 年上市。除此之外,因为软件进度不达预期,被耽误的还有无法如期兑现的新车周期计划,尤其是 718 和 Cayenne 的 BEV 车型。
这一点,让保时捷很头疼,单飞单干的心思都有,但是没办法。
保时捷在电动化上的步伐并不慢。2019 年,保时捷就推出了纯电车型 Taycan,并一举成功。在往后的三年间,纯电车型 Taycan 全球销量分别为 1386 辆、37720 辆、34901 辆。不过,变化出现在 2022 年,保时捷交付 34,801 辆 Taycan,同比下滑 16%。
更为关键的是,在保时捷全球销量里,电动车占比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比例从 13.7% 拉低至 11.3%。

虽然,奥博穆再次明确,保时捷电气化的目标坚定不移,到 2025 年,目标是电气化车型销量占比达到一半左右,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纯电车型。2030 年实现 80% 的电动车占比。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目标。与目前 11% 左右的占比,存在 70% 的差距,而补足差距还得从保时捷 Macan EV 推出开始算起。目前,保时捷在电动化上面临的现实是,电动车型缺乏,且缺乏走量的车型。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当然,软件是一个阻碍电动化战略快速布局的阻碍,但并不意味着保时捷在坐着干等。
在财报会上,保时捷拿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电气化战略 —— 双 e 战略,也就是 e-mobility 和 e-Fuels;其中 e-Mobility 是指全面推进电气化,eFuels 是指合成燃料,作为电动出行的补充。
在产品层面,保时捷的确在加速。今年内,卡宴将完成史上最全面的升级之一,推出三款升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衍生车型。纯电动 Macan 于 2024 年开始交付,718 计划将于 20 年代中期推出纯电版。
「紧随其后的将是纯电版 Cayenne,我们还计划通过一款定位于卡宴之上的纯电动 SUV 来扩展其产品组合,将基于 SSP Sport 平台打造。」

对于推出跟高级别车型的原因,奥博穆解释称,「我们正在加强和深化保时捷运动豪华的产品定位。我们发现这一细分领域的利润池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中国和美国市场。」 中美,分别是保时捷的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市场。
SSP 平台,是 J1、MEB 和 PPE 平台的继任者,是基于 E3 2.0 架构的大众集团下一代电动平台,是一个超级平台,适用于功率 85kw 到 850kw,从入门到顶级的电动车产品序列。
问题来了。如果,将来大众集团的车,都基于 SSP 平台打造,软件的解决方案存在统一性,那么顶级车和入门车之间的差异化如何明确区分?保时捷的产品 DNA 和品牌特色,如何保持?都考验着掌舵者的智慧。
对此,奥博穆说,「对保时捷来说,保持独特的定位十分重要,尤其是保时捷极具辨识性的设计,产品质量,还有驾驶性能和驾驶体验,以及快速出行,这不仅仅是指速度,还关乎续航里程和充电技术,这些都能体现出保时捷的优势所在。」
硬件层面,保时捷将会继续保持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和定位。目前,正在利用大众集团的一些零部件资源,开发自己的一款运动平台,这将是保时捷产品的一个独特优势。此外,软件层面,大众集团已经为旗下所有的品牌开发自己的车机操作系统。
「这是一个开源的系统,我们会把开放平台和保时捷个性化的东西做整合。」 奥博穆说。

其实,在中国市场,保时捷几年前就开始布局相关工程和研发团队,关注自动驾驶和车载娱乐领域,包括保时捷工程集团在北京和上海的两处办公室、保时捷中国数字科技在北京和上海的团队、以及去年初在上海成立的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
这些团队,都在专注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麦思格透露,他们已经和中国本土的一些技术伙伴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当然,更重要的是倾听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包括像车机、信息互联与智能化等。

「保时捷的跑车在斯图加特生产,但未必所有的功能和配置都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数字化方面,各市场的技术环境相差各异。」 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Michael Kirsch)表示,「我们会综合考量,但首要关注客户所需,相信大家未来还将看到保时捷跑车产品上会有更多创新有趣的功能。」
有趣的是,4 周前,奥博穆亲自来了一趟中国。在此期间,他见了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开了很多中国新能源品牌的电动车。
「我非常兴奋地看到,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数字化体验。」 奥博穆话题一转,说回保时捷,「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找准保时捷能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跟随大的潮流,更多的还是了解我们客户的真实所需。」
为了进一步在软件层面保持保时捷的品牌 DNA,在数字化领域,保时捷新增加了一位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 ——Sajjad Khan。
这位前奔驰的首席技术官,加入保时捷后将接管新的车辆 IT 业务。被外界解读为,保时捷是为了进一步摆脱对 CARIAD 的依赖。
即便如此,保时捷短时间内摆脱不了对大众平台的依赖。除了诞生于 PPE 平台的 Macan 电动版被迫延迟,被称为超级平台的 SSP,在奥博穆接替迪斯执掌大众集团之后,亲自宣布延后至 2030 年。
你瞧,资本市场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2024 年能否顺利推出 Macan 电动版,尚未可知,定位于卡宴之上的纯电动 SUV,必然会在 2030 年才能推出。保时捷画的这个时间过长的大饼,资本市场不乐意吃。
而且,当被问到 80% 的电动化销量占比,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时,保时捷并未回答。都知道,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成为关键。
保时捷的转型步伐,能否跟得上中国新能源的大势?这个过程中,到底有多少产品能活下来,盈利状况如何掌控?都难以预料。
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和实现 80% 的可能性一样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