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懒货

大懒货

L9
ONE

心理咨询师

关注

浙大博士看完 L9 后的十问十答

理想 L9
理想 L9
新车发布

2022-06-21

Q1:理想 L9 的产品定位是什么?现阶段同产品维度上竞争对手是哪些?

A1:理想 L9 产品定位就是家用属性为主的大型 6 座旗舰 SUV ,截止在 2022 年第三季度,勉强可以算的上对标的选手只有宝马 X7 的 6 座版,和奔驰 GLS ,后两者的乘坐空间均比理想 L9 小不少,特别是 X7/GLS 的第三排最多只能与理想 ONE 持平,而理想 L9 的第三排在:坐垫高度、腿部空间、靠背的支撑性三个维度都有本质性提升。

个人乘坐体验感受,理想 L9 第三排乘坐的综合性体验是优于丰田塞纳,但是输于 GL8 的第三排「我身高 177,体重 75 kg+,坐第三排完全不憋屈」,而且因为 L9 的三排座椅是依次身高,有剧院座椅的效果,导致第三排成员的头部视野不容易被遮挡因此乘坐体验提升的非常大,确实对得起大型旗舰 SUV 第三排的乘坐体验,相对于理想 ONE 的第三排有显著提升,满载 6 个成年人长途一次开 3-4 小时应该是完全不累。

当然有人会说还有很多美系的全尺寸 SUV ,像凯雷德铂金加长之类的,首先这些车只是在绝对空间上确实比 L9 要好很多,毕竟一个接近 6 米一个就 5 米 2,但是其实第三排的坐垫高度和靠背高度并不会有进一步的优势,此外更大的竞争优势是在于满载模式下,凯雷德的后备箱有更大装载能力,而且市区里开一个皮卡平台 6 米长的美系全尺寸 SUV ,反正我在杭州是很少看到。

Q2:理想 L9 潜在车主人群是哪些?现在理想 ONE 车主应该不应该置换/增购 L9 ?

A2:我觉得潜在车主人群主要有 2 类。

第一类:新中产有孩子的家庭,而且在限牌城市没有燃油车购车指标。
因此需要将 L9 作为家庭唯一用车,要兼顾市区低能耗和长途出行的需求,而且购车预算相对比较充裕「在没有 L9 以前也买得起例如 X3/GLC/Q5L ,甚至可以买得起 XC90 这样二线品牌的中大型 SUV 」

第二类:已经有 BBA 旗舰/次旗舰 SUV 或者轿车的家庭,而且往往生了 2 个娃,家里可以买 MPV ,但是又没有达到可以雇佣专职司机的水平,因此就直接买个大型 6 座 SUV,可以用来市区接送一下小朋友。

因此可以看到这两类消费人群的需求还都是非常明确,基本上就锁定了 6 座 + 中大型 +「混动/插电式混动」这样的需求,而传统车企的中大型 SUV 6 座基本上是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理想 ONE 车主应该不应该置换购买 L9,首先如果你买车自我感觉要「咬牙切齿」那么我觉得不买可能是最优解,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下行,手里多拿钱才是王道,因为 L9 归根到底还是一辆 SUV 而不是一辆 MPV,因此 L9 于 ONE 在很多场景中是重合的, L9 相对于 ONE 实现了 6 个成年人舒服的长途,但是这种场景一年能有几次?其次如果是 2020 款 ONE 的车主相对于 2021 款 ONE 的车主,我认为更应该置换,因为 L9 和 21 款 ONE 一样,应该是交付就有 NOA「导航辅助驾驶」,而这个功能作为 20 款车主是没有的,而且本身 20 款的打灯变道功能就有一些安全风险,从 ADAS 角度去看,20 款更应该去置换购买 L9,其他例如 20 款座椅舒适性等问题当然也是置换的一方面理由,而作为 21 款车主,L9 的理想 AD MAX「附带激光雷达的全向视觉感知驾驶辅助硬件」我自己保守估计也要到2023年第二季度才会有城市的市区导航辅助驾驶「城市 NOA,点对点驾驶辅助系统」,所以我觉得 21 款车主可以自己考虑。

Q3:理想L9座椅乘坐舒适性如何?为什么第二排只有右侧有小桌板和腿托?

A3: 整体体验,第 1/2/3 排座椅相对于 21 款都有明显提升,提升最明显的是第三排「前面回答中已经提及」,然后是第二排,最后才是第一排座椅「副驾驶无女王副驾」。

因为第一排座椅相对于其他竞品对手并没有增加腿托延长等功能,相对于 ONE 就增加的是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好很多的「座椅按摩」。

L9 座椅的材质基本与 ONE 相同,打孔部分是 Nappa 真皮,非打孔部分是水性皮革,但是座椅相对于 ONE 会更软,此外第三排也是打孔真皮 + 水性皮革的组合而并非是 ONE 的全水性皮革。

第二排只配备了副驾驶后侧的小桌板与腿托,我开始也是认为只要是从成本考虑,后来自己坐上去发现,第二排的腿托确实只有将副驾驶位置调到稍微靠前才能使用,否则腿会被副驾驶座椅顶住,SUV 的空间调节确实没有 MPV 这么大,此外驾驶位后面如果驾驶员身高较高,小桌板打开的空间确实比较小。

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 L9 只做了单侧的小桌板和腿托,而且因为 SUV 的后轮占据了第二排后部的位置,导致第二排座椅的倾斜角度同样不能和 MPV 一样完全的放平,本质上说 L9 第二排左侧的位置相对于 ONE 提升了坐垫的高度和长途,但是倾斜角度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Q4: 理想 L9 没有仪表盘只有 HUD 是否会不习惯?方向盘上的 Touch Bar 是否合理?中控屏幕操控性「双 8155 芯片」如何?

A4: 作为 21 款 ONE 车主,一开始上 L9 会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很快被 HUD 的显示效果+中控触屏面积与流畅程度震撼。 L9 的 HUD 可能是目前传统 HUD 中显示效果绝对一流的,除了没有 AR-HUD 「大众 ID./EQS,实际表现效果我觉得也就这样」功能,基本所有信息显示都可以在屏幕上了,包括对于 ADAS 系统 HMI 中三车道模拟显示、前方车辆与两侧车辆的显示,在未来 OTA 更新后还能显示本车后部车辆信息。方向盘上的 Touch Bar 的触控、亮度都没有问题,而且显示的信息非常的清楚,但是我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点怪,因为实际上操作的时候可能还是有点低头操作的情况,但是主要显示的还是车辆续航/能耗之类的相关信息,瞄一眼就行不影响驾驶。最为震撼的是 3K 分辨率的大尺寸 OLED 中控屏幕,这个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强烈推荐大家多去试试,未来 OTA 以后会有很多想象的空间。用最简单的描述这个屏幕显示效果就是目前 3/Y 中控屏幕的 Pro 版本,等我回到理想 ONE 车上会觉得自己的车中控屏幕怎么这么小,显示的信息怎么这么少「L9同时能显示 360 环视中 4 个轮的轮毂视角等等」。

Q5:理想 AD MAX 硬件系统如何?未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A5: 从硬件水平上看, L9 的 ADAS 硬件与蔚来 ET7 是同一个梯队,但是客观的说 ET7 在摄像头布局上更多的考虑了感知范围,造成了「金角大王」这种突起式布局,相反 L9 的摄像头感知布局基本上没有什么突兀的地方,而且 L9 相对于其他车型多了一个 ADAS 状态外部指示灯,用来告诉其他交通参与者「包括车辆、行人等」本车是否处于一个驾驶辅助状态

其实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而且学术领域中也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建立起有效简单的驾驶辅助外部状态显示可以改良车与车、车与人的信息沟通水平。

此外,我观察到,在理想 ADAS 硬件中是只有一个前向毫米波雷达,后向的毫米波雷达都取消了,说明后向感知是依赖于摄像头,而且根据理想研发相关的信息,在视觉感知领域中, 800 万像素的驾驶辅助感知摄像头和周身 4 颗鱼眼环视摄像头都是负责 ADAS 信息感知「后者作为前者失效的备份」,说明整套视觉感知摄像头是完全打通,未来通过算法更新会有很大的空间,而前向的顶置激光雷达很突兀但是可以提供前向视觉感知的补强,进一步提供安全能力「来自 ET7 的激光雷达的测试凸显了激光雷达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这里也要看到在侧向仅仅依赖于摄像头,甚至同一个位置并没有做双摄像头备份等相关硬件布局,加上 L9 的计算芯片算力,这套 AD PRO MAX 硬件规划还是非常的「理想」风格:够用就行,落地支持到 L4「全场景的导航辅助驾驶,包括市区导航辅助驾驶,全场景的泊车辅助等等」,但是再更高阶的驾驶辅助系统可能就要更新硬件了。

此外:这里应该会有一个小惊喜,理想 L9 交付应该就有完整的基础 L2,包括车道居中保持, ACC stop to go ,拥堵辅助,自动变道等等;而且大概率会提供现在理想 ONE 21 款上的高架/高速的导航辅助驾驶「NOA」。

Q6: 理想 L9 的外观内饰好看吗?应该怎么选外观/内装颜色组合?

A6: 我们看到的就 2 个颜色一种内饰:银/金外+白内。

只能说, L9 真车的实际效果好于照片效果,特别是金色外观在阳光下的表现真的非常的有气场,非常好看,能让我有金色的新揽胜的照片的感觉。而银色的外部油漆的车是停在室内,反而觉得有点「小家子气」, L9 整体的气场、未来感、那个大灯环等等都是远比现在理想 ONE 好看的,确实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此外对于白色内饰,确实 L9 的内饰白色内饰的高级感比 ONE 有提升,但是提升的不明显,因此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所谓的「爱马仕橙色」双拼内饰会更好看,也许外金内橙是最优的组合。

Q7: 理想 L9 的装载能力如何?相对于 ONE 是否有提升?是否用了理想公布的专利第三排座椅布局?

A7: 6 人满载模式下,后备箱空间几乎与 ONE 没有任何差异「满足一个 28 寸外加一个 20 寸箱子装载能力」,满载 6 个成年人出行还是需要加装车顶行李架。

如果将第三排放倒「第三排支持电动放倒和升起,而且有防呆设计,如果第二排过于靠后卡住第三排放倒升起,那么第二排自动会往前移动,说明在这里打通了全车所有座椅的控制域,可以支持全车的小憩模式」。放倒后后备箱进深约比 ONE 长了 5-10 厘米,主要是如果第三排放平铺床垫后,小朋友睡觉的空间会更长 10 厘米左右「这里补一句,理想一定要出官方的带倾斜角度的乳胶床垫,因为第三排放倒后还是有倾斜角度的,第三方的床垫真的不好用」。

Q8: 空气悬挂、 4D 座椅、车载吸顶电视、音响、大灯、冰箱等舒适性、科技配置如何?

A8: 空气悬挂没有动态体验,但是在静态体验中最重要的一点升降速度极快,可能是我见过升降最快的车,而且降可以降得非常低,升可以升的非常高,还有后悬单独降低的装载模式,降低后后备箱高度比我的腰还要低。

此外因为控制域的打通,未来实现某地点「 GPS 信息」自动升降等功能不要太容易。电吸门、电动弹出吸入的门把手和完全没有声音的后备箱关闭让整个车的高级感瞬间拉到的传统 D 级 SUV 的水平。而 4D 座椅配合车载音响,只说一句话就是车载杜比电影院的感觉,刚好前几天还去试了 ET7,主管感受 L9 第二排音响体验比 ET7 第一排好。大灯:头灯的星环超级高级,但是大灯还是只有定透镜 LED + 反射式的弯道补光灯,我期待的带透镜转向的 LED 或者激光大灯还是没有上车,那么实际的铺路效果只能说够用或者还行而不是非常的好。

冰箱:带压缩机制冷,而且带 PTC「半导体」制热,支持持续的冰箱温度控制,最多可以塞 10 罐 330 ml 的可乐,当然对于所谓的温奶我是无感,但是可以用来给小朋友的早饭保温倒是一个哼好的选择。车内有 220 V 车载输出,车外也有,车内的位置在第三排的坐垫下面,支持最大 1.1 kW 220 V 输出,可以在车内拿 3090 玩 Minecraft 了!吸顶电视,不会影响到全景天窗,因为全景天窗变成了两部分,都单独带遮阳帘「友商学着点」,中间是吸顶电视,而且第二排第三排的天窗非常靠后,全打开后第三排有很好的通透度。

车玻璃,取消了第一排的小三角窗「那个原来是单层玻璃,导致有高频风噪」,第二排的可升降车玻璃与不可升降部分全部改成了双层玻璃「原来只有可升降的是双层玻璃」,第三排和后备箱玻璃还是单层的「可能第三排的 NVH 还是最糟糕」。

Q9:理想 L9 针对于露营/拖挂是否提供了更多硬件配置?

A9: 目前看 L9 不支持拖车功能,这个我是非常失望的。

其实增程车相对于纯电车更合适当拖挂式房车的拖拽车辆,因为本省没有任何的续航焦虑,而且支持全功能的电流输出,使得拖挂式房车在驻车模式下也有充足的电源补给,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对外放电来给拖挂式房车的电池充电。但是对于传统露营,车内 220 V/1.1 kW,车外 220 V/3.3 kW「不确定,忘问了」,给露营的小伙伴充足的用电体验,而且作为增程车等效自己就是 250-300 kWh 的带电量,出去玩完全不用考虑续航/用电的焦虑,甚至可以扛个 1 kW 的移动空调放帐篷里开 24 小时。

Q10:作为 2021 款理想 ONE 车主,我本人自己是否会置换/增购?

A10: 首先我肯定不会置换,因为 21 款 ONE 还非常新「1 年通勤跑了22,000 km 」而且我是非常典型的理想车主,市区用电长途用油「家冲, 22,000 km 有 19,000 km 是纯电模式跑的」。

对于理想 ONE 21 款,已经有高架高速的 NOA ,大大降低了我驾驶疲劳,而 L9 的市区点对点全自动驾驶「FSD BETA」很有可能要 23 年才能 OTA 升级享受到,因此我 21 款 ONE 肯定是不会选择置换。

在这里 L9 是一辆旗舰 6 坐 SUV ,而且有了 L4 自动驾驶硬件,但是了解我的都知道我希望的是一辆带 L4 硬件的 5 米 5 长的增程全尺寸 MPV,因为 L9 还是无法满足我们全家 6 个成年人或者 5 个成年人 + 1 个小朋友长途出行的需求,装了人就装不下行李。从这个点看, L9 做的还是不够的大。所以是否会增购只看我父亲是否愿意将现在的揽胜运动置换成 L9 ,因为 ONE 的地盘对于他来说还是不够的好,而 L9 的尺寸作为一个 20 年的老司机而言没啥压力,市区用电 + 长途用油让长辈安心,有空气悬挂 + 第二排航空座椅让长辈舒心, AD MAX 让我父亲跑长途的时候我自己也不会特别的担心「有 AEB 激光雷达总比没有的强,虽然他们可能不用 NOA 」。因此我会在第一时间下定,然后让家里长辈去试一下 L9 再考虑是否要提车。

以上内容均是个人体验,如果您不认同,全当是我的错!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