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白菜的黄老板

卖白菜的黄老板

2021-02-26

Subscription

假如小米造车,会「碉堡了」吗?

  1. 小米
1,698

前几日,小米在港股发布声明,说造车一事,未到立项阶段,同时又结合原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现任总办副主任徐洁云曾经说过:「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消息」。

作为基本没有什么主观判断力的我,我真诚地相信「小米肯定不会造车」。

因此这篇文章是一篇「畅想文」,谈论的是「假如小米造车」。那么今天,我就从创始人、战略时局以及小米的挑战三个方面入手聊一聊,假如雷总造车,那么这个「故事」,会不会像他在 B 站上堪比顶流的一线「喜剧演员」般欢乐。

还一事无成吗?

「有次我从睡梦中醒来,我就在想,我曾经想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做一点伟大的事情,到了 40 岁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但是这对一般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大家都觉得我有点装,因此我被骂得挺惨的。其实不是装,要看你的追求是什么,如果从小的目标很高,但到了四十岁发现并不伟大,内心的挫折感是很强的」。雷军在鲁健访谈时,对着镜头非常认真地说到。

这是在他 40 岁的时候,已经干了 20 年的结论,于是他选择「下岗再就业」创办小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大程度上小米造不造车,要取决于现在已经 50 多岁的雷军,在他眼里小米够不够伟大。在我看来,雷军显然对小米还有期待,原因不仅仅是他在 50 多岁的年纪还要在 B 站上去做一个萌新 UP 主,更重要的还有两点,一是资本驱动,二是愿景驱动。

先来看资本驱动。雷军曾经说过,在 5G 众多的应用场景中,无人驾驶和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引爆点。无人驾驶在减少交通事故、改善拥堵、提高道路及车辆利用率等方面意义深远。同时,全球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 5G 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将快速进入发展上行区间。

2020 年资本市场对电动车狂热追捧,如果说曾经雷军投资的小弟「蔚来汽车」的市值超越小米,雷军还能「呵呵」一笑。那么「一车未造」的恒大汽车一度逼近小米集团的市值,我想,雷军内心应该是「呵呵哒」,毕竟他从来也没说过「他对钱没有兴趣」。

曾经在金山埋头苦干的雷军基本错失了互联网时代,但随后紧紧抱住了 4G 催生的移动互联网大腿,让小米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这「一失一得」让雷军认为其实每个大的成功案例,大部分的因素都是由时代决定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顺势而为很重要。他认为创业者首先要具备很好的基础,然后找到「大风口」,这是成功的最核心因素。

因此我觉得雷军很早就认为自动驾驶以及车联网会成为 5G 时代最有可能的引爆点,他没理由不进场,一方面是他也不会嫌赚钱太多而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瓶颈,就需要「新故事」引起资本的兴趣。

因为在信息传播效率突飞猛进的当下,「美团没边界,王兴没朋友」的理论并不是一句笑谈。举个并不恰当的比喻,假设我十五年前在线下经营皮革生意的门店,当时就选择开拓线上电商渠道,变成「风口上的猪」,那么我就可以通过几年不断夯实的资金体量,在一家菜市场干「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从而达到垄断效果,变成卖白菜的黄老板,因为商业社会从来都是「不进则退」。

再来说愿景驱动。上文提到雷军想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每个人对伟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为了理解雷军口中的伟大,我找到了小米的 CSO 也就是首席战略官王川曾经的微博,他如此说道。

而「赢得人心」这事,小米是打算这么做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就是小米硬件的综合毛利率不超过 5%。简单来说就是,高配低价,逼友商降价,造福全人类。

对了这里多说一句,雷军曾经对王川说过:「你想干啥我都知道」,那么曾经不仅想造车而且喜欢车的王川现在还想不想造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雷军当下的判断,毕竟小米说,这是个「战略级的判断」。

而且我认为在雷军眼里,一方面现在汽车行业科技带去的美好生活还并不够公平。另一方面,汽车一直是小米 AIoT 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

因此,从创始人的角度出发,小米造车是大概率事件,那么至于战略以及挑战请看下文。

终局是什么

先来说下战略,作为曾经刘强东「兄弟」的我,在某个加班后的夜晚,我也收到了东哥的内部信,坦白说,东哥那篇文章是我对战略理解的启蒙。

简单来说,我理解的战略对一家企业来说,是基于在自己坚信的终局环境中,去思考自己要在那样的终局环境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然后再去制定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战术组合。而一个好的战略,当下不见得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

再来说小米,由于我并没做过雷总的「朋友」,所以我只能从小米官网找到了这么一段话,也就是上文提到雷军说的:「让全球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其实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与「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是有相同之处的,简单来说,小米要做的是改变「便宜没好货」这样的大众心智。

目前看来,小米修建了一个「粉圈围墙」,围墙内与围墙外的人彼此看不懂对方,但小米要的是如果用户进了围墙,那就别出去了。我想雷军和李斌彻夜沟通的那一晚,应该是聊了不少这方面的话题吧。但是我却认为这更像是「战略级的战术」,而非战略

但就从我认为的战术中就可以看出,随着汽车进一步科技化,造车一定是小米商业版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计划。也许「等等看看,暂时没有」是在等一个成熟的战略思路?毕竟雷军说过:「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一件事情想得很透彻,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困境」。

再来说时局,先从国际层面上看,国内的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欧盟的碳排放交易,都是在为了让北极熊的「熊均居住」面积不再萎缩,这与发展新能源汽车无论在本质上是否互通,起码在面上是形同一体的。

再看国内的国民生产总值,2020 年我国 GDP 为 1,015,986 亿,虽然突破百万亿是值得庆祝的事,但这并不是今天的重点。

我要说的重点不是粮食产量创新高,也不是猪肉持续恢复生产。而是第二产业中,新能源汽车 17.3% 以及集成电路 16.2% 的年增长,这不仅大幅跑赢了第二产业年增长 2.8% 的大盘数据,而且还跑赢了装备制造业增幅 6.6% 的细分小盘。

这还没完,如果继续看第三产业,我们还会发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速是 16.9%,这不仅跑赢了第三产业大盘 2.1% 的增幅,甚至还跑赢金融行业 7% 增幅,看来去年茅台还是不够给力。类似数据太多,不一一举例,我认为这应该就是雷军描述的,创业者要寻找的「台风」。

再来说行业方面,除了大家都在说的新能源汽车打破变速箱和发动机的技术壁垒,是一个百年难得大好机会等因素以外,我认为还有消费市场的成熟以及民族自信心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但这都不是我今天要说的。

首先我们看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都是从高端车型往下探,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种高明的营销手法。但在我眼里,除了高明,也有几分不得已。因为这涉及到几个方面,一是当时电动车的资本环境不好。二是供应链不成熟。三是中低端市场挑战更大

资本环境就不解释了,当初看好电动车的投资人,现在也许都可以用 82 年的拉菲来泡澡了。供应链不成熟也好理解,带来的问题就是整车的 BOM 成本高,尤其是电池、芯片传感器、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等,那就必须要把车做高端了,才能在售价上把成本覆盖了,不然就是赔本赚吆喝。至于第三点中低端市场挑战更大,参考当下的电动车市场销量情况也就很明了了。

那么我要说的就是当下的供应链体系对于小米来说,是相对合适的时机,十年前的苹果培育的欣旺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然我先表明,我并不是说小米培育多年的「米粉」是中低端市场,而是说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让成本变得更低,无论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富豪的专属玩具」,这都让小米有了更多的可能。毕竟市场那么大,并不是得到了某个细分市场的份额,就能得天下的。

再来看小米集团本身,根据小米财报,截至 2020 年第三季度,MIUI 系统月活用户已达 3.68 亿,而且「米粉」的黏性,你我心知肚明,肯定比面粉高。另外小米净利润率仅为 5.7%,相比同期苹果净利润率则接近 20%,这里说一句,「逼友商降价」小米还有努力的空间,小米仍然需要雷军,哪怕是试用一个月的代言人。

但现在手机市场对于小米来说,是在存量市场求出彩,因为 AIOT 的市场份额也并还没完全打开,小米不仅是需要一个「新故事」吸引资本的注意力,让市值获得新高,更重要的是在新跑道中累积多方面优势,从而实现上文我提到皮革生意与白菜生意之间的互补。

另外截至 2020 年第三季度,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 559 亿元人民币,2020 年底,小米又通过增发配售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获得了近 40 亿美元资金。

正如雷军所说,经历过「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年代,他变成了「资深财迷」,也就是对现金流极其重视,那么我不知道小米筹集这么多现金,到底是雷总有在办公室数钱的癖好,还是说想让接下去的小米 12 让所有「友商死机」,因为「小米又不造车」。

挑战在哪里?

回过头来看,当下时间点的汽车行业像极了十年前手机行业,处于一个新老交替,但却并还未完全井喷的状态。

这里我非常认同李彦宏说过的一句话,科学技术的竞争究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这就很巧了,我正在读复旦的人力资源啊,就有那么一点皮毛可以分享。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下公司与人才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开始变得像「阶段性的需求匹配」,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当一家公司希望「一亩田发展成十亩田规模」需要的人才与「十亩田精细化生产提高产量」时需要的人才,这两个是不同的,这意味着很多,就不细说了。

这会出现的问题是,汽车行业供应链非常成熟的当下,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并不算太紧缺。而产品研发、软件算法类的人才的抢夺大战会开始升温。2019 年时,汽车零部件行业内燃机方向的人才的求职就出现了瓶颈现象,而越来越火热的是图像识别、机器深度学习方面的人才需求。供应链的变化相比整车,肯定要「前置」,不然潮水褪去,没穿底裤可还了得。

据公开消息,滴滴目前以 50-90 万元的薪资区间在招聘自动驾驶 TPM、研发工程师职位,阿里则是以 20-100 万元的薪资区间在招聘自动驾驶感知算法高级专家,腾讯则以 50-250 万元招聘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咨询岗位,当然招聘市场正如商业社会般「尔虞我诈」,以上信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仅供参考。

当然了,上面举例正在火热招聘的公司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还并未找到小米的相关招聘信息,因此对于小米来说,如果要「造车」,大部分的公司都走在了前面,而小米在节奏上慢了,损失的可不仅仅是时间成本。

那么如何在人才抢夺战中获得优势是小米重要的一步,引入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的做价值观统一以及合理调配有限的人力资源更为关键,而且小米前段时间刚离职了一位副校长,这个空缺还得及时补上。

这里多说一句,近段时间来招聘市场中的深度学习算法类人才需求变旺盛还算可以理解,点云感知算法类人才的需求也在升温,如果你知道有个东西叫 Lidar,你就知道这意味什么。

说完了人才,我们再来看「跑道」。如果说政策是电动车的奶嘴,那么资本就是电动车的摇篮,前者是从 0-1,后者是从 1-10。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既然有很多电动车厂商是摘了奶嘴就嗝屁的,那么也会有很多电动车是没了摇篮就不会走路的。这里引用下马云所说的,「风走了,摔死的都是猪」。

因为资本的狂热也让这条跑道变得更加拥挤,但资本的体量并不是没有上限的。就好像几万人挤在一个足球场,总会有几个手机因为硬件原因导致上不了网的,究其原因还是出在了自己身上。这里指的是「核心竞争力」,当然也有人说是「护城河」的,简单来说就是小米要在战略框架中要想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再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来。

但有意思的是,假如小米造车,那么它自己就是一个并不算小的「资本」,因此这块倒不是最制约小米的。因为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友商亲密的问候」,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不仅仅是他们在汽车方面做了更充足或更早做了准备,而是跟他们比起来小米就是一个并不算大的「资本」了。

然短期来看,电动车市场红利还会继续,但这个红利的窗口期会因为大量玩家涌入,而变得比想象中更短。对于一家没有整合过汽车供应链、没有自动驾驶技术储备,甚至也没有汽车行业的营销经验,简单来说就是还没怎么被汽车市场教育过的公司来说,「红利窗口期」的缩短不仅意味时间成本变得更加可贵,也意味着发展过程中要储备足够的「试错成本」。

因此假如小米造车,继续保持「代工」模式,几乎也是必然,毕竟现在的人们比前几年更能接受,汽车也能被「代工」生产这一现象了,该挨的「枪子」和「口水」,蔚来帮它挡得也差不多了。

关于小米软件和渠道能力,我就不多说了,「软件定义汽车」这张牌算是打到了科技公司们的「老家」了,而目前小米又具备超过 2000 家的小米之家,在加上线上渠道,这些因素都让小米造车的节奏又往前走了几步。

写在最后

2019 年,小米也与梅赛德斯合作,让小爱同学住进奔驰的交互页面。而且小米也投资了很多汽车相关的公司,例如凯立德地图、蔚来、小鹏以及做车联网的上海博泰。同时,小米还申请很多例如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无论从战略时局、资金、渠道以及软硬件实力,小米都有造车的储备,可能就是在战略思维、汽车行业营销以及人力资源上小米还需筹备

另外早在多年前,互联网巨头就开始积极参与到汽车产业中,但更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 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为汽车产业去做赋能。但现在则世道变了,我们听到了更多「软件定义汽车」的声音,就是人家都要打到家门口了,那科技公司能不迎战吗?

除此以外,我认为在 50 多岁的雷军既然可以为了小米手机的市场营销通过 B 站来到了台前,来为小米市场部的 KPI 添砖加瓦,那么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公平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在造车这件事上,我认为雷军也会积极参与。

虽然,我没做过雷军的朋友,但我还是很期待有机会看到雷军在属于他的汽车发布会上,喊出那金光闪闪的五个大字。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omment · 0
Owner: 0
Sort by like

Upload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2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