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hui

Chenhui

2019-05-27

Subscription

家里没桩 + 唯一用车,5594 公里 Model 3 体验报告 | 42Group

  1. 车主口碑
542

*本文来自 42HOW 社群成员 Chenhui

提车两个月,开了 5594 公里,终于从「拥有第一辆车」以及「拥有第一辆特斯拉」的心潮澎湃中平复下来,准备以这篇提车报告为这次大型网购画上句号。

关于 Model 3 的评测已经有太多,所以这篇提车报告会相对聚焦:希望可以帮助到和我情况相似的朋友做购买决策。

  • 在北京,即限牌限号的城市;

  • 无固定车位;

  • 作为唯一用车;

  • 日常多为两人使用;

  • 数码产品爱好者(果粉)。

Model 3 长续航后驱版 + 冷光银漆面 + 全自动驾驶能力,购车款  446,900 元。

Autopilot

首先迫不及待想与你分享的,便是特斯拉之灵魂——Autopilot 的使用体验。回到购买之初的决策阶段,有这么两个数据令我印象深刻:

  • Model 3 上的 Autopilot 2.5 硬件算力为 10 TOPS(即理论每秒十万亿次浮点运算量),相比之下 Mobileye EyeQ4 仅有 2.5 TOPS。

  • 而 Autopilot 3.0 硬件算力上会翻 10 倍,超过 100 TOPS。

特斯拉承诺会给已经开通了全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免费升级到 3.0 新硬件,这个消息彻底终结了我在 Model 3 与 ES6 之间的犹豫。

真实使用体验

1. 封闭高速路段省时省力

  • 不夸张地说,五千多公里的旅程,接近半数都是阉割版(中国版)Autopilot 代我完成的。几次长途旅行几乎全程开启 Autopilot 的主动巡航控制,一口气开 4 个小时不费劲;在市内环路上也越来越习惯于把控制权交给它。

2. 很安心的被动安全系统

  • 行驶过程中的周边环境提醒,如并线打灯时,若两侧视野盲区有车,则屏幕上对应车辆会变成红色来警示存在危险。

  • 前撞与侧撞提醒,即,按照当前速度继续行驶很有可能因无法及时刹车导致追尾时,车辆会及时响起警报声来提醒我做出反应。

  • 行驶中若车辆压线,方向盘震动来提醒我保持注意力。

  • 若在并线过程中后车突然加速,Autopilot 会立即把方向盘往回打,让车辆回到原来车道上以避免碰撞。(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作为一个文明人都是打转向灯三秒后再并线,只能推断后车是个碰瓷专家)。

3. 额外奖励

  • 省电:控制权交给 Autopilot 后,经其精准计算后的控制,明显比我自己驾驶要更省电。

  • 友好:习惯了使用 Autopilot 来驾驶,车辆会始终保持在车道正中间,不会压线干扰其他车道车辆;通过打转向灯实现的车辆自主变道也给足了后方车辆充足的反应时间。

  • 省心:Autopilot 还有一些有趣的功能,如自动泊车(以前是个瞎子,但新版本的车位识别率越来越高)与召唤功能(在国内只能实现用手机控制车辆前进和倒退,方便进出一些极窄车位,但在国外已经可以实现停车场中「车找人」的能力),都可以让你在少量特定场景下感到省心。

  • 拓宽视野:仰仗 Elon Musk 激进的行事风格,我们将有幸以最快的速度体验目前已经量产的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也能参与到帮助其一点点进步的过程中。作为使用者,也很自然地会对图像识别技术乃至一些技术伦理层面的问题产生思考,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收获的。

4. 还有一些令人激动却不能说的…

  • 美国市场已经上线大半年的 Navigation on Autopilot 功能,即车辆可以在导航明确的高速自动变道超车 + 自动使出匝道的功能即将在国内上线。这是特斯拉自动驾驶重要的一步,我有幸被选为国内第一批体验者上路(拿命)测试,但由于保密协议暂时无法分享细节。十分期待功能正式上线。

设计理念

光谈体验或许过于主观或千篇一律,我更想抛砖引玉,与各位探讨一下 Autopilot 背后的设计理念。

1. 极简的概念与操作学习曲线

驾驶特斯拉,需要第一时间掌握的概念很少(尤其是各种让你怀疑自己智商的自动辅助驾驶名词缩写:ACC、LDW、LCA、SDIS、SDO、CTA-R、CTA-F、LKA、DDW……大部分销售人员可能都不知道自家产品配置单上这些名词背后的含义),特斯拉也从未将自己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所定义的自动驾驶级别(L1 - L5)联系到一起,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用户产品、商业落地、算法成长、技术效率」的完整架构一步步向前走。

在操作上则更简单:

  • 被动安全系统全部默认开启;

  • 行驶状态下,挂一下 D 档(下拉怀挡)进入 ACC 巡航模式,挂两下 D 档(下拉两次怀挡)进入主动巡航控制模式。

2. 可用性高,且有迹可循

当前能否进入主动巡航控制模式?只需要看屏幕上是否有灰色方向盘的标识。特斯拉为了让这个标识尽可能多的展示在屏幕上,背地里下了大量的功夫,如:

  • 在前方有车辆的状态下,哪怕静止不动也能够启动;

  • 无论是否处于封闭路段,只要道路标线清楚都可以启用。

同时,特斯拉为了保持已经进入「主动巡航控制模式」的车辆尽可能持续工作,也做了许多努力:

  • 开启主动巡航控制模式,通过红灯路口等无道路标线路段时:若有前车,车辆会追寻前车轨迹通过此区域;若无前车,摄像头会像驾驶员一样「看到」红灯后的道路标线,作出虚拟延展线,并做出驾驶执行,保证非极端情况的红灯路口可以自动通过。

这样设计的收益是:

  • 大部分情况下 Autopilot 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你开启,而不是你在琢磨到底何时能用上它;

  • 系统不会频繁地退出,影响使用情绪,提高心理成本;

  • 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后,我可以准确判断出当前路段是否应该交给 Autopilot 来驾驶。

3. 充分的信息反馈

充分的信息反馈是让我与辅助驾驶系统建立信任感的起点,因为我需要知道车辆到底看到了什么,是否与我所见的真实世界信息一致,以此来推测其工作逻辑,并直观了解系统当前能否正常工作。Autopilot 花了很大力气,做出了非常容易理解的信息反馈体系,以最大篇幅放在了屏幕最重要的区域:

  • 车道线展示: 即实时根据摄像头采集信息绘制车道数、车道线、弯道曲率等,通过此信息可得知车辆在车道上的位置。

  • 车辆类型展示: 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公交车等,Autopilot 尽最大努力还原周边车辆情况。

  • 车辆相对位置展示: 系统尽可能准确地还原车辆相对位置,如两侧车辆是否压线。这个过程甚至包含预测的成分:如系统「看」到某辆摩托车在右前方的公交车前,哪怕在当下摩托车已经进入驾驶员的视野盲区,仍然会出现在屏幕上,让我可以预期 Autopilot 对摩托车可能出现的突然变道已经有潜在预期与应对策略。

  • 除此之外,Autopilot 还有一套十分优雅的声音反馈体系,每种情况都有不同的却又十分明确的声音反馈,这点不再展开。

视频 1. 自动泊车功能演示

视频 2. 使用 Autopilot 进行变道,会检测后方是否有速度更快的车辆,若有则放弃变道

视频 3. Autopilot 正常通过无道路标线的路口

我没有传统燃油性能车的驾驶体验,也没有跑过赛道、玩过漂移,但通过 Autopilot 却感受到了另一种「Pure driving pleasure」,即尽可能不开车的驾驶乐趣。 这意味着日常通勤过程中,我不需要一味地「给车打工」,可解放更多的脑力与体力用于完成其他的任务,如:

  • 听一些内容量较大的 Podcast / 音频节目;

  • 在确认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收发微信(虽然这条写出来会被骂,但大家不都喜欢开车玩手机么?)

谁也不希望自己买的车在几年内就过时。Autopilot 就是那个聪明又强悍的守门员。

贯穿始终的「第一性原理」设计理念

Model 3 是 Elon 的心血之作,也实打实地落实在了除了 Autopilot 之外的产品设计之上。车辆上的各处细节都体现出「第一性原理」的设计理念,让我会不由自主地思考:

  • 为什么要有车钥匙?有没有更聪明的鉴定「谁是车主」的方法?

  • 仪表盘对驾驶员意味着什么?哪些信息对驾驶最为重要?

  • 需要给自动驾驶功能设计单独档杆 / 按钮吗?

  • 方向盘的操作区,有哪些按键可以去掉?

  • 对于座椅记忆功能,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 车内屏幕应该是横向更好,还是竖向更好?

  • 大灯需要手动控制吗?雨刷需要手动控制吗?

  • 中控台的换挡档把是必要的吗?

  • 出风口需要有存在感吗?

  • 是天窗可开启更重要还是能够尽可能多地看见天空更重要?

  • ……

能从产品中体会到某种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一种很好的消费体验。这代表着产品背后有很深刻的探索研究。就像 iPhone 通过几个内置 App 为大家展示了手掌上的计算设备上的软件应该怎么做,这背后却是最顶级的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师研究多年成果的结晶。

如果你在做的工作,也是产出一些内容 / 工具 / 设计来为他人所用,Tesla 的产品一定值得你细细把玩。

极低的用车成本

5594 公里总耗电 781 度,总充电 1009 度,电费 940 元,平均百公里能源成本 16.8 元,相当于百公里油耗 2 升多一点。如果有家充桩,每度电的成本能降低到 0.5x 元,电费就更低了。

照此推断,行驶 50000 公里电费小于 10000 元。而同等情况下燃油车油费需要近 38000 元(按平均油耗 10 L / 100 km 计算),还不包含保养费用上的差异。

合格的充电体验

  • 日常市区通勤的情况下(300 km+),平均 6 天去充一次电,每次充电到 80% 耗时约 50 分钟。

  • 在 4 月的一次长途旅行中,单程 600 公里的路程中间仅需在沿途超冲补电 1 次,在剩余电量较少情况下充电速度会超过 100 kW,补电同时休息 25 分钟即可启程。

Model 3 作为一台 NEDC 续航里程为 664 km 的电动车,我认为在春夏季节是可以保证无固定停车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

还有一些电动车的共通优点

  • 车一定要快。Model 3 在经过了一次软件升级后,释放了一部分电机可用动力,将百公里加速 5.6 秒提高到了 5.2 秒,已经能基本满足日常驾驶在性能上的要求了(即红灯起步、变道都能做到很利索不拖沓)。

  • 车一定要安静。大多数城市通勤场景下,电动车营造的静谧空间,再配上优秀的音响系统,会如你所愿地营造出「私人空间」的体验。

  • 没有限行的烦恼:略。

高速风噪与胎噪高

当速度超过 80 km/h 后,风噪会非常明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到达 120 km/h 的速度后,坐在车里仿佛是置身于机舱内一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如飞机发动机一般的轰鸣声。

悬架较硬

简单来讲,刚吃饱不要开车经过需要斜着通过的减速带(如各种绕弯的商场地库)。

在升级了新版本系统后,胎压终于可以自定义了。Elon 可能也被颠吐过,所以发推教大家调整胎压到(冷胎)2.7 bar 甚至更低,虽然会损失 1% 的能耗效率(轮胎触地面积更大),但总体上舒适性会有明显改善。

价格过高

虽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很多补贴,但特斯拉一直都被排除在外。446,900 元的售价之外,还需要缴纳近 4 万的购置税,如果加上贷款利息则落地总价格直逼 50 万。

后排空间?可能是个问题

确实有一种使用场景是带朋友一起出去玩。但目前我发生在这种场景下的行驶里程不超过一百公里。如果你和你的朋友身高都不超过 180,Model 3 的后排还是可以接受的。

储物空间不用担心,前备箱很实用,后备箱空间也足够大。如果你是小车爱好者,Model 3 甚至会让你非常惊喜。

购买特斯拉最好的时间点:

  • 趁现在降价 + 全自动驾驶功能免费送(意味着可以免费升级 3.0 硬件)+ 关税上调之前,购买长续航版(NEDC 664km,42 万)或性能版(0-100km 3.4 秒,52 万)。

  • 等国产(NEDC 460km)。

国产版本不含 Autopilot 功能的落地价格猜测会在 30 万内,但综合后期使用成本(能源 + 保养),要比同级别油车再便宜 3 到 4 万。再加上强大的自动辅助驾驶能力,真的是超值的一辆车。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辆车,我开着它做了一些以前没条件做到的事情:

  • 半夜往返 100 公里,去房山的北京第一家激光 IMAX 电影院看《复仇者联盟 4》;

  • 在一个周六的工作结束后,临时起意直接开去了天津;

  • 周末去近郊游玩变成了很固定的生活方式,也不怕多带点行李(甚至可以带上 HomePod);

  • 周末也可以往返山东老家,配合 Autopilot 单趟驾驶 4 小时无疲倦感;

  • 为了减少找车位的时间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上下班通勤总时间减少至 40 分钟;每周为了打发 1 小时充电时间养成了室外跑步的习惯;

  • ……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美剧叫做《霹雳游侠》,很羡慕麦克的那辆无所不能的战车。现在 Model 3 仿佛就像那样一个角色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因为每次升级都在让它变得更好更强。

写到这里仿佛缺个结尾,但该说的都说了,要不就用我的推荐码定车吧,彼此都能有优惠:https://ts.la/chenhui64429,或者加我微信 chenvii,我带你进车主群飞。预祝你和 Autopilot 相处愉快~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omment · 0
Owner: 0
Sort by like

Upload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23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