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KiKi 酱
编辑|周长贤
4 月 18 日 10 时,2023 上海车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3 号馆的上汽集团展台上,几位高管轮番上阵,发布了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战略。
到 2025 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 350 万辆,较 2022 年增长 2.5 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 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这一计划,雄心勃勃。
350 万辆,50%,70%…… 看起来一个个简单的数字,背后藏着的是山高路远,是万水千山,如若达成,上汽集团需要 「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计划,非常自信。
自信的背后,是上汽集团几十年的体系力建设之积淀,是过去三年历经不破不立之痛完成的一次完美蜕变,是永远不丢失的开放创新之精神。
初心是什么?
所有人都知道,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战略转型,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意义是什么。也有很多人,翘首以盼,想看看这头大象如何 「华丽转身」,等待着这位 「惯战的英雄」,再次变身 「年少的豪杰」。
可以说,上汽将以何种方式走向未来,一步一式,都影响着中国传统汽车产业向未来变迁的自信。对于上汽来说,这是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事情。上汽也知晓,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创造新的成功。
期待多,担子重。
但是,转型,最怕着急乱了章法,要 「耐得住寂寞」,要找准节奏稳扎稳打,要懂得 「速度很重要,但正确的节奏,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在如今繁杂热闹的环境里,如何 「稳得住」,是一门修炼起来非常有难度的哲学。首先,要 「初心不变」。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佛教里有句话对他影响很大,那就是始终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在物欲纷乱的时代。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记得在另一个采访里,有一家传统车企的高管也说过类似的话,「销量遇到争议的时候,所有的团队人员都会静下心来去反思战略,继续笃定造车的初心。」
上汽的初心是什么?
往大了说,是 「产业报国」,往小了说,是 「造一辆好车」。无论为国,还是为消费者,发展至今,上汽人用无数汗水与奋斗积蓄的荣耀,背后却是数不尽的责任。
是的,上汽的肩上扛着无数的责任,时刻要求着这艘巨舰,在新时代翩跹而至时,「步履不停,必须远航」。
在燃油车时代,虽然中国的内燃机技术落后于世界,哪怕是 95 分和 98 分的差距,以上汽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为了缩短这个差距,投入巨大。现在,产业链迁移的大戏全球上演,在这个 「一切尚未命名」 的新世界,仍旧是以上汽为核心的中国汽车产业代表,在打造汽车强国的悠长隧道里,渐渐寻找到了一束光。

这束光,浓缩成一句话,是 「坚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战略定力,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助推走向汽车强国」,也是 「创新技术深耕,为用户创造极致化体验」。
过程,不易。
传统车企在转型中,往往会因为价值链重构与保守的发展思路出现碰撞,导致不够坚决。不被销量和转型孰重孰轻的争议羁绊,守初心,稳节奏,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体系力作支撑,研发、生产、品牌战略部署、产品规划…… 缺一不可。
对于上汽集团这艘全年营收近万亿级的超级航母来说,一边要保持稳定,一边要跟着形势掉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 年布局,厚积薄发
那么,上汽做到了什么?
上汽集团从 2014 年就提出了 「新四化」 的概念,并作为上汽的战略指导方向,根据市场的 「变」 和自己战略的 「不变」,有效结合。
这个概念,不可谓不早。
彼时,中国汽车品牌刚刚经历从十几连跌到 SUV 红利倾泻而至的转折时代。左手大众,右手通用,荣威、名爵正在探索新的路径,上汽集团在燃油车领域的成绩,和 「荣耀」「辉煌」 挂钩。

2014 年的深秋,乌镇首次举办互联网大会,李斌、李想跃跃欲试,筹备自己的汽车品牌,第一批中国特斯拉车主刚刚从马斯克手里拿到车钥匙。
你看,上汽提出新四化的时间点,比现在的新势力排头兵还要早一些。这是因为,创新,是属于上汽的使命,也是一个汽车行业领头羊,应该要有的敏锐度。
在这种敏锐的判断之下,上汽发力培育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数据闭环、运动控制系统、三电系统到对应场景的整车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优势,不断升级智能、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
8 年后的今天,上汽已培育形成捷氢科技、智己汽车、飞凡汽车、零束科技、友道智途、赛可智能、联创电子等 20 家 「科创小巨人」,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说到这儿,想到了乔布斯的两句话,「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你不能只问顾客要什么,然后想法子给他们做什么。等你做出来,他们已经另有新欢了。」

8 年时间,产业链上下游都经历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变,规模越大,改变越难,也越疼。怎么破,怎么立,光有一腔热血不行,得有章法,考验的是 「谋」 与 「略」。
8 年以来,上汽不断自问:企业综合竞争力是否具有优势?是否具备技术的引领优势?能不能长期坚守造车本质?其中的取舍,很考验智慧和勇气,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创新就是对一千件事情,说不」。
上汽会提出三年后达到 350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0% 的原因,有两层。
一个是对行业形势的判断。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 1300 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 25%,今年预计将超过 35%,到 2025 年将超过 45%。
这是大势,不可逆。
另一个是,8 年布局和探索的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目前,上汽已经完成了面向智能电动化转型的的品牌体系搭建和产品矩阵的构建。就像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所说,「中国电动车成功不是在今天才成功,而是厚积薄发。」
在技术积累和体系完善之下,为了支撑 350 万辆目标的达成,上汽对旗下各品牌再次排兵布阵,尤其是对智己、飞凡、荣威、MG 四个品牌进行了更细化的排布。
在新战略中,品牌布局脉络清晰,且干脆利落。

智己定位 「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将率先搭载上汽最新的三电和智能化技术创新成果;飞凡和荣威将成为中国消费者 「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将提供纯电、插混等多种新能源解决方案;MG 继续定位 「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在全球赋予动感、潮流、时尚等全新理念,让全球用户爱上中国车。
五菱品牌,则继续深化 「人民的代步车」 的定位,为用户打造具有超级性价比的精品电动小车。大众和通用等合资品牌:全面实施品牌焕新,将百年造车经验和电动智能新时代完美结合,推出更多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纯电产品。
这是上汽的 「谋」。
用户的痛点和爽点
还是那句老话,所有的信心和使命,最终都将落地在产品和技术上。
怎么做,考验的是上汽的 「略」。
无疑,多品牌管理是艰难的,十分考验内功。像上汽这样,有四个深度覆盖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品牌,必须要功底深厚,且懂得审时度势。
怎么做?
上汽的想法,是化繁为简,将手上繁多的技术,按照各品牌、各车型,进行明确分列,加快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如果,一股脑儿将技术都砸向不同的品牌和车型,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在三年行动战略发布会上,上汽明确了各品牌的产品推出节奏。
今年下半年,智己第三款车型全新智能中型城市跨界 SUV C 车即将亮相;荣威品牌首款搭载全新架构、全新电池技术的新一代中高级电动轿车将上市;继中国首款全球电动车 MG MULAN 在 3 月份突破单一车型海外销量万辆大关后,纯电跑车 Cyberster 也将在年内全球同步上市。

未来三年,智己将推出 4 款全新车型,飞凡、荣威、MG 将发布 13 款以上新能源产品。这些新能源产品,上汽都希望能够打造成 「大单品」,也就是所谓的 「爆款车型」。这是上汽的拿手好戏。
有大单品,有整体销量规模,才能实现整个新能源的转型,核心技术品牌才能站得住。产品和技术,相辅相成,各品牌战略的成功,前提是拥有强大深厚的技术支持。上汽希望,借助强大技术积累,将燃油车时代的竞争优势延续到电动汽车时代。
所以,在战略发布之时,上汽重申了做新能源产品的理念,「发力深耕创新技术,为用户创造极致化的体验」。
在这儿,再次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好的产品是走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几十年的造车理念,以及 8 年的新趋势探索,上汽已经找到了做新能源时代 「好产品」 的立基点在哪儿。
一是,瞄准用户痛点,研发更可靠节能、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二是,瞄准用户爽点,推动产品性能向更极致进化。
痛点,是电动化技术;爽点,就是智能化体验。
在电池领域,上汽魔方电池通过 「预、导、卧、隔、疏」 的电池包创新设计,实现动力电池系统的零热失控;智己品牌车型将成为上汽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产品,将于 2025 年下线。

在电驱上,「碳纤维转子电机 +800V 高压电驱」 构成全新一代电驱动系统,使产品能够轻松进入 「2 秒加速俱乐部」,并实现快速补能。上汽计划在 2025 年将内燃机的热效率从目前的 43% 提升到 47%,实现更好的混动能耗表现。荣威搭载这一全新混动技术的车型,最长综合续航将超过 1400 公里。
在车身上,未来三年,上汽将在 「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 上率先实现新的突破,填补行业空白。通过进一步纳入制动、驱动、转向、悬架控制等功能,实现车体六自由度集中控制,让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各种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
对用户爽点的理解,上汽认为,「真正的智能是让用户忘记技术的存在,专注在出行中的体验与交互。」 在智能化时代,并不是单纯的 「造一辆车」,而是打造全新 「科技生命体」。
「以智能驾驶和融合体验为终局,以软件全栈式架构为支撑」,上汽重新定义电子和通讯架构、融合感知架构,以实现智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闭环,不断驱动用户体验提升。
目前,上汽正在打造行业内领先的 「中央计算 + 区域控制」 的全栈 3.0 智能车解决方案,自研智能车广义操作系统,实现跨车云、跨芯片的 「感知、算力、存储」 等硬件资源融合、舱驾数据的高速流转和运算,提升了整车软件集中度和硬件利用效率,车内的控制器减少一半,线束减少三分之一,系统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
据悉,智己将于 2025 年上市的 E 和 F 车型将率先应用 3.0 智能车解决方案和 VMC 技术,实现智驾、智舱和车控全新的智能化体验。
「我们需要为用户负责,卷一个没什么太大用处的配置,看似高科技,最后却是用户买单,这不是智己的价值观。」 刘涛阐述的智己的造车理念,也是上汽所坚守的信条:智能,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要给人带来更轻松的智能驾驶环境。
技术支持产品布局,这是上汽的 「略」。
在解决用户痛点和爽点的过程中,上汽体现了一个行业领头羊该有的理性,能够给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之路,带来新的解题思路。
这种理性,延续到了生产制造上,上汽运用 CTB、一体式压铸等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创新电动智能汽车的软硬件生产流程,将实现简约化、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上汽集团将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推进创新转型。」 祖似杰表示,这就是上汽集团所坚持的 「从心出发,向新向上」。
写在最后:
上汽为何如此坚持自我加压、自我革命?
就像上汽乘用车总经理吴冰所说,「我们内部说,我们只有相互之间狠一点,用户才会对我们好一点。」
以飞凡 F7 为例,当其以足够的价格诚意上市的时候,业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判断,「智能车的定价体系在改变」。上汽所认为的电动智能市场的竞争策略,将会形成三个关键词,「价格最优」、同等价格 「配置最优」 ,只有三者融合的产品,才能用户 「对我们好一点」,形成规模优势。
目前,这一策略在智己 LS7 和飞凡 F7 上,已经开始集中体现,交付量呈快速单边上涨趋势。
祖似杰表示,「让用户用一样的钱,享受更安全的出行体验;让用户用一样的钱,跑更远的路;让用户用一样的钱,拥有更全的功能体验。」 。
高瞻远瞩,是世界的舞台。近水楼台,是用户的体验。
这是上汽集团该有的格局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