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试了一下上汽大众 ID.3,虽然这是一台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车,但因为这次的试驾全部都在非常拥堵的路段,所以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想来分享。

这次活动的集合点放在了大悦城的 ID.store 门店内,和其他大众门店不同的是,ID.store 只会售卖 ID. 系列产品,此外在门店布置上,这里相比传统的 4S 店也会看起来更有活力一些,特别是和宝可梦做了联名以后,门店变得可爱了许多,毕竟谁能拒绝的了这么多「皮卡丘」对着你笑呢?


试驾线路规划
当天试驾,我们需要去到上海非常繁华的几个地方,并完成打卡任务,从门店出发,一共需要打卡 5 个地方,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聊聊本次试驾的感受:
- 和平饭店

- 武康路/安福路

- 梦花街老弄堂

- 山海关路

- K11 大厦停车场

拥堵驾驶感受如何?
两个字:好开!小巧的车身 + 轻快的动力,让我在拥堵路段完全没有驾驶压力,大厂调教还是有一手的,加速和刹车踏板的脚感都很符合预期。这次试驾去到的地点周围要么是商业区域,要么是游客们的打卡地,所以无论是人流量还是车流量都是巨大的。

不过虽然我一直在上海生活工作,但这些地方也不常去,所以即便是在有导航状态下,我还是错过了几次应该走的路口,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到 ID.3 掉头体验,得益于 MEB 平台赋予 ID.3 的四轮四角设计,让转向角度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我一共掉头了 3 次,其中 2 次都做到了一把方向就可以掉头,完全没有遇到把对向车辆「逼停」的尴尬。

智能驾驶的体验如何?
先说总结体验:好用!大众的智驾功能显然是做了整体的考量的,这次试驾去的五个地方堵车都比较严重,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走走停停,低速跟车的工况占到了大多数,这对车辆智驾功能中的纵向控制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里我从以下四个维度聊聊我对 ID.3 的智驾功能的感受:

- 使用电容式方向盘:开启功能后无需定时摇晃方向盘和车「刷驾驶存在感」轻轻放上去就行,无论是在拥堵路段还是在长途驾驶或者城市环城高速、高架路段的体验感很好。
- 行业标杆调教的 ACC 自适应巡航:自从 ID 系列产品上市以来,自适应巡航的体验就非常优秀,加减速非常柔和,没有类似新手司机的常出现的紧急加减速情况,之前我开 ID.6 X 的时候有过一次紧急刹停的经历,整个 ACC 系统从发现到制动到停的过程完全处在预期之内,不会让人感到紧张,这个是很多新势力厂家所不具备的,我在奔驰以及宝马的纯电和燃油车上体验的 ACC 也基本上是这个水平,所以足见大众的调教功底。
- 车道保持:ID. 系列产品使用的 Mobileye EyeQ4 芯片,虽然算力只有 2.5 TOPS,但是应对常规的日常驾驶完全够用,一些曲率较小的匝道也可以通过,但是大曲率不太 ok 还是需要及时接管,这里我也建议品牌方这可以增加下车道保持退出的时的音效,以增加安全性。
- AR—HUD:HUD 的加入很大程度的弥补了仪表在智能驾驶可视化方面的不足,ACC 跟的是哪台车,车道保持是否开启,都可以通过 HUD 观察到。
ID.3 适合推荐给谁?
先说结论:ID.3 适合通勤距离比较固定,且周围充电资源不紧张的人。拿我自己举例,我每天的上下班的往返通勤距离是 20 km,周末偶尔会去周边苏州、无锡这样城市玩一玩,往返基本都在 300 km 以内,一年当中有大概 300 天是这样的使用场景。我们单位楼有充电桩,所以对家充没有依赖,如果第二天要跑小长途,那么我只要在周五的下午把车在单位充满即可,遇到充电或续航焦虑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在这样的用车条件下,这台 ID.3 真的非常适合我。

反之,如果你的常规通勤距离都不是太固定,没有家充,经常活动的区域充电资源也并不丰富,那我推荐你还是考虑续航更长的 ID.4 X 或 ID.6 X 或者其他混合动力车型,否则你就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去找充电桩补能的准备了。
ok,以上就是本次体验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对 ID.3 还有任何体验上的疑问,都欢迎在评论区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