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褚万博
编辑 | 邱锴俊
「2024 年提前挑战 BBA,做豪华品牌第一。」
李想把发表在微博里的野心带进了第二季度财报会议,给他底气的是一份数据相当炸裂的二季度财报成绩单:
营收 286.5 亿元,交付 86533 辆新车,双双同比增长超过 200%,超过此前第一季度给出的展望。如果算上个季度,理想上半年的营收规模已经来到了 463 亿元,李想的千亿汽车帝国梦,已经实现了小一半,剩下的一半,李想想要超额实现。
除了营收交付,理想第二季度的盈利能力也有所加强,毛利率扭转上个季度的下降趋势,达到 21.4%,超过同期特斯拉的毛利率,至于其他车企,那就只能看到理想的尾灯了。
净利润 23.1 亿元,环比大增 92.6%,达到历史最高值,多少造车新势力垂涎的净利润,理想连续 3 个季度实现。
具体情况,我们一起来看。
千亿营收小目标完成近一半
理想第二季度财报基本面,所有的数据指标都在告诉外界,理想正在快车道上狂飙。

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营收规模达到 286.5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28.1%,环比上个季度增加 52.2%。
其中,车辆销售收入达到 279.7 亿元,同比增长 229.7%,较今年第一季度增加 52.6%。
算上第一季度,今年上半年理想的营收总额达到了 463 亿元,去年年底李想在进行组织架构变革时提出的「千亿营收小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按照理想当下狂飙的状态,剩下的一半想必也不会太难。

交付量方面,第二季度理想累计交付 86533 辆,较去年同期的 28687 辆增加 201.6%,环比上个季度的 52584 辆增加 65%。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交付量和车辆销售营收简单来算,第二季度理想汽车的平均售价为 32.32 万元,较上个季度的 34.86 万元减少超过 2 万元。
主要原因,还是售价较低的理想 L7 在第二季度开启大规模交付后,销量迅速爬升,到今年 6 月份交付达到 13107 辆,占到当月交付的 40%以上。
另外从均价也能看出,在具体车型上,用户更偏向选择基础的 L7 Air 版。
随交付量和营收同步增加的还有销售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第二季度理想销售成本为 224.2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227.1%,环比上个季度增加 49.9%。

研发支出第二季度进一步走高,来到 24.3 亿元,环比增加 58.4%,较上一季度增加 31%。
用于企业日常开支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支出 23.1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74.3%,环比第一季度增加 40.4%,增长幅度与业务增长不同步,也能说明理想在日常经营上确实比较「抠」。
利润方面,可以看到理想第二季度的盈利能力在持续加强,截止到 6 月 30 号的三个月,理想毛利达到 62.4 亿元,同比增长 232%,环比上个季度增长 62.8%。
第二季度毛利率 21.8%,较去年同期增加 0.3 个百分点,环比第一季度增加 1.4 个百分点。 另外,理想 CFO 李铁还表示,距离年底还有 5 个月时间,仍然有希望保持全年 20%以上的毛利率指引。

理想第二季度经营利润达到 16.3 亿元,较上个季度增加 301%,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还是个负值。
再加上各项利息、税收等收支后,第二季度理想净利润也来到历史最高值的 23.1 亿元,较上个季度增加 92.6%。如果下半年不出意外,今年很可能会成为理想实现去年盈利的第一个年头。
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理想的现金流状况也不断向好,截止到今年 6 月 30 日,理想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净额为 111.1 亿元,环比增加 42.8%,自由现金流 96.2 亿元,较第一季度增加 43.6%。
截止到第二季度末,理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来到 737.7 亿元。
理想今年交付量已写好答案
整体来看,理想第二季度一片向好的经营状况并不让人意外,自 L7 在 3 月底正式开启交付后,理想交付水平水涨船高,到 6 月份首次突破 3 万辆,无论是季度交付还是营收,都超过此前理想给出的预期。

在 此情况下 ,理想在第三季度展望中,给出的目标是第三季度交付 10-10.3 万辆,营收 323.3-333 亿元。 同时,李想还表示,有信心在年底超越年初交付目标的 10%-20%,也就是 33-36 万辆的交付水平。
这是一个提前几个月就可以确定的答案,也是理想今年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了。
李想在财报会上透露,目前做出的指引就是产能的极限,随着产能的提升,到今年第四季度,有信心实现月交付过 4 万的目标,并且 到了明年有信心挑战 BBA 在中国区的销量,成为销量第一的豪华品牌。

关于产能,理想总裁马东辉做了详细的介绍, 目前理想常州工厂的两条产线,负责 L 系列的生产任务,双班倒的产能极限是每个月 5 万辆。当前遇到的产能瓶颈,主要是订单超预期导致的零部件供应跟不上。
他还表示,零部件的产线正在做验证和调试,产能很快就能释放出来,同时针对明后年(的生产规划)也做了准备。
不过,产能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理想 10-10.3 万辆的第三季度指引,平均到每个月大概在 3.3-3.4 万辆的水平,所以我们能够预期的是,接下来的 8 月和 9 月,理想的交付成绩单大概率也就是维持 7 月份的交付水平。
好消息是,理想北京顺义工厂已经在 6 月份拿到生产资质,预计在年内投产。根据公开资料,理想北京工厂一期设计产能为 10 万辆/年,平均到每个月就是 8000 辆左右。
如果产能爬坡顺利,再加上常州工厂的产能,到年底实现 4 万辆的交付目标不是难事。
另外,按照这样算的话,李想「明年挑战 BBA 在中国的销量」这个目标虽然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实际上确实有实现的可能。

数据显示,BBA 去年在国内销量最高的宝马,累计卖了 79.2 万辆,奔驰次一点,卖出 75.4 万辆,销量最低的奥迪则是 64.3 万辆。
而理想常州+北京两个工厂,产能拉到极限,一年可以下线 70 万辆新车,干掉宝马和奔驰可能困难点,但跟奥迪倒是可以一战。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理想明年上市的纯电车型,在挤压产能的同时能够保证与当前 L 系列同样的战斗力。
理想下半年关键词:电动、智驾
除了上面的信息,这次财报会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 理想下半年更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电动,二是智能。
电动化方面,理想同时在补能服务和产品两个方面发力,力求快速建立补能网络,配合纯电车型的推出。据理想介绍,今年年底发布的纯电旗舰车型 MEGA,到明年就会开启交付,除了 MEGA 之外,理想将在明年发布 3 款纯电车型 +1 款增程的 SUV。
按照时间节奏,今年下半年理想的主要任务,就是抓紧时间完成纯电平台的验证测试,保证明年密集推出的纯电产品不受影响。
关于理想纯电平台的相关信息,其已经在过去不久的家庭科技日上有所透露,值得关注的信息有 2 个:

首先是理想首次切入纯电就上 800V 高压平台,同时还配备 5C 电芯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理想 5C 电池车型可在零下 10°到零上 40°温度区间实现 500kW 功率补能,充电 9 分半续航 400 公里,22 分钟续航达到 600 公里。
补能方面,根据理想汽车规划,今年年底将建设完成超过 300 个超级充电站,主要覆盖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和成渝四大经济带。2025 年将超过 3000 个,届时将覆盖 90%的高速和主要,对于高速公路的出行,理想超级充电站的平均价格间隔将小于 100 公里,每个站每小时能够服务 9~20 台车。
同时,李想还表示,高速充电站理想将全部自建自营,城市充电站则采取代理商模式加速布局,补能网络的建设将在保证健康运营和自由现金流的前提下进行,财务压力完全可以承受。
有消息显示,截止到 7 月底,理想已经有 37 个超充站投入运营。

显然,有了补能优势和在增程产品中积攒的产品方法论,李想对于首款纯电产品 MEGA 的期望值很高—— 50 万以上销量第一,竞争对手不分车型和能源形式。
智能驾驶方面,理想的无图 NOA 已经针对北京和上海的小批量早年用户进行了推送,今年年底在 100 座城市开放城市 NOA 的目标也没有改变。 不过,马东辉在财报会上表示,100 座城市开放城市 NOA 的方式是分批推送而非全量推送。
这种策略也可以理解,一方面,分批推送可以根据小批量用户的反馈来进行算法的迭代,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因系统不成熟而造成的事故。
总的来说,就是在尽可能谨慎的基础上快速推进。

同时,马东辉还表示,有信心在明年将高速和城市场景的高阶智能驾驶打通,目前公司正在加速研发当中。
在与竞品的比对这个问题上,马东辉认为,理想存在两个优势:
一是在感知和规控算法上 ,理想自研的 NPN 特征和 TIN 网络增强 BEV 大模型,实时感知复杂的道路结构,包括通过 Occupancy 网络识别通用障碍物。
二是理想拥有国内最大的智能驾驶车队 ,也拥有国内最多的训练里程数据,可以实现算法的快速迭代。
当然,不管是纯电车型的大卖,还是智驾的能力,还需时间来验证,这两个方面的实力如何,也是理想在实现销量起飞之后,能否建立下一个阶段优势的关键。
验证的时间在明年,留给理想准备的时间,是今年最后的不足 4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