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信
编辑 | 邱锴俊
「极氪一定要做到同样的毛利,我销量要比别人大,同样的销量,我的毛利要最大 。 」
8 月 22 日,在吉利汽车 2023 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 CEO 安聪慧说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极氪汽车目前毛利确实还可以,但销量却因纯电汽车需求不足、主力车型被新上市的竞品围追堵截,在经历了短暂的高光时刻之后增长乏力。
尽管如此,安慧聪依然既要销量又要利润。 为此,一方面,极氪率先开启新一轮价格战降低销售门槛,另一方面,极氪又要加速向软件收费奔去。同时,在海外布局上,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成熟的欧洲市场快马加鞭。

毕竟,极氪就像是燃油车时代大众的奥迪,承载着大吉利汽车的未来。
销量与利润的双重压力
在吉利汽车两个小时的业绩发布会上,极氪是被投资者和媒体问到最多的话题。
诞生于 2021 年 4 月的极氪汽车,凭借浩瀚架构带来的性能优势和驾乘体验,上演了「极氪速度」,首款车型极氪 001 成为全球最快交付突破 10 万台的豪华车。
按理说,过了 10 万辆这个坎就算活下来了。但如今,极氪却遇到了新的麻烦。

极氪 001 目前依然是极氪汽车的主销车型
首先,曾经连续 3 个月销量过万主力车型 001 现在增长乏力,自今年 4 月至今,月销始终保持在 6100 辆左右,销量瓶颈难破。极氪在售三款车型截止 7 月底累计销量 5.46 万,仅完成 14 万辆年度目标的 39%,目前来看,年度目标的完成难度并不小。
其次,极氪的亏损还在继续扩大,2022 年度亏损 20 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 8.09 亿元,比上年同期多亏损 5000 万元,而今年上半年整个吉利汽车净利润为 15.71 亿元,也就是说, 极氪亏掉了吉利汽车一半的利润 。
此外,坚持纯电的极氪还面临着市场的冲击。随着插电混动车型以更高的渗透率、更快的增速疯狂生长,纯电车的增长却相形见绌。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插混是更易于接受的新能源技术方案。根据乘联会数据,插混车型的占比从 2020 年 10%升至今年上半年 32.6%,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达 97.9%,远高于纯电动车型的 19.8%。
这也是为什么极氪 009 各方面都还不错、口碑也挺好,但销量就是很一般的原因。同样,腾势 D9 虽然销量过万,但 EV 版本月销不及混动版本的十分之一。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未来纯电动仍然是核心方向,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会形成一定的竞争。专注纯电的极氪汽车,在销量与盈利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得找到新的出口。
日前,有消息称,极氪计划在未来的 IPO 中募集 1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3 亿元)左右的资金,并将先于 8 月下旬开启新一轮和投资人的试水会议,收集国内外投资人的反馈。极氪方面对此不予置评但并未否认。值得一提的是, 在吉利中期财报会上,安聪慧也表示,极氪将选择合适窗口期择机上市。
如果 IPO 成功,那么极氪的亏损压力、甚至吉利汽车自身盈利能力的压力将会小很多。但眼下,极氪汽车仍需要在销量方面做更多努力。
向纺锤中部市场靠拢
8 月 11 日,极氪汽车率先开启了新一轮价格战,宣布 001 最高降价 3.7 万元,将售价拉低至 26.9 万元。极氪开始从防守变为主动,与特斯拉 Model Y、腾势 N7、小鹏 G6 等正面硬撕。
之所以说主动硬撕,是因为极氪 001 的降价是被动也是主动。极氪 001 并未真正降价,而是选配和贷款利息折成钱来降低车价,但这个降价的 「噱头」,却真正降低了门槛,效果显著。 用安聪慧的话说是,「扩大了用户开口,且产品订单显著提升,对整车毛利率影响也不大」。

另一方面,极氪 001 降价此举,是想通过降价,让主力车型进入 25 万元以上的高端领域。因为在安聪慧看来,价格战还会持续,未来新能源车价格肯定还会往下走。
而随着新能源车加速对燃油车的替代,新能源车市场结构正从「哑铃型」加速向「纺锤型」转变。
「智能电动汽车以前是哑铃型, 但是明后年 20 万区间将会竞争更加激烈,当然容量也更大」 ,安聪慧说道。也因此,特斯拉几次降价,埃安昊铂 GT、岚图追光等纷纷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 25 万元的起售价范围。

除了向纺锤中部市场靠拢,体系力的竞争也必不可少。按照规划,极氪将保持每半年推出一款新车的速度,极氪全新轿车 CS1E 将会在今年底正式推出,明年有两款 SUV 推出,将会覆盖 A+级的轿车 SUV 市场,到 2025 年产品线将扩展至 8 款车型,以保证 65 万辆目标的完成。
离软件收费不远
降价、布局体量更大的市场抢占销量只是当下的应对手段,长远来看,开创新的利润点则更为重要。
「软件定义未来,极氪一定要实现软件收费,这个需要时间和过程,但一定要走在同行前面」, 安聪慧说道。
智能汽车时代,厂商和用户的关系是全生命周期的合作关系,即「用户不断提供数据、厂商不断扩展服务」,车企的生意从单纯的卖车变成卖车+卖服务。
《电动汽车观察家》此前在 《 小鹏汽车:「智驾红利」即将爆发 》 一文中分析,随着智能驾驶的降本和普及,由软件、硬件、运营以及赋能合作共同支撑的商业模式逐渐明朗,智能驾驶的价值开始兑现。
何小鹏近期也表示,小鹏智能驾驶前沿技术成果将会在 15 万元级别车型上应用上车,XNGP 的 BOM 成本在 2024 年将降低 50%,智能驾驶硬件会成为全系标配,届时,小鹏将探索为用户提供软件订阅的灵活付费方式。
蔚来已经从今年 7 月 1 日起就开始向用户收取 NOP+每月 380 元订阅收费服务了,同步还还推出了服务无忧、能量无忧以及灵活换电等付费服务。而软件收费的先行者特斯拉在去年第四季度 FSD 的收入为 3.24 亿美元,并将在今年年底推出 FSD 正式版。
去年 7 月份,安聪慧就对外表示,浩瀚架构对未来的软硬件升级已经做了长远的规划,软件方面未来不排除收费的可能。 彼时极氪 CFO 袁璟也透露,极氪的软件服务已经有相关收入,虽然占比不是特别高。
在智驾领域,极氪采用合作+自研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极氪 NZP 高速自主领航现也于 7 月 2 日在上海、杭州开启了公测招募,新增 ALC 拨杆变道功能的 ZEEKR OS 4.3 也于几天后完成推送。

安聪慧说:「纯自研方面,我们用英伟达芯片,系统上会搭载视觉和激光雷达,形成两套高低搭配,既有成本优势也有技术优势」。
极氪似乎真的要开始软件收费模式了。根据安聪慧在电话会上所说,9 月 1 日的极氪进化日上,极氪汽车将会公布其软件收费方案。当然,至于如何走在同行前面,还有待观察。
先取西欧,明年 6 个后年 8 个
除了从内部寻找解决办法,海外拓展上,极氪在也在快马加鞭。
虽然吉利汽车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动作频频,一系列纵横捭阖玩的游刃有余,但出口业务起步较晚的吉利,出口销量增速却不大。
《电动汽车观察家》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出口销量为 12.11 万辆,同比增长 38%,虽然维持第四位的行业排名,但同奇瑞的 39.4 万辆,长安的 17.74 万辆、长城的 12.4 万辆来比,优势并不明显。
且就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速来看,与比亚迪 10.6 倍、奇瑞的 1.7 倍、长城的 97.3%相比, 吉利的出口销量增长太慢了,甚至慢于行业平均水平 76.9%,按如此增速计算,吉利 2025 年海外销售 60 万辆目标实现难度也不可谓不大。
吉利要加速海外出口,极氪更要加速。2022 年,极氪成立欧洲销售团队,目前产品在验证阶段。
「极氪的重点是欧洲发达国家,先聚焦西欧,第四季度将正式进入欧洲市场,先在瑞典和荷兰上市,明年上市国家将会增加到 6 个,后年大概 8 个」, 在被问及极氪海外市场布局时,安聪慧说道。
极氪的定位是豪华智能电动汽车,最适合的出口的市场,当属纯电汽车接受度高、消费力高的欧洲发达国家。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要向真正在全球市场立足,必须到欧洲市场历练、并获得认可。而极氪 2025 年还有个目标,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
不过,在全球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当下,留给中国品牌车企去建功立业的时间不多了,机会稍纵即逝。极氪更为紧急,毕竟造车新势力里,蔚来、小鹏、岚图在欧洲市场已有相应的布局。

除了欧洲,极氪在中东市场也有布局,8 月 9 日,极氪汽车与哈萨克斯坦 ORBIS AUTO 签署协议,ORBIS AUTO 将于第四季度面向当地市场推出极氪 001 和极氪 X 两款车型。此外,近日还有消息称,吉利汽车有意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电动车组装厂。
极氪是「吉利的奥迪」
技术创新也是需要用钱堆的。今年上半年,吉利研发总投入同比增长了 62.8%,达到了 59.1 亿 元 , 这也是吉利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13%、营收同比增长 26%,但净利润只同比微增 1.2%的原因之一。
被安聪慧夸赞「还没有第二个架构能跟与之相抗衡」的浩瀚 SEA 架构,就让吉利耗时五年、投入超 200 亿元研发费用。如何分摊吉利汽车、极氪汽车的研发费用,也事关极氪的成败。
「在‘大吉利’的架构下发挥规模化效应和体系化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领克旗舰车型甚至会协同极氪、路特斯的资源」, 吉利汽车集团 CFO 戴庆说道。

此外,极氪的浩瀚架构不仅用在吉利体系内,还将用吉利之外,目前,Smart 精灵 1 号的底盘源自于吉利的 SEA 浩瀚架构,吉利与百度合作的极越品牌也将基于 SEA 浩瀚架构打造。安聪慧还透露, 「还有些品牌在沟通和交流中」 。
而除整车架构,Mobileye 和自研的两套智驾方案,也可能搭载在使用浩瀚架构的其他品牌上。
安聪慧并不担心技术开放带来的品牌竞争,「都有自己的设计语言和渠道,虽然会有一定的重叠,但大协同能使重叠度最小,smart 和极氪 X,客户重叠度只有 10-15%」。
「国际上成功的企业也都这么做过,某汽车集团旗下二十个多品牌,很多都用一个底盘,而且即便我们不提供这些产品,一定会有其他车企提供。」安聪慧所说的大概是大众集团,其 MQB 底盘自 2012 年推出后,集团旗下已有超过 3200 万辆汽车在此平台上打造。
对于极氪来说,浩瀚底盘、智驾方案等其它的顶流技术,将是其成功之道。且毫无疑问,大吉利的优势资源、先进技术都会先在极氪上应用。 或许,极氪就是大众的奥迪、也是吉利的未来。
「今年上半年的极氪的毛利水平达到了两位数,且也在增长,我对未来很信心」,安聪慧说,「一是控股公司各个品牌协同力进步,二是浩瀚平台技术实力得到认可,随着新车上市,规模化会带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