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观察家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华为进入「造车新时代」

环形隧道

2023-09-28

作者 | 章涟漪

编辑 | 邱锴俊

理想,或者说李想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9 月 25 日,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并没有上市问界 M9,甚至连个车门都没有看到。

当天,余承东第一次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身份两次登台,发布一系列新品的同时,也带来了智慧出行相关消息,很可惜,后者没有硬货,只有「大饼」: 首款轿车智界 S7 今年 11 月下旬上市、问界 M9 年底将至、Harmony NEXT 蓄势待发。

发布会之后,网友戏言:李想可以好好休息几个月了。

但估计,这几个月也睡得不太安稳。

前有问界新 M7「豺狼」,后有问界 M9「猛虎」。

问界新 M7 日均订单超 1500 辆

新款 M7 的「威力」理想们已经见识到了。在降价、增配,加入了更多华为设计和元素后,问界新 M7 的销量势头涨势明显。 据余承东介绍,自 9 月 12 日上市,不到两周时间,获得了超过 2 万台的大定。

问界 M9 虽未闻其人,但声势浩大。毕竟,它是余承东口中: 不仅仅是 1000 万以内最好的 SUV,也是华为第一个采用全新设计平台开发的车型。

从问界 M5、M7 问世,到新款 M5、M7 注入智驾功能,再到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 M9,以及即将搭载上车的 Harmony NEXT。华为已经一步步掌握了造车全链条,迈入「造车新时代 」 。

犹记得,2021 年 12 月,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用时超过 60 分钟,全面介绍了 AITO 品牌旗下首款车型问界 M5。当时他说:「首款鸿蒙汽车正式发布」。

彼时的鸿蒙汽车可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如今它或许真的要来了。

华为开始基于全新平台打造产品

「年终巨献」「不仅仅是 1000 万以内最好的 SUV,还是整个马路上能看到的最强大的 SUV」。

尽管余承东一向「夸张」,但对于问界 M9 的赞美还是达到了新高度。

原因很简单: 和此前问界系列车型基于赛力斯已有平台打造不同,问界 M9 是华为第一个采用全新设计平台开发的车型。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由华为定义的车型,为问界系列旗舰车型。

在余承东看来,问 界 M9 平台至少领先最接近的产品一代以上。「无论是平台先进性,还是产品智能化能力、技术含量,绝对在行业做到了,遥遥领先。」

问界 M9

此前有消息透露, 问界 M9 和 M5 同期立项,研发时长已超过两年半,并与重庆市政府达成合作,后者支持了问界的第三工厂建设 M9 车型专属的「高端现代化无人工厂」

基于新平台开发,也给了华为更多可操控空间,最明显的变化是外观上。问界 M9 采用了全新的设计风格,前脸采用封闭式造型,多边形大灯组由中央灯带相连接,配合封闭式前格栅造型,与现款 M5、M7 区别明显。

配置上,华为几乎是倾其所有:新车配备了鸿蒙 4.0 座舱、华为 ADS 高阶自动驾驶辅助功能、AR-HUD、副驾驶独立娱乐屏、后排激光投影、副驾女王座椅等。同时,采用了全球最大一体化压铸铝车身(9000 吨压制机),车身铝含量大于 80%,同时配备全铝合金底盘,并标配空气悬架和 CDC 电磁减振,支持 800V 快充。

动力方面,则依然是提供增程和纯电两种类型。其中,增程版搭载了由 1.5T 发动机和前后双电机组成的插混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 112kW,最大净功率 120kW;前电机最大功率 165kW,后电机最大功率 200kW,额定功率分别是 42kW 以及 72kW;纯电动版同样是前后双电机设计,最大功率和增程版保持一致,但额定功率分别提升到了 62kW 以及 88kW,匹配的均为三元锂电池组。

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 5230/1999/1800mm,轴距为 3110mm,定位大型 SUV,提供有 265/45 R21 以及 285/45 R21 两种规格的轮胎可选。

问界 M9 进入第 37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目前, 新车已经出现在工信部第 37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并在官网开启预售,距离上市交付只差临门一脚。

从基于旧平台搭载、打造鸿蒙座舱的问界 M5 发布;到搭载 HUAWEI ADS 2.0 高阶智驾的问界 M5 智驾版上车,问界实现华为智能完整体;再到对车身、底盘和性能进行优化的,更注重汽车产品属性的问界新款 M7 上市;再到如今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问界 M9 上市,华为逐步掌握了整车制造全部链条。

这款产品对于华为的价值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也难怪余承东极尽赞美之词。 而作为问界系列旗舰车型,是品牌标杆,一旦其树立成功,对于品牌效应和旗下其他车型销量都会有带动作用,或许也会改变现有大型 SUV 市场格局

毕竟,此前华为的多次大调整都对以理想为代表的车企们产生了冲击。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发布微博直言,「2022 年三季度,问界 M7 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今年 8 月底新款问界 M7 五座版亮相成都车展,提出了 25.8 万起的价格后不久,理想汽车即发布了「限时保险补贴 1 万元」政策。尽管理想给出了「庆祝理想 L 系列交付一周内的‘噱头’」,但外界猜测也有对问界 M7 战略性防守」之意。

目前,尽管问界 M9 预售价格定在 50-60 万之间,远高于理想 L9 的 42.98-45.98 万元,但在正式上市时很难保证问界不会给大家以「惊喜」。

智界 S7 将于今年 11 月底上市

不止问界 M9,发布会上,余承东还正式公布「华为系」纯电轿车智界 S7 外观,其为华为与奇瑞合作打造的首款产品。新车基于与星途星纪元 ES 相同的 E0X 平台打造,搭载 HarmonyOS 4 智能座舱、华为高阶智能驾驶, 该车的尺寸规格超越了 Model S, 将于 11 月底正式上市,晚于此前余承东微博透露的三季度上市

未来,伴随着两款新车上市,意味着华为造车进入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新阶段

Harmony NEXT 将建立更稳固的生态

相比整车,华为在车圈更具美誉度的是「座舱」。

一直以来,鸿蒙座舱被认为是车机界的「天花板」,此前已经搭载于问界 M5 和 M7 等车型。 与之相呼应的,华为鸿蒙生态在车、平板和手机的互联互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难以被其他厂商效仿。

华为鸿蒙座舱

如今,它要将其扩大化。

「4 年时间,鸿蒙再度升级。截至目前,鸿蒙用户数超过 7 亿,鸿蒙 4 更新用户数已突破 6000 万,搭载 AI 大模型,适配所有全新终端。」在发布会一开始,余承东就分享了鸿蒙最新进展。

最后的智慧出行环节,余承东又剧透了鸿蒙的下一个版本: Harmony NEXT。他表示,Harmony NEXT 的发布意味着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将会带来革命性的体验,是移动应用生态的历史性跨越。

实际上,关于 Harmony NEXT,在今年 8 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3 上,华为已有剧透:已于今年 8 月 6 日开始面向合作企业开发者开放,2024 年第一季度面向所有开发者开放,更新后的鸿蒙,会使用全自研内核,去掉了传统的 AOSP 代码,仅支持鸿蒙内核和鸿蒙系统的应用,减少了 40%的冗余代码,使系统的流畅度、能效、纯净安全特性大为提升。

这对于「华为系」汽车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更加细化的智能设备间流转、更加牢固的生态壁垒

蔚来发布 NIO Phone

就在不久前的 9 月 21 日,蔚来汽车在创新科技日上发布了首款手机 NIO Phone。彼时,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蔚来必须要造手机。因此,它不是扩张,是防守,是长期主义,是要拿下人-车-生活生态的主导权。

这句话对于华为同样适用, 在 万物互联的未来,汽车必然是智能生活的核心产品之一,一旦科技公司没有抢占这一业务,就会陷入残缺的生态闭环中,而这也会反噬其固有的优势业务线。

毕竟,汽车体验再好,汽车与人的交互,只局限在出行场景里。以手机为中心搭建人-车-生活,才是最优解。在未来万物互联的世界,用一个账号链接手机、汽车、家电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最好的方案。

与鸿蒙相匹配的,是星闪技术。 星闪(NearLink)是一种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与蓝牙和 Wi-Fi 竞争,采用双模式架构,包括低功耗轻量级连接的 SLE 模式和高速高质量连接的 SLB 模式。

据余承东透露,星闪新一代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广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将华为在 5G 通信技术的能力用到了近景应用中来。「星闪技术正在与鸿蒙加速融合,将为鸿蒙万物互联提供更强大的连接,带来鸿蒙生态的全新体验。」

Harmony NEXT 即将全面开放

显然, 华为不单单要建立生态闭环,它甚至还在建设生态。伴随着 Harmony NEXT 的全面开放,华为要把整个生态完全掌控、打通,其背后的潜力和形成的产品力,非常值得期待

余承东在人事变动中掌握主动权

在不断发布新品消息的同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近期也在进行着人事调整: 余承东任董事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接任新 CEO 一职;原车 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任命为 CSO(首席战略官)。

从职位信息可以看出,余承东升职了,正式、完全成为华为车 BU 部门的「一号人物」,可以理解为: 只有在不违反「不造车决议」大前提下,余承东对于汽车业务几乎已经掌握了所有的主动权。

2021 年 12 月,华为正式对外官宣 AITO

实际上,华为的人事此前已经经过几轮变动。

2019 年 5 月,华为车 BU 正式成立,起先隶属于华为 ICT 管理委员会,王军任总裁。

尽管华为在汽车领域布局已久,「但由于车 BU 成立时间不长,很有员工都是从其他产品线调来过的,‘山头’特别多,一些人直接越级向小徐总(现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汇报。」有熟悉华为车 BU 人士此前透露,初期华为车 BU 每条产品线都相对独立,资源复用率极低。

或许是意识到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团队长期发展。华为针对车 BU 进行了两次调整。

一次是组织架构。 2020 年底,华为将车 BU 从 ICT 管理委员会划归至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消费者 BG)。

一次是人事任命。 2021 年 5 月,华为消费者 BG(后更名为终端 BG)CEO 余承东被任命为车 BU 的 CEO,王军则被调任至车 BU 的 COO(首席运营官)。

华为集团希望利用余承东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各项经验充分赋能汽车业务。

华为车 BU 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类似 Tier 1 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第二种是华为 HI 模式、第三种就是华为智选车模式。

其中, 主张「造车」的余承东主抓自身更看好的智选模式;更倾向「不造车」的王军则更关注 HI 模式和汽车零部件业务。

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 2022 年交付情况不佳

随后的 2022 年,华为智选模式下的问界品牌成果喜人,而 HI 模式下的品牌极狐和阿维塔则水花不大。于是,王军被停职,华为汽车业务不断向智选模式倾斜。

如今,尽管王军回归,但职位下调, 反而余承东步步高升。可以预见,今后, 智选车模式将是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主要模式,这或许也是近期华为智选车相关业务频繁对外「发 声 」的原因。

有观点认为,随着华为汽车业务回暖,调整之后的余承东将会把更多精力聚焦到手机上,而减少对汽车业务的关注。 从此次发布会来看,至少目前还没有。

在最新人事变动后,余承东掌舵终端 BG 拥有了两员大将:主要负责手机业务的何刚和负责汽车业务的靳玉志。

此次发布会上,手机及相关业务信息全部由何刚发布,但汽车这一块业务依然由余承东对外输出。

未来或许业务发言人会变,但掌控权,或者说话语权会一直在余承东手中。

几经折腾,如今无论是产品,还是生态,亦或者人事,华为造车全面进入了新时代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 42 号车库独家使用,未经 42 号车库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评论 · 0

0/3
大胆发表你的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