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锂矿和各类大宗材料开始涨价,电池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周期开始调整。在追溯中国 2018 年到 2021 年电池成本下降路径方面有一些解释和探讨,更有更多的疑问
1)在这里核心的问题在于,中国龙头动力电池企业和韩国电池企业之间的电池成本是由什么拉开的,在接下来上游资源链条出现往上趋势下,这种最直接的价格差异是否能持续?
2)以特斯拉和大众为代表,所谓的车企进入电池产业,通过电池设计、材料控制、工厂效率提升和 Pack 等方面的降本,是否真的能在当前的环境下在未来兑现。
3)假定未来中国、美国、欧洲都要形成自己的电池从资源、精炼到材料和电芯加工的产业链(这样才有长期的价值,才能让相关的就业留在当地,本地的企业能活下去),这种抢资源是否让资源端有了有利的博弈地位。
电池成本价格
我们首先还是看一个基准,也就是宁德时代在年报里面给出的它的电池系统价格(这里包含了 LFP、三元),从这个价格到我们实际采购价的修正,我们大概能看出来,电池系统 Wh 单价的价格从 2 元 + 开始往 0.9 毛走。

我们核算下这个降幅的年降在补贴退坡大幅度下,是按照 - 30% 走的,随着补贴下降的幅度开始往正常的 - 10%。按照宁德的说法,动力电池系统成本中,材料成本约占 80%,工费成本约 20%;在这个过程中,材料降本包括商务降本(产业链上投资和主导权议价)和研发降本(单 Wh 需要更少的材料,也就是我们之前经历的从 42Ah 到 180Ah 电芯的发展),工费主要是推行智能制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两条大的路径。

在这里中国的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如下图所示:
1)中国从 2015-2017 年高速扩展,到 2018 年电池需求和车的量横盘三年,对比全球来看,除了欧洲在 2020 年快速上升以外,中国的电池产业链和资源上游是有一个价格高的扩产周期和需求萎缩下价格下跌的周期
2)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池行业经历了一轮非常残酷的市场占有率的集中差异,也就是随着电池价格快速下降,龙头的几个企业还在绑定车企和逆势扩产,不断拉大竞争力的差异,所以确实存在在供需错位的很强商务降本推动
所以某个意义上来看,我个人以为电池售价下降 - 60%,明面成本 - 50% 是上面两个效应推动的。

如下图所示,从 2017 年在补贴 300km + 车型推动的需求下,三元材料的价格拉高到一个峰值,铁锂的价格一路往下降。铁锂的价格在 2020 年年中达到了一个非常低的价格,随着 10 月开始的需求拉动价格开始往上走。

在五矿证券的上游碳酸锂价格的分析中,这个资源价格的供需错位也是非常值得对比的。我当时去一里坪盐湖考察的时候(2017 年 11 月),当时是碳酸锂价格高企的时候。随着三年横盘,除了中国之外的需求低迷,中国在 2018-2020 年三年中是企业维持,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只有少数企业能获取盈利的阶段。

中美欧三个区域,中国在电芯、正负极材料、精炼和资源方面布局等环节上有了极大的话语权,这里面尤其是电芯企业从上下游商务的调节能力是非常强的,这就造成了一个快速下降的成本曲线下,还能维持可观的利润。

在这里的讨论问题是,在欧洲和美国发展下面的电池工厂的时候(欧洲的第一阶段是让电池企业在欧洲建立工厂,然后鼓励欧洲的电池企业,让车企投资和保证供应,政府出贷款和金融资源,同时鼓励产业链的协同;而美国直接上来,就让车企和控制得住的电池企业合资,然后两个地方未来都可以学习中国来限定电池生产地),同时是否复用中国已经有的正负极还有材料的产能,是否复用电池原料和精炼的能力?这里就分成,东亚电池投资组,还有欧洲扶持的创新企业组,前者从愿景上还是希望做好了材料运过去(其实最好是做好了过去注液一下搞定),后者是在欧洲政府扶持一个独立可控的链条。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欧美一定会搭建一个为普及 25%(欧洲 400 万、美国 400 万)和 50%(欧洲 800 万和美国 800 万)所准备的产业链条。
从这个意义上,从 10-50GWh 这样的规模,到未来 TWh 是分成三个独立的区域,对资源端去询价,资源端的资本和产能扩张,会经历新一轮的需求暴涨,价格暴涨,电池成本压力山大的过程,而且这一轮欧美还是在高企的补贴,和中国开始慢慢市场化的时间节点错位。
备注:后面美国人一定也是要这么做的

小结
所以我个人判断,如果美国和欧洲确定真的要玩电动汽车,玩电池产业链后续是要形成三个区域的能力竞争。而且从战略需要上,欧美可以忍受相对价格较高的产业链建设过程,这对于我们想要做的市场化平价拓展,其实是很难去谈价格。也就是说,中国之前有 70-80% 的电芯生产能力,和材料配套,等到欧美建立了这么多电芯工厂,把材料厂建设过去,后面区域的议价权就那么强,客观存在你没办法用商务能力去谈价格。比的单纯就是电芯设计(这玩意最终是均一化的),产线效率还有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