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百人会旗下媒体,关注汽车出行产业链进化
作者:周培
从福特掏空钱袋子,全力向移动服务提供商转型开始,「用户服务型企业」 的口号,此起彼伏。
只不过,5 年过去了,选择站在风口的比比皆是,真正迎着风往前走的寥寥无几。
前不久,在反思转型的道路上,上汽集团点出了问题所在。传统车企一直在讲,「一切从用户出发」,但是,在真正碰到用户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工程师思维主导。

庞大的体系,支撑着年销百万辆,却也让转型的脚步亦步亦趋。所有人都知道,牵动体系的变革,都是大刀阔斧的,十分冒险。
成了,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败了,百战疲劳壮士哀。如果不是迫在眉睫,传统车企们,很难下定决心去撼动体系,大刀阔斧地变革。
大众中国 CEO 冯思翰曾表示,「如果资金充裕,还没有后顾之忧,那么我一定勇于尝试,也会努力给用户打造一款‘极致’产品。」
这家全球销量千万级别的车企,也知道做到真正的用户运营,需要多么大的决心,打破原有体系重建用户运营理念,所需花费 「如流水」。
可见,转型之艰巨。奈何,时代确实变了。
传统汽车时代积累的惯性,到了要打破的时刻。没有累赘的新势力,在用户运营的玩法上,也逼迫着用一百多年打造城池堡垒的巨头们,必须转型。

但,长城汽车有句话说得很对。
「新势力不会一直是新势力,传统车企也可以不传统。」
只有 20 个字的变革
至于,如何不传统?长城汽车 2025 年战略,给出了答案。
长城汽车第 8 届科技节之后,报端的头条,都引用了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的那句话,「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只有一次」,而且只有在这三至五年的时间里,迅速放大优势。
底牌是熟知的两张:智能化,电动化。说起来,简单的 6 个字,却让整个行业趋之若鹜,耗巨资,洒热血。于长城汽车而言,更是如此。

长城汽车和董事长魏建军一直都有一个梦想,「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舞台」。基于这个 31 年不变的目标,在 2025 战略里,长城汽车提出了 20 个字 ——「全球大布局」、「研发大投入」、「企业大变革」 和 「用户大运营」 的新定位。
其中,用户运营是一条贯穿的主线,可以称之为此次变革的 「准绳」,是 「骨架」。全球布局,研发投入,企业变革,以护城河的方式,构成了 「骨骼」,支撑着长城汽车向科技出行公司转型。
熟悉长城汽车的人都知道,「每天进步一点点」,31 年未改。魏建军的性格使然,让这家怀揣着星辰大海梦想的企业,善于把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把小目标分解成一步步精细化的到达方法。

此次,更是如此。每一步,长城汽车都做好了扎实的准备,这也是为何,即便被质疑,也能斩钉截铁说出,「2025 年达成 400 万辆」 的原因了。因为准备周全和自律完备,长城汽车,从魏建军,到每一位长城人,都没有给风险留下翻盘的机会。
综合来说,是一句话: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深化 C2B 用户运营模式,建立 「产品 + 软件 + 服务」 的全新商业模式,打通汽车消费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条,实现与用户共创、共享、共赢。
当业内把目光定格在 400 万辆如何达成的时候,长城汽车已经越山向海。功夫在内,也在外。
魏建军认为,汽车企业变革的关键在于思维理念和组织机制的变革。在内,长城汽车实施组织机制 3.0 创新,为 C2B 模式实施提供保障。
过去 3 年,长城汽车大刀阔斧地重构了组织、机制、流程和企业生态,形成了 「强后台、大中台、小前台」 的 3.0 版本的组织架构。以面向用户的小前台为核心,形成 「一车一品牌一公司」 的组织形态,打造出若干个运营组织,以便更精准、灵敏地链接用户。

2020 和 2021 年,连续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累计授予对象近 1.2 万人,覆盖了 50% 的核心员工。后续还将滚动实施广覆盖的股权激励模式,未来将覆盖到 100% 的价值员工,实现由 「打工者」 向 「合伙人」 转变。
随着下场造车的公司越来越多,对智能汽车人才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大规模股权激励,有助于快速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与储备。吸引人才,不流失,共进共创,是变革的关键。
把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纳入大变革之中,将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交汇。长城汽车,一直善于讲好这样的故事。
当然,修炼内功,不仅在于调动 「合伙人」 的积极性,还要锻造推动积极性的 「硬核实力」。所以,长城汽车发布了 「绿智潮玩」 战略,通过绿色碳中和、认知智能化、全球潮牌潮品、共玩众智众创,实现 「全球大布局」 的目标。
其中,研发成为重中之重,成为变革的立基点。
在燃油车时代,长城汽车就秉持着 「过度研发投入」 的原则,宁愿技术过剩,也不愿追不上技术。智能化时代,做的只有更多。
未来五年,长城汽车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 1000 亿元,到 2023 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人员,会在现有的 1.5 万人基础上翻一番,达到 3 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达到 1 万人。

做好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融合,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建立全栈自研能力。前瞻技术团队作为强后台,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作战单元和产品开发输送弹药。
「做好准备,才能毫无顾虑地和用户共创」,长城汽车研发工程师说起这些,总是意犹未尽。
让 「共创」 不再是一个概念
后台扎实了,前台发挥才能游刃有余。落点是,品牌和用户的 「共创」。
用户共创是关键词,也是一个流行词。顾名思义,就是和用户共同成长,共同丰富品牌内涵与外延,形成以人、车、企为核心的新生态的共生。
早几年,也有品牌和用户之间有了初步的 「共创意识」,多是在车型的命名上,是营销方式的一种改进,但在生产、制造等环节,车企与用户的互动几乎为零。
换句话说,彼时,「共创」 只是一个概念。「从技术研究到产品创新,到用户体验,中间是脱钩的。」
真正在共创界玩出圈的,应该是从哈弗开始,去年 「大狗」 命名落地,掀开了用户共创这一概念的具体模式。显然,长城汽车在共创上,顶层设计的思考更为深远。

如今,汽车产品价值体系,已经从 「性能刺激」 转变成 「智能化体验」。实现真正的用户运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持续的闭环运作,二是和用户与生产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这两点,长城汽车都做到了。C2B 的意义,便是洞见用户发展趋势,以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与用户共赢。
长城汽车深知,面向新赛道,改变不仅是产品技术的改变,更是市场意识、用户思维的转变。
去年,长城汽车发布 「柠檬」「坦克」「咖啡智能」 三大技术品牌,推出多款全新车型。2025 战略,更是一场从关注产品到关注用户的思维理念转变。

长城汽车是以品类打造品牌的一个企业,每一个品牌都是一个作战群,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作战单元去负责。完全为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创新。
基于此,长城汽车形成了皮卡、哈弗、WEY、欧拉、坦克、沙龙六大品牌矩阵,为包括俄罗斯、东盟、欧盟、南美等十大区域市场在内的全球消费者,打造新时代 「潮牌、潮品」。2021 年,长城汽车将推出 10 多款全新车型,2023 年达到 60 余款。
长城汽车希望,通过持续性的品类创新,精准聚焦用户需求,并从 「汽车产品一次性消费」 转向 「为用户提供持续性服务」。

比如,随着 「她力量」 的崛起,欧拉品牌细腻地洞察到了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实施了 「宠爱公主」 计划,被称之为 「全球更爱女人的汽车品牌」。
再比如,长城炮将官方车友会命名为 「炮火联盟」,集结过阿拉善英雄会,重走过珠峰路,陪伴近 10 万用户,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繁华都市到沙漠戈壁,充分展现了长城炮的产品力,也颠覆了市场对皮卡的固有认知,提供了多元化的皮卡车生活方式。

调查显示,用户对欧拉及长城炮的忠诚度高,转单率低,用户群体粘性高。当然,长城汽车的用户品牌计划不止这些,还有坦克方舟、一起创哈、千里玛……
再加上,火星计划的实施,围绕产品、服务、品牌、价值 4 个维度和用户开展共创。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建议贯穿产品企划、产品开发及产品验证整个过程,重新构建研发决策链条,打造出真正被用户喜爱的产品。
在此基础上,长城汽车成绩斐然。
哈弗,连续 11 年保持中国 SUV 销量冠军;长城皮卡,连续 23 年国内销量第一、出口第一;欧拉,作为 「全球第一个更爱女人的汽车品牌」,深受女性用户喜爱;坦克,以 「潮玩越野 SUV」 的定位,引领全球智能越野车潮流……

前行的脚步,不会停下。
长城汽车在纯电动,氢能,混动三大领域,持续进行饱和式精准投入,到 2025 年预计推出 50 余款新能源车型。此外,还将积极探索 「硬件预埋、软件解锁付费」、「软件免费、内容付费」 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整个产业生态向价值链后端转移。
「新势力不会一直是新势力,传统车企也可以不传统。」
长城汽车轮值总裁孟祥军这句话,背后之意并不是抛弃传统汽车的传统优势,而是在传承优秀的工程师文化,大胆创新,和用户、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玩到一起,众智众创,打造价值新生态。

虽然,实现真正 「用户大运营」,任重道远。
但是,长城汽车 C2B 模式的切实价值,以 「多品类聚焦细分用户,实现细分市场的覆盖;用户层面忠诚度高,企业可获得持续性价值收益」 为焦点,正在成为中国车企的模式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