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岩
秋风已渐起,又到了某些人最爱的季节。
从小鹏公布 2021 年第二季度财报到结束本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的这段时间里,北京正好经历了一场降雨,除了让日落前的天色变得空灵而澄澈外,也给了我们久违的属于傍晚的舒爽和清凉。
从小就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超额完成上半年任务的人来说,似乎更到了进入舒舒服服安顿下来的节奏的时候了。
就在这一片慵懒祥和的惬意之中,小鹏在群聊中丢出来一个表情包。
上面写着:格局打开。
财务成果加持下的交付进展

在这个季度,我们见证了小鹏汽车在港股主板上市,在获得了大量资本加持下的小鹏,也在这个季度拿出了 G3i 和 P5 等新产品的继续亮相,这些,都带来了财报中的数据成果,我们摘录如下:
-
2021 年第二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 3,761.3 百万元(582.5 百万美元),较 2020 年同期的人民币 590.8 百万元上升 536.7%,以及较 2021 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 2,950.9 百万元上升 27.5%。
-
2021 年第二季度汽车销售收入为人民币 3,584.4 百万元(555.1 百万美元),较 2020 年同期的人民币 541.1 百万元上升 562.4%,并较 2021 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 2,810.3 百万元上升 27.5%。
-
2021 年第二季度毛利率为 11.9%,相较而言,2020 年同期为负 2.7%,而 2021 年第一季度为 11.2%。
-
2021 年第二季度汽车毛利率(即汽车销售毛利润占汽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为 11.0%,相较而言,2020 年同期为负 5.6%,而 2021 年第一季度为 10.1%。

良好的财务支持,和产品端的销售 / 交付表现互为因果,除了季度内单月交付量屡创新高外,相较于竞品,小鹏的数据占比中还体现出两个特色:高端车型占比高、软件功能选装率高,其中:
-
2021 年第二季度汽车交付量为 17,398 辆,为季度新高,并较 2020 年同期的 3,228 辆上升 439%,以及较 2021 年第一季度的 13,340 辆上升 30.4%;
-
2021 年第二季度 P7 交付量为 11,522 辆,为季度新高。并较 2021 年第一季度的 7,974 辆上升 44.5%;
-
在 2021 年第二季度已交付的 P7 总量中,97% 可支持 XPILOT 2.5 或 XPILOT 3.0。
-
NGP 里程渗透率超过 60%,NGP 的月均使用率超过 65%。
2023 年起每年 2-3 款新车
如果说新造车运动是张困难的考卷,大家能够把它按时答完就已经不错了的话,小鹏在今天财报会议上的决定,就像是挥手对出卷老师说:「我还想再加两道附加题」。
在之前,小鹏严格按照一年一款新车型的发布速度来构建自己的产品线,而在今天的财报会议上,何小鹏直接把这个目标翻了倍:
小鹏计划从 2023 年起每年至少推出 2-3 款新车型。

何小鹏做出这个决策的客观依据,是当前智能汽车市场供求两端双旺的现象。
今年 6 月,中国纯电动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 10%,这被视为是智能汽车市场的重要拐点,意味着智能汽车开始对主流市场产生冲击。
一个有代表性的数据是,在刚刚过去的 7 月份,小鹏 P7 的单月交付量甚至超过了奥迪 A4,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消费者,开始对智能化,特别是真正的高等级辅助驾驶产生兴趣。

相较于之前智能汽车更依托于明星车型的灵光一现、单点开花不同,小鹏预测 15-40 万价格区间内的电动汽车都会有显著的市场份增长。
因此,小鹏也趁势调整了自己的产品区间,在之后几年,小鹏品牌将从我们认知中主要推出 15-30 万车型的形象,进一步拓展到 15-40 万,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车型需要被填补进来。
而不经意间,我们去年这个时候印象中才刚刚开始投产 P7 的小鹏肇庆工厂,如今已经是 P7、P5、G3i 三箭齐发了,小鹏官方给出的数据是,8 月份开始已经开始每天两班的生产安排,到今年 4 季度将突破单月 1.5 万辆的月度峰值。

这代表着小鹏的生产能力也在提速,8 月 18 日,肇庆工厂展开二期扩建,明年上半年将达到 20 万辆 / 年的生产能力,广州工厂也将在明年第三季度具备量产能力。
市场需求旺盛了,生产能力提升了,设计更多的车只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你们还记得小鹏品牌在发布时最早曾谈到 Xpeng 五个字母都会代表一种车系吗?我们或许会在几年内见证这一家族合影的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增加更多的车型设计,也成了新势力头部车企默契的选择,蔚来已经表示将在明年交付 3 款车型,理想也将在 2023 年同步提供两个平台的新车,届时仅头部三家一年就会拿出近 10 款作品,市场将呈现出我们难以想象的盛况。
高端化和国际化缺一不可
财报内容听多了,有时候会陷入似曾相识的记忆怪圈中,怎么感觉每一句话,都好像在哪听过?
就像「高端化」和「国际化」这两个关键词,似乎每一场发布会,都会被媒体问到。
但即便是同归,也会有殊途,而选择路径的不同,也会决定质量和速度的差异。

在本次财报会议上,何小鹏明确表示,在当前已知的第四款车型之后,正在为第五款和第六款车型研发新的技术平台,现有车型也会在之后使用新平台的技术,在 2023 年,推出一款超过 40 万的产品。
在财报会议中,小鹏在 15-40 的主销区间之外,并没有给自己能触达的价格区间设限。
何小鹏表示,小鹏的高端车型会在现有车型的价格上继续上升(毕竟 P7 鹏翼门已经达到了 40 万),高峰会达到 50 万,而在这一价位的竞争,「不会通过高端的服务来达到」。

能够支撑起甚至两倍于当前车型价格的产品,「还是主要在产品差异化上」,何小鹏表示相关的技术研发已经展开,在 2023-2025 年的 3 年区间中,小鹏的全新产品将具备典型的差异化,这将形成小鹏的产品壁垒,由于和产品的功能性相关,「我会在那个时候分享我们的产品逻辑」。
格局再大一点的话,小鹏甚至也谈到了会做 100 万的产品。
「我们可能会通过飞行汽车,进入 50-100 万的区间」,不过这么想想,似乎 100 万的车还能飞,依然是件性价比很高的事情……
这些畅想之外,还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

小鹏表示,「特别说明的是,新车型都将同时支持国际市场,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服务。」
这句「软件和服务」,其实是远比把车送出去更大的挑战。
在之前,小鹏已经向挪威出口了近 500 辆 G3,但相对来说,那只是在「硬件」层面打通了运输和销售的流程,就在本月,小鹏宣布将 P7 送往挪威并展开交付,由于 P7 在智能座舱和高级辅助驾驶上相对 G3 有了质的提升,这都需要相关的软件能力做好本地化的适配和后续跟进。

而如果要实现何小鹏所言的「在 2020-2022 三年内,完成我们海外市场的基础布局」的目标的话,对小鹏内部的挑战也是成体系的。
硬件层面,需要完成左舵和右舵车型的同步开发;
软件层面,XPILOT4.0 必须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技术架构;
服务层面,小鹏自营的销售、交付和服务体系必须在当地建立。
这都需要人,和钱。
40 亿,研发。
前面几部分如果都是在看牌、摸牌的话,这一部分简直就是俩王三三四个二一样的把牌甩在桌面上。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总裁顾宏地在财报会议上说的第一句话就很吸睛:加上香港 IPO 筹集的资金,我们小鹏汽车现金已达到 460 亿。
「筹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和市场的扩张。」

具体拆分开之后,这包括研发、基础设施、销售、品牌建设和营销方面的各种细致工作。
在本次财报会议上,小鹏首次明确了今年的研发支出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全年将达到 40 亿人民币的规模。
除去刚刚所说的多车型研发之外,更重要的,会是在人才储备这一问题上,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复杂度空前的情况下,人成为最基础也最难求的资源。

何小鹏表示,截至 2021 年二季度末,小鹏的研发团队已经超过 3,000 人,较今年年初增加约 50%。我们预计研发团队今年年底将超过 4,500 人。
其中,小鹏会较大幅度的增加面对全球化的自动驾驶的软件、硬件、大数据和地图的研发人员,「预计今年年底整个自动驾驶的软件硬件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团队的总人员将超过 1,500 人。」
除了研发投入,基本上所有支撑性的技术投入都比之前原定的目标进行了再进步。

何小鹏也谈到:我们发现,当一个城市建立起超级充电网络和服务体系之后,单店的转化率会高上很多。
因此,到今年年底,原计划新建立 300 家销售店的目标被提高到超过 350 家,同时,计划在年底达到超过 500 座小鹏品牌超充站,并进一步加速拓展非一二线城市的充电布局,高速的超充站也将同步完善。
规模将提升用户对新技术尝鲜的接受度,而更强的技术体验,将反过来推动用户规模的扩大。
最终,小鹏给出了自己下一阶段的「小目标」:「我们预期 2021 年第三季度我们的总交付数量为 21,500-22,500 辆,收入预计为人民币 48-50 亿。」
发完表情包,小鹏默默地退出了群聊。
秋高气爽,正是个做事的好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