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龙
4 月 24 日,长安新能源发布《关于暂停收取奔奔 E-Star 国民版车型订单的公告》,宣布 4 月 25 日起暂停收取奔奔 E-Star 国民版车型订单。奔奔 E-Star 车型共有 7 款车型,其中国民版有 5 款,售价在 2.98 万~5.38 万元;另外还有赏心版和清心版(7.48-6.98 万元)。
总体来看,2022 年 Q1 A00 纯电动汽车一共零售了 25 万台,随着不同汽车企业都在涨价,我们可以来简单评估一下价格非常敏感的 A00 市场。
备注:A00 纯电动市场重新打开,最重要是靠五菱的 Mini EV 非常强大的价格,后续欧拉的黑猫和白猫也加了一把火,加上奇瑞这块推进,所以形成了去年 A00 车系 82.5 万台的销量。

虽然涨价不算多,但是比例很高 10% 售价
A0 和 A00 级别是联动的,整个 8-10 万纯电动汽车市场是一个围绕双积分政策的细分市场。2021 年 A00 和 A0 装机量分别为 82.5 万和 21.33 万,加起来 103.8 万,占 2021 年整个市场的 34.2%。

平均带电量,A00 级 21.67kWh,A0 级别 44.26kWh,对应需求分别为 17.88GWh 和 9.45GWh。从市场来看,2021 年 A 级车的电池需求量为 42.44GWh,B 级 37.17Gwh,C 级 15.26GWh。
相比这几个市场来看,A00 和 A0 级别的市场有这些特点:
(1)A00 级别市场是车企推动的
逻辑上,我们能看到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和江淮集团,这几家卖小型车是为了抵消油耗并且获取一定的新能源积分,所以和后面一些对此诉求不明显的车企,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可以说就是按照成本线来推动总量。
随着 2022 年双积分的整个形态出现差异,特别是电池成本涨价幅度完全超过预期,这种大逻辑就要精细化算账。

(2)LFP 普及率是比较高的,下一步降本的驱动力很少
如下图 4 所示,2021 年主要的车企都努力用了低成本的磷酸铁锂的电芯,甚至是市场上最低价格的产品,电芯甚至某些拿到价格在 0.5 元 / Wh 以下,随着电池原材料的飙升,即使是涨到 0.7 元 / Wh,还是围绕成本定价,所以对于成本吸收来说是很难的。

(3)A00 车型是否有溢价
这就是核心的问题:A00 级别车型从销售区域来看,主要是围绕三线以下城市在销售,随着价格的提升,包括厂家在内市场本身的积极性降低。我们可以看图 5 的车型销量表:
- 欧拉
这个品牌本身想要从低价车往个性化的女性用电动汽车品牌走,从黑猫白猫到樱桃猫、闪电猫等等,之前低价车算是品牌的负资产;
- 长安
长安阶段性需要双积分,随着高端品牌和大量的插电产品做好准备,低价车也逐渐成为品牌负资产;毕竟油车的规模大,一直低价卖 3 万左右的电动汽车不是个事。
- 继续保持的是五菱、奇瑞、江淮和零跑
我理解是:奇瑞方面,随着立讯精密入主,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定位也要往上走;零跑本来是要卖高性价比车型的,负毛利的事情被大家吐槽不少了,2022 年确实随着产品矩阵丰富,A00 的 T03 也慢慢退居幕后了 —— 这个过程和哪吒从 A0 级切换到 A~B 级的逻辑是一样的。
所以从 2022 年来看,第一季度的 25 万台,可能是一个绝唱;后续随着电池价格和政策价格调整,在供给和需求两端,这个细分市场都会进入冷静期。

如果把 2022 年 3 月份的电动汽车数据进行拆分,按单价划分 4 个档次:
-
便宜型:<10 万,几乎所有 A00 和部分 A0 的市场
-
经济型:10-20 万,
-
中等型:20-30 万,
-
高价型:>30 万。
统计 3 个口径(销量、售价和产值),均针对每种类型前 10 大车型的销售数据。
从销量占比看,便宜(36%)、经济(25%)、中等(20%)、高价(20%),对应的产值占比是 11%,20%,30% 和 38%。
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便宜型销量为 10 万辆 +,约为高价型的 2 倍;但高价型均价是 33 万,约为便宜型的 6 倍。最终结果是产值方面,高价型约为便宜型的 3 倍。因此,2022 年所有的车企已经看清楚,在当前的成本结构面前,没有别的路,20 万 + 的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月销万辆的车型,必须抢下 20 万 + 市场。
小结:2022 年,继续走性价比的车型没有空间,除了电池以外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在涨,光靠走量模式是走不出来的。今年的增长主要看 PHEV 和中高端 25 万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