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龙
《2022 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里面有关智能座舱和网联功能配置的信息值得关注 —— 报告从一个门户网站的角度去分析新车型和消费者关注的内容。
智能座舱(含 T-box)这几年的市场渗透率正在肉眼可见式的飞速攀升,5 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近 60%。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乘用车目前的购车支出中位数为 13 万,这意味着所有的 15 万以上的车型覆盖率超过了 40%。
有趣的地方在于,2021 年低于 5 万的奔奔 E-star 车型也实现了远程启动的标配,在电动汽车新体系下电子功能的渗透速度和差异化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快一些。

几个重点突破的功能
(1)HUD
HUD 在 2020 年之前的渗透率都比较低,随着电动汽车新势力品牌的采用, HUD 的市场渗透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方面中国自主品牌除了蔚来,哈弗、红旗、奇瑞和吉利汽车都开启了一波尝试。

(2)面部识别和手势控制
面部识别虽然宣传很多,但是这个功能在集成上还是有难度的, 2021 年全部在售车型中标配率仅 2.1%,市场渗透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自主品牌在这种配置上更愿意大胆尝新,同样的情况也可以看手势识别,BMW 的标配实际使用率不高而自主品牌在应用上也很迅速。

在 2022 年的 MWC 上,旭硝子成立伟业(Wideye)子公司,在 MWC 上展示了 On-Glass Applique,集成在车辆 B 柱中的轻薄玻璃,能作为用户界面使用,并且为生物特征识别摄像头、触控屏和隐形网联天线的集成。这个技术从小众,到作为车辆的一个标准集成要素,还需要挺长一段时间才能大规模铺开。
图片
▲图 4. Wideye 的 On-Glass Applique
MWC 上 ASKA3D Plate 也展示了在柜员机和门铃的使用可能性,在 2017 年 CES 上和 BMW 一起展示的 HoloActive Touch 实现在半空中投影交互式图像。
这种通过全息 3D 图像屏幕漂浮 25 厘米的位置,可以实现高亮度 / 对比度,配合 3D 传感器的方式随着总量的提升也能实现无接触虚拟交互在车辆推进。

声场麦克风的运用
在声音方面,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在去年 9 月把 NTT Sonority Inc 孵化,这家日本创业公司研发个体化声区技术,通过技术和声信号处理技术的专用扬声器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实现声音再造,供用户裸耳聆听,并且实现声场处理,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声场隔绝效果。

在汽车里面的使用场景,是把驾驶者,副驾驶、后排做声场分割,特别是适合像我这样想要听自己的音乐,但是后排两个闺女要听儿歌的驾驶场景。其技术的原理是声波成形、回波消除和其他通信技术,隔绝外部的声音,创造一个独立的声音场。在 CES2022 上,丰田 Boshoku 拿了这个概念来做新一代的后排座舱。

这种技术可在飞机和汽车等场景下使用,乘客无需借助入耳式或头戴式耳机即可直接聆听不同音源的声音,目标是通过有源处理在私人空间内听自己想听的内容,可令长途旅行变得更为愉快和惬意。个体化声区技术结合了智能麦克风技术与主动消噪技术,可营造出舒适的声音空间并增强用户体验
小结:我是觉得座舱包含的技术细节还是很多的,不光是屏幕、语音交互,这套系统的迭代是把个人消费技术和汽车技术同步,作为一种独立演进的路径带动了汽车在个人应用层面的智能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可能被作为元素进行重组,整体的效果要看软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