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龙
全球的电池回收行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前特斯拉 CTO JB Straubel 创立电池回收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合作网络,目前已在内华达州的工厂每年回收约 6 GWh 的锂离子电池(电池来自消费电子产品),Redwood 也从松下在特斯拉内华达工厂不良电池中回收材料。从目前来看,Redwood 不光覆盖了福特、沃尔沃、丰田和大众集团美国(含奥迪),这家公司有着极其强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美国的回收渠道,都是通过汽车企业的经销商网络来收集报废的电池和材料,对报废电池包装并送往内华达州 Redwood 的工厂进行回收。

投资和展望
我其实觉得 Redwood Materials 有点可疑(和 Elon Musk 没关系我是不信的),这个企业的发展曲线是美国最懂电池和最聪明的资本合作。
Redwood Materials 创立于 2017 年,总部位于内华达州。2019 年 JB Straubel 从特斯拉离职,专注于 Redwood Materials 的运营工作。
而这个融资历史如下所示:

-
2017 年完成了 2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
2020 年,Redwood Materials 完成了总计 4000 万美元的第一轮融资,投资人包括 Capricorn Investment Group 和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
2020 年,Redwood Materials 又进行了第二轮融资,总计 2 亿美元,投资人来自 Amazon、 Capricorn、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
2021 年 7 月,Redwood Materials 宣布完成 7 亿美元 C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T. Rowe Price、Baillie Gifford 和 Fidelity,估值达到 37 亿美元。
-
2021 年,福特投资了 5000 万美金。
从整体来看,这家公司目前回收 6GWh 的回收厂家,在美国这个电动汽车发展早但是没做起来的地方实现了一次布局。也就是说,目前的大部分消费电子回收,来自亚马逊和松下,通过将消费电子垃圾分解成粉末状,通过化学品进行处理,然后作为原材料再送回供应链。

2021 年 8 月 Redwood 把内华达州卡森市的 150,000 平方英尺的回收设施扩大三倍,并在特斯拉和松下在内华达州斯帕克斯的 Gigafactory 附近购买了 100 英亩的土地,共同运营。2021 年 9 月,与韩国 L&F(电池材料制造商)签署一项多年协议,将在一家新工厂使用其提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来制造电池阴极。

从大逻辑来看,Redwood 一开始就想着要做正极材料,在 2025 年通过回收把美国之前积累的锂电池废料作为资源,来满足生产 100GWh 的材料,随着美国的电动汽车逐步上量,通过拉高产能在 2030 年时将汽车产量与提升到 500GWh,也就是说美国这边想的是把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材料作为永续使用的开始,建立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

而后续通用汽车、LG 能源和 Li-Cycle 合作,本质也是这个逻辑,把美国固有的锂电池收回来作为动力电池材料的一部分。

从目前的回收方法来看,大家有共识的部分效率在提高,而下一代的电池材料工厂确实在往大规模化工的方向在走。

想要拿到黑粉之后的处理,这里就是比更高的效率。

讨论和思考
我觉得目前欧洲和美国,在构建自己的电池产业的时候,想得比较多。从一开始他们的起步就是构建大企业的逻辑。
-
能够做动力电池的企业是比较少的,从中日韩采购设备。
-
一开始就构建完善的回收网络和法则,构建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从 2030 年来看可能动力电池需要使用 10-15% 的回收料。
-
在海外,南美、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构建电池材料的资源库。
我们可以这么说,其实从目前来看,整个电池生产和材料加工,出现了同质化,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后发优势。我买更高效率的设备,全世界招募电池科学家、电池设计和工艺工程师,然后逐步放量。从技术路径来看,欧美也有两条路径:
-
磷酸铁锂:和我们国内的考虑不一样,由于回收的情况,铁锂的综合成本未必低于高镍。
-
高镍:这个主要靠之前存在电池废料来支撑一部分,将来形成循环的体系。
从中国目前的数据来看,也是做了大量的回收,但是玩家比较多,大家都能收,从一开始就是散的局面。
6 月废旧三元共回收 17,032 吨,废旧磷酸铁锂回收 8,316 吨,废旧钴酸锂 3,684 吨。 6 月共回收镍 3,001 金吨,钴 4,093 金吨,锂 1,077 金吨。
6 月共回收得到工业级碳酸锂 2,800 吨,电池级碳酸锂 1,997 吨,粗制碳酸锂 1,185 吨。

小结:从长期来看,回收占据电池材料和生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动力电池的发展其实是具备持续性的,就是在国内怎么构建一个可控高效的体系,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