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卡奇
编辑|匡吉
最近,有一则提议称,「建议马斯克来教一下保时捷,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样的路」。
有一次,马斯克参加一个采访,被主持人问及关于特斯拉的营销策略的具体情况,他立刻表示,「我讨厌营销这个概念,好像在骗人买东西一样。」
和乔布斯一样追求完美主义的马斯克,不喜欢传统的市场品牌营销,他决定把自己的营销方式放在 「和中国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其中,一个重点便是车型价格,「中外市场,大致相同」。即使因为缺芯导致涨价,中美市场也是同时进行,没有 「厚此薄彼」。
不过,和特斯拉相比,已经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全球每售出 3 辆车就有一辆来中国市场的保时捷,却还没有懂得 「厚此薄彼」 带来的影响。
往日的荣耀,终将会在时代面前成为过去,中国是智能化趋势当之无愧的角斗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不用多番重复。虽然,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让 「制造业加速搬离中国」 的言论甚嚣尘上,但是产业升级也是迫在眉睫。
从传统燃油车时代穿行而来的博世、保时捷等品牌,都需要在这一轮时代轮替中,重新找位置。博世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选择 「坚定不移在中国」。而傲慢的保时捷,就像在 「嚼着玻璃,凝望深渊」,它似乎还没有明白,「大人,时代变了」。
「我们会坚定不移在这里」
5 月 10 日,博世年度发布会上,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频繁提到一个词,「保供任务」,是重中之重。
在中国市场,博世的业务分布,两成是 ToC 业务,八成是 ToB 业务。其中,ToB 业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保供,保障主机厂生产不停线。
但是,一辆车差一个零件,缺失一个环节,都会导致生产停滞。牵一发而动全身,缺一而不可。
虽然,博世和一级供应商大都在上海经信委发布的两批复工复产 「白名单」 上,但二级,乃至四、五级的供应商却不一定在其中。
「这样他们就无法复工,而供应链不能形成链,最终就无法生产出产品。」 陈玉东感慨道。
从 「白名单」 的设计到 「白名单」 的报备,陈玉东都有参与其中,他很清楚缺失中间环节的影响,还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

「我们有一家涂层供应商,这家公司在上海,规模又特别小,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复工的,但这家供应商不复工,就会影响整个链条的生产。后期我们也是通过各种协调才帮助这家公司实现了复工。」
据悉,博世的直接供应商约有 40 多家,间接供应商有上百家,直接供应商中已经有 30 多家实现复工复产。
「我们做了非常多的防护,也通过员工驻厂来保证供应,我们所有的工厂基本上都做到了闭环生产,为保供也是不惜血本,包括用巨贵的物流、零件等等,为了保供大家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了。」 陈玉东透露,目前博世复工复产后的产出能力大概在 30%-75% 之间,但各个产品和各个工厂的情况不一样,很难完全讲清楚复产的比例。
除了疫情导致的产出不足之外,5 月的芯片供应情况不乐观,也使得复工节奏更加艰难。而进入 5 月之后,主机厂又对博世开始了新一轮的」 催芯片 「。
陈玉东认为,从目前的形势判断,博世中国今年还可以保持微增长,但要超过 10% 比较难。主要是因为,博世中国的销售额占比亚太区超过七成,对增长率有影响。
「比中国车市总体增速高 5 个百分点,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他认为,2022 年,博世追求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快于行业平均的增长率。

那么,想要保持增长率的博世,是否会因此次疫情影响而调整在中国的策略呢?
陈玉东直言,博世不是把中国作为制造中心来服务全球其他市场的,而是把中国市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来深耕,「我们会坚定不移在这里。」
而且,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博世仍将继续投入技术创新。
特斯拉艰难复工
若要问,5 月份电动车企业谁稍微好过一点?答案,或许是特斯拉。
近日,有报道称,5 月 11 日特斯拉首批 4767 辆电动车装船出口后,5 月 15 日又有 4000 多辆电动车将进行装船作业出港。
一周之内,特斯拉上海工厂第二批整船电动车出口。
看得出来,对收购推特态度 180 度转弯的马斯克,最近把重心又转移到了特斯拉身上。作为上海首批复工复产 「白名单」 企业之一,自 4 月 19 日复工以来,特斯拉不断加快订单交付速度,希望将前期的生产任务补回来。

从 4 月 19 日复工开始算,特斯拉上海工厂总共停工了 23 天,粗略计算,产量损失达到 4.8 万辆,对特斯拉全球销量影响明显。
上海工厂是特斯拉目前产能最大的工厂,在 2021 年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产量。特斯拉今年的目标是在全球实现将近 150 万辆的销售目标,其中上海工厂无疑肩负重任。
不过,数据显示,整个 4 月特斯拉中国只交付了 1500 余辆汽车。马斯克表示,考虑到上海工厂的停产,特斯拉在今年二季度的产量可能会与一季度持平,或略低于一季度。
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内已经有 8000 多名员工到岗。由于工厂内部没有宿舍,特斯拉向员工发放了床垫和睡袋,员工在工厂睡觉,提供淋浴,一日三餐。
据员工介绍,特斯拉还提供补贴,工作日每人最多可以拿到 300 元的补助,休息日也可以拿到 100 元的补助。目前电机产线和电池 PACK 产线已经在全速生产,整车产线正在逐步恢复,员工采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生产模式,日产整车 1200 辆左右。
不过,疫情之下的复工,总会有一些意料之中的情况。就像陈玉东所言,一旦有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生产就将再次陷入停顿。
据悉,因为供应链问题,特斯拉上海工厂再一次停产,主要原因是因为安波福的线束短缺,安波福上海工厂内发现有工人感染新冠而暂时停止供货。
复工节奏,亦步亦趋。
特斯拉表示,从市场反应来看,需求不是问题,主要受制于产能。马斯克也提到,特斯拉目前的排单很长,部分车型甚至排到明年。

马斯克仍旧对特斯拉今年的销量目标保持信心。他认为,特斯拉今年仍然有望实现 60% 的增长,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有信心年增长率超过 50%。
底气来自于特斯拉柏林工厂,以及 4 月初开始生产的奥斯汀工厂。尤其是,柏林工厂还担纲着欧洲本地化生产的重任。这又涉及到一个近日的老话题,「明确表示不会在中国建新工厂的特斯拉,会不会将上海工厂的重要性转移?」
再加上,前不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会见了马斯克,双方就潜在的投资和技术合作进行讨论。印尼政府的声明中也提到,马斯克对印尼的未来表示很感兴趣:「印尼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许多方面都有合作空间。」
印尼会是特斯拉下一个生产基地吗?猜测迭起。
傲慢的保时捷,还能走得更远吗?
和博世、特斯拉把 「中国很重要」 挂嘴边不同,「每卖出三辆就有一辆来自中国」 的保时捷,最近被推上了 「对中国市场非常傲慢」 的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保时捷官方针对中国区域订车用户擅自取消电动转向柱配置,「减配不减价」,且对待中外市场持双标态度。
大批车主投诉称,保时捷将车辆本该有的 「电动转向柱」,减配成了 「手动转向柱」,而且之前保时捷答应的 「免费升级」,也改为仅提供价值 2300 元的代金券作为补偿。涉及的车型包括 911、卡宴、Macan 等。据悉,在 4S 店自行加装电动转向柱的费用约为 3 万元。

保时捷在补救及赔偿措施方面随意调整的做法,与欧美等海外市场采取了双标对待。对于部分海外有认证要求限制的市场和车型,保时捷不仅有补偿,而且后续还将继续搭载电动转向柱。
更令中国车主感到愤慨的是,保时捷在发送给海外车主的告知邮件中,还随信附上了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保时捷还被车主批判,歧视入门车型的车主。
一位保时捷车主表示,「911 Turbo S 和 Cayenne Turbo 都是保时捷最贵的系列,售价大概 200 万左右,Panamera 的车主一般是企业主,所以对于这部分车型,保时捷不敢减配。而 Taycan 是电动车,保时捷一直在力推这款车,在 4S 店这款车也一直有优惠。」
一时间,嚼着玻璃,凝望深渊的保时捷,就被拉到风口浪尖进行批判。
国内车主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给出一个合理解释之时,保时捷只是通过《保时捷中国致车主的一封信》解释称,鉴于 「全球性半导体产能持续严重短缺导致汽车行业出现生产瓶颈」,部分车辆将带电动调节功能的转向柱更换为手动调节转向柱,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缺芯。

「听君一席话,还是一席话」,有一种 「我就干了,能把我咋滴」 的傲慢之感。保时捷这份敷衍了事的声明,更惹恼了车主,认为 「用一纸道歉声明解决货不对板的问题缺乏诚意」。
人民网对此事进行评论,用词相当直接严肃,「摆烂」「糊弄了事,没有耻感」。「望保时捷能早日拿出体面且让消费者买账的补救方式,不尊重消费者的企业,终将会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电动化时代,在已经不再品牌唯上的中国市场,保时捷还能走得更远吗?